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男子打赏1万2求退还遭拒跳江,这1万2算大钱还是小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20:15 1

摘要:看到个热搜,18岁男子打赏主播1万2求退还遭拒跳江,每个字都认识,凑在一起就感觉如此的匪夷所思。

看到个热搜,18岁男子打赏主播1万2求退还遭拒跳江,每个字都认识,凑在一起就感觉如此的匪夷所思。

1

事情发生在2025年5月12日凌晨1时15分,芜湖市镜湖区莲福路江堤的监控记录下惊险一幕:一名年轻男子在江水中漂浮,面朝下,身体随波浪起伏。

弋矶山派出所民警杭磊与辅警吕文斌接警后抵达现场时,目击者描述男子已对抛来的救生圈毫无反应。

两人几乎未作犹豫便跃入江中,警服瞬间吸饱水分变成沉重负担,但他们仍以最快速度托起男子。

上岸后,男子已出现失温症状,在120急救人员抢救下才恢复生命体征。经查,轻生者张某,18岁,因在网络直播平台向主播打赏1.2万元后要求退款被拒,选择跳江轻生。

18岁,打赏主播1万2,要求退款被拒绝,跳江轻生,这些文字拼凑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件匪夷所思的事件。

1.2万元对一个农村家庭可能是全年积蓄,对城市工薪家庭或许是数月收入,但对部分青少年而言,这仅仅是直播间里转瞬即逝的虚拟礼物。

你说1万2是小钱吧,18岁的男子竟因为1万2要不回来跳江轻生;你要说1万2是大钱吧,这名18岁的男子竟轻易把它打赏给了素未谋面的主播。

这种割裂,暴露了当代青少年在虚拟与现实间的认知错位。

2

1.2万元的打赏行为背后,是直播平台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据披露,某款适龄提示为“8+”的休闲游戏,单次充值金额可达数百元,并通过满赠、盲盒等模式诱导重复消费。

这种“小额高频”的支付设计,使得青少年在无意识中累积巨额支出。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对社交属性的滥用。

以某些可以“连麦”的App为例,其通过打造个性化主题聊天室,吸引用户在线连麦聊天、唱歌、交友。

在聊天室页面功能按键中,“送礼物”按钮标识显著,用户可以轻易发起送礼物,无需进行实名认证,仅在提取礼物收益时才需要实名认证。

这种设计使得青少年将虚拟社交中的“存在感”与现实世界的金钱直接挂钩。

这种错位认知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当张某在直播间刷出“火箭”“游艇”时,他看到的不是账户余额的减少,而是主播的甜言蜜语和弹幕中的“大哥666”。

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让未成年人极易陷入“打赏-被认可-继续打赏”的恶性循环。

3

这名因为1万2就轻生的少年,撕开了社会治理的三个“隐性伤口”。

要避免悲剧重演,必须正视青少年成长中的深层困境。

在家庭层面,当前对电子设备的监管往往止步于“禁止使用”,而非“科学引导”。

有的父母把手机随意给孩子玩,并没有设置什么支付限制,孩子可以轻易动用父母手机里的钱。

这种“监管真空”,让很多未成年人拥有了一掷千金的豪气,对着直播间里的主播一通打赏,迷失在满屏的666里,却不知道,他们打赏出去的游艇火箭,是全家好几个月的口粮。

家庭需要建立的不仅是技术屏障,更是与孩子的沟通机制。

通过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定期查看账户流水、将财商教育融入生活场景,家长能帮助孩子建立对金钱的直观认知。

学校教育的缺位同样亟待填补。当前中小学财商教育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很少有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

在芜湖事件中,张某显然未接受过系统的风险教育,否则不会将1.2万元视为“试错成本”。

平台责任的落实则是技术治理的关键。

尽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平台合理限制未成年人消费,但部分低幼类游戏仍暗藏高消费项目。

比如,有些“连麦”App,虽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但模式开启后无法正常使用,形同虚设。

平台需强化“技术+人工”双重监管:强制实名认证,对疑似未成年人账号启动人脸识别;关闭“青少年模式”下的打赏、充值功能;建立家长监管平台,实时同步账户信息与消费记录。

当技术中立原则被滥用时,监管的刚性约束显得尤为重要。

这起事件最该警醒我们的,不是1.2万元的多或少,而是一个年轻生命竟因虚拟世界的得失走到生死边缘。

当“打赏”成为青少年寻求存在感的主要方式,当“退款被拒”被等同于“人生失败”,我们不得不追问:在算法编织的虚拟狂欢中,是否正在批量生产“现实空心人”?

最后,我想说,别让孩子的世界只剩屏幕微光。

当家长放下手机陪孩子踢场球,当平台关掉诱惑守住底线,当社会为迷茫的青春亮起灯塔,我们才能拉住那些滑向虚空的年轻生命。

来源:柚妈充电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