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ang, Y., Lyu, H., & Cao, M. (2025). Decoding China’s water rights revolu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ransitioning from a centralized
作者简介
王亚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吕 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曹梦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引用格式
Wang, Y., Lyu, H., & Cao, M. (2025). Decoding China’s water rights revolu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ransitioning from a centralized to a hybrid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1–24. https://doi.org/10.1080/07900627.2025.2487663
面对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水资源压力,中国自21世纪初以来持续推进水权改革,以期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该研究系统回顾了这一改革的动态演进,深入剖析了其成就、挑战与制度根源,为理解中国复杂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
中国水权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研究指出,中国水权改革大致经历了从初步探索(2000-2012年)、政策成熟与市场机制完善(2013-2020年),到当前的市场深化与创新阶段(2021至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水权交易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健全制度体系。目前,水权交易主要包括政府间的区域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以及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数据显示,取水权交易在交易量上占据主导,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则呈现出“宗数多、单笔规模小”的特点。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市场规模仍然有限,年均交易水量仅占全国年用水总量的较小比例。
面临的挑战与深层原因
论文分析认为,中国水权市场当前面临着市场规模有限,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不显著,水权相关的制度与概念框架尚不完善,以及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冲突等核心挑战。
这些挑战的背后,是中国水权改革面临的“高成本”与“低收益”的深层困境。高成本体现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本身需要巨大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投入;新旧体制并存与过渡也带来了显著的摩擦成本。低收益则源于中国的人均耕地资源禀赋较低,导致用户层面的水权交易难以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回报,市场激励不足;而区域间水权交易和工业取水权交易等较大规模的交易,目前仍主要由政府行政力量协调和主导,市场机制的自主性尚未充分发挥。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水权之路及其启示
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水权市场的比较,研究凸显了中国水权体系的独特性。不同于这些国家或偏重市场化、或州际差异显著的模式,中国形成的是一种中央统一协调下,行政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水权管理体系。中国“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渐进式改革经验,以及通过顶层设计促进跨区域水资源协调的努力,对其他面临类似转型挑战、特别是行政干预较强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健全的法律框架作为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仍是中国水权市场未来发展需要持续加强的方面。
中国水治理路径:走向混合模式
该研究指出,中国的水权制度并非简单地从行政主导过渡到完全市场化,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行政力量主导、市场机制辅助的“混合体系”。论文认为,这种混合体系并非权宜之计或短暂的过渡形态,而是在中国的特定国情,如水资源禀赋、行政体制传统下,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合理性。展望未来,尽管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日益重要,但行政力量仍将在保障用水公平、生态安全以及满足战略性产业需求等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市场将作为其重要补充,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的水治理路径。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项目的支持)
编辑 | 王 嘉
审核 | 黄译萱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来源:清华农研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