摘要:阿尔弗·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的获奖名单两次出现“Liu Chong”的名字时,即便是在人才辈出的学术界,也并不多见。更何况,这两位“Liu Chong”,中文名都写作“刘翀”,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仅仅相隔一级—
阿尔弗·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的获奖名单两次出现“Liu Chong”的名字时,即便是在人才辈出的学术界,也并不多见。更何况,这两位“Liu Chong”,中文名都写作“刘翀”,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仅仅相隔一级——一位是2004级本科生,一位是2005级本科生——如今都在顶尖高校任教,从事着前沿且彼此关联的化学研究领域,并且他们都于2022年和2024年先后获得了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这不是电影剧本,而是真实发生在两位复旦人身上的奇妙缘分。
缘起:自由选择与“复旦气质”
时间拨回21世纪初的复旦园。
2004年,来自杭州的刘翀(2004级),带着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的光环,以保送生的身份走进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初入复旦,他对未来的期待是模糊而自由的。“只觉得可以尝试独立生活,探索未知。”
仅仅一年后,另一位刘翀(2005级)也踏入了复旦园,她最初选择的专业是药学,后来转入化学系。复旦相对自由的转专业政策成为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要你有兴趣、有热情,你就可能拥有这个机会。”
两位刘翀合影,左为刘翀(2004级),右为刘翀(2005级)
两条看似独立的轨迹,因为“复旦”和“化学”这两个关键词,开始有了交汇的可能。
对于刘翀(2004级)而言,复旦的求学经历对他科研生涯的影响至深。大二时,他选修了赵东元老师的普通化学课。“课后,他(赵老师)说欢迎大家参加实验室,“我那时懵懵懂懂,也不知道应该研究哪个方向,就找赵老师请教。”后来,他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赵东元的实验室,一做就是四年。“如果不是因为赵老师,我不会选择无机化学这个方向。”
在复旦,赵东元院士不仅为他打开了无机化学的大门,更给予了他远超同龄人的平台和信任。大二时,他前往韩国首尔开学术会议;大三时更是独自一人“坐着硬卧坐到太原”,去中科院煤化所参与合作项目。“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是非常新奇的经历。”在刘翀(2004级)看来,这种放手让学生去闯、去试错的培养方式,塑造了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刘翀(2005级)的记忆里,复旦化学系的实验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化学系实验课特别多,一周的课程里安排了两天实验课,你会一天又一天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在她看来“非常扎实”,“未来在科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知从何入手的课题,不知怎么设计实验才好,但本科的实验经历让我们马上就能动手去做。”
大三时,和许多志在深造的同学一样,刘翀(2005级)主动联系了感兴趣的实验室,加入了张亚红和唐颐(时任系主任)两位老师的课题组。“开启一个未知的课题,你会看到别人怎么构思课题,怎么拿到数据,怎么和导师讨论,以我那时的状态虽然还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讨论,但这种追求真知的感觉已经让我非常向往。”她至今记得,为了开展复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下的一个课题,她在组里预演开题,接受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拷问”,这锻炼了她独立推进项目的能力。
如今谈及母校复旦,两位刘翀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由”。刘翀(2004级)将其概括为“自由而无用”,“复旦的自由,是重视人生的体验。”课余时间,他会去本部超市勤工俭学,“看到学习以外的一些东西,感受到自己作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刘翀(2005级)则直言,“(复旦)很自由,如果不自由就不会给予我转专业的机会,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他们眼中,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给予学生空间去探索、去选择、去塑造自我。
斯隆“双璧”:同名之缘与科研共进
“你知不知道有上一届有一个叫刘翀?”当刘翀(2005级)转入化学系后,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这样问她。刘翀(2004级)自然也知道这位同名同姓的学妹。“我在复旦时就知道她,而且现在还保持联系。”
同名同姓带来的“麻烦”也如影随形,甚至成了一种独特的“标签”。在复旦求学时, “大家经常用男刘(翀)和女刘(翀)指代我们。现在还经常有人弄错,把发给她的邮件发给我,把发给我的邮件发给她。”刘翀(2004级)笑道。
这种小小的烦恼反而加深了他们的联系。在复旦期间,他们的交集并不算多,真正的熟络是在大洋彼岸。后来,刘翀(2004级)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刘翀(2005级)去了斯坦福大学。“两所学校距离很近,而且我们研究的方向也很接近,所以学术上经常相互交流和请教。” 刘翀(2005级)回忆。
如今,刘翀(2004级)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工作,刘翀(2005级)在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Pritzker School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at UChicago),都已是独当一面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方向,虽然各有侧重,却都聚焦于能源、环境和材料化学的前沿领域,呼应着时代的需求。
刘翀(2004级)团队致力于能源、生物及环境相关的电化学系统研究,例如,开发模仿光合作用的生物无机复合体系,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氮气转化为生物肥料或燃料;用电化学方法促进微生物发酵制造生物肥,替代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方法。“高大上一点,假设万一有一天登陆火星、月球,你总得想个办法生成肥料,才能种菜。”他的研究,被他形容为“像玩乐高一样玩分子”,在基础探索中寻找应用的可能。
刘翀(2005级)团队则专注于开发新的分离方法和现象,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元素分离。“我们现在的能源结构变了,我们会用到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器件来产能储能。”她解释道,“于是我就想,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更清洁、更节能的方式,来把这些能源相关的元素提取出来?”她的团队正尝试用电化学方法,例如从盐湖和海水中直接提取锂,设计埃米尺度的离子通道研究离子传输,为电池、新能源等关键技术提供底层支撑。她的出发点,是解决资源供给、环境影响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宏大命题。
回望与寄语:自由探索,终身受益
从复旦出发,走向世界学术前沿,两位刘翀都深切体会到母校赋予他们的独特印记。
刘翀(2004级)
“复旦给了我们很多选择,”刘翀(2004级)回忆,“能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交流,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他建议学弟学妹,“来复旦千万别只顾着念一个专业,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元化地探索,这是复旦教会我的。”
刘翀(2005级)在2021年庆祝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建院10周年
在刘翀(2005级)看来,是复旦的自由探索氛围让她得以追随内心,选择真正热爱的化学。“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在校园的时光,在年轻时像海绵一样多多吸取知识,不断地问为什么,对不同的事情保持兴趣,当时可能觉得没用,但事后证明获益匪浅。”
从同名同姓的巧合,到同系同奖的成绩,再到同域共鸣的探索,两位刘翀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缘分的佳话,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复旦精神下蕴藏的无限可能——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提供扎实的学术训练,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最终让不同轨迹的学子,都能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绽放出卓越的光芒。
下一个关于“刘翀”们的故事,或许就将在即将踏入校园的新一代复旦人中悄然开启。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