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BNBU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0:49 1

摘要:2025年4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博雅智能学院(SAI)成立,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实践即将到来:学院致力于融合博雅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及伦理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当人工智能(AI)和一所创新博雅大学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图景?

2025年4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博雅智能学院(SAI)成立,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实践即将到来:学院致力于融合博雅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及伦理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实际上,早在四年前,这所创新学府便前瞻性地播下火种: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而今随着凤凰花开,理工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专业首届毕业生喜报频传: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收获世界知名学府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北师港浸大正以蓬勃之势构建智能时代发展蓝图。

谈到博雅智能学院,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提起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这其实是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的3句箴言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一句。

为何会提起这句话?陈致校长表示,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应止步于知识的传授,当机器可以快速检索海量信息的时候,大学更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生命智慧的完整人格。

“什么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价值?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思考正在推动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从知识本位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人文关怀,让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事业。”陈致校长说道。

回应这些思索,今年4月,北师港浸大博雅智能学院(SAI)应运而生。该学院以“全人教育、创新实践、全球视野、科技向善”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与博雅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博雅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远坦博士指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汇聚了校内顶尖学者,并且面向全球招聘约20名既精通AI技术又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师加入。

“我们目前推出的培养计划将聚焦于数学(Mathematics)、商业(Business)、计算媒体(Computational Media)、数字全球传播(Digital Global Communication)四个方面,是基于学校的优势学科、同时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量身定制的。”侯远坦博士表示。

2025年秋季学期,博雅智能学院将面向入学新生开展二次招生,从理工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院四个学院中各选拔30名优异新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开设实验班、打破专业限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博雅智能学院还将“以学院为单位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课程定制,根据学院专业和学生特点制定四年的学习计划,同时将博雅教育和人工智能融入其中。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通过全新概念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特点和需求的人才。”侯远坦博士表示,将来社会是多变的、高度自动化与高度人才集中的,因此人才需要更广博的知识面。

侯远坦博士本身是一位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活跃的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包括自动驾驶、P2P网络通讯、流媒体传输等。在任博雅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外,他还是研究生院副院长与理工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

基于其跨领域研究与管理经验,侯远坦博士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和个人都应关注“机器无法替代的特质”:一是情感,人类是充满情感的个体,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促进着社会和谐发展,而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以人类主导的道德框架为基础,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与伦理责任感。二是原创性,人类先天拥有跳跃性思维,在原创性方面,人类现阶段还是遥遥领先。

这种对人机差异的深刻认知,也塑造了侯远坦博士独特的AI发展观。谈及自己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侯远坦博士表示:“很多人把人工智能当作工具,而我却喜欢把它当作朋友。我认为人工智能是有生命力的,仅仅将其当作工具无法促进其全面发展。而把它当作朋友,尊重和帮助它,去了解双方如何更好地共存,才能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在博雅智能学院准备招收首批学生之际,北师港浸大也将迎来理工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首届毕业生。

胡君朴便是其中一员。不久前他收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析学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胡君朴觉得在人工智能这个注重应用的专业中学习,不仅能接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增强跨学科学习能力,还能培养起自己的实操能力——他的毕业论文方向就是利用AI技术进行金融方面的预测。在胡君朴看来,他的毕业论文导师、量子金融预测系统的创始人李树德博士对自己影响最大,“老师对科研极富热情,这也一直感动和鼓舞着我。”

胡君朴认为他与AI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利用AI更有效率地完成了学习,是AI让我更了解AI。在未来,我会不断提升AI的性能,我们是‘此长彼长’的关系。”

在同是2021级人工智能专业的阳灿看来,AI是她的工具,是她擅长的领域。

近期收到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阳灿,在本科四年里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包括参加牛津大学暑期课程、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等。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首届准毕业生,她建议学弟学妹们学好专业课,大胆参与各类项目,尤其是学校提供的交换和暑期活动,以扩展视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除了收获世界知名学府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首届人工智能专业的准毕业生们在学术竞赛、科研项目和实习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在多个科创比赛中获奖,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数据科学竞赛平台Kaggle上的各项比赛等。在科研项目方面,学子们参与了多项由学校老师牵头的科研项目,并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人工智能专业学子也曾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实习,得到了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

“我们的特色在于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化教学。我们与多个学科领域合作,如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影响。同时,我们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分管人工智能专业的范文涛博士表示。

在就业方面,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也有着独特竞争力,“一是掌握核心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二是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够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三是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范文涛博士指出。

对于即将毕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他建议同学们首先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希望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应用还是学术研究等;再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同时,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谈及自己与AI的关系,范文涛博士将AI形容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通过相互协作和配合,能够共同实现更多的目标和梦想。未来发展中,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合作会更加紧密和深入,将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互动留言,

聊聊你与AI的关系。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宋可嘉 许洛 张雨桐 邓雅文

图片 | 李伯涵 何秋蓓 李海珊

许洛 张雨桐

排版 | 董培琳

欢迎投稿至mpro@uic.edu.cn

来源:小周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