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天下午,@铁路上海站发布情况声明:5月12日5时26分,K80次列车抵达上海南站后,车站东南、东北出站口正常开启,西北出站口因工作人员未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出站卷帘门开启不及时,造成部分旅客在出站口等候。
□赖芳杰
据极目新闻,5月12日早上6时许,有网友发帖称:“乘坐火车抵达上海南站后,因车站员工迟到,出站口大门紧锁,乘客们被困在车站内约20分钟。”
当天下午,@铁路上海站发布情况声明:5月12日5时26分,K80次列车抵达上海南站后,车站东南、东北出站口正常开启,西北出站口因工作人员未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出站卷帘门开启不及时,造成部分旅客在出站口等候。
对因工作不到位给旅客出行带来的不便,铁路部门深表歉意。目前,车站已组织专题分析,并依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处理。下一步,将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管理,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尽管官方迅速回应并致歉,称“工作人员未严格执行工作标准”,但事件暴露的公共服务细节疏漏仍引发公众对交通枢纽应急管理的深层思考。有网友表示,乘客下车后,都是按照指引标识出站,当时事发地导向标识指示为火车站西北出站口。虽然站方表示,当时其他方向出口正常开启,但是现场并没有广播指引,造成了该车次乘客现实中的“信息差”,造成滞留。如果是突发火情或者其他应急情况,滞留的乘客应该如何疏散、逃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每天有大客流来往的火车站,一个细节的纰漏,可能就会造成一连串的后续反应。在本案例中,由于员工的迟到或者响应迟缓,导致了出站正常流程的受阻,继而引发系列负面后果。与此同时,也考验着车站的应急管理水平。
除了致歉,公众更期待站方能将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及时堵上。比如借助实时监控系统,能查漏补缺,纠正故障节点;在出现通行不畅时,能有及时广播、信息屏引导告知等。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意识到,公共领域的“容错空间”是有限的,必须将“防患于未然”嵌入管理体系,敬畏风险,谨小慎微。
来源:乡野小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