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法国作家杜拉斯去世,3年后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版了一本小书——《玛格丽特的美食》(La Cuisine de Marguerite),里面收集了她留下的食谱,记录了详细的葱韭汤、蔬菜炖肉、米饭的做法,还有鸡肝酱、印尼炒饭、留尼汪岛加了番茄的主食烩香
她经常在下午做饭,朋友们都去工作或到水塘边散步,阳光透过天竺葵的叶子洒进窗户,她开始准备葱韭汤的食材。
1996年法国作家杜拉斯去世,3年后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版了一本小书——《玛格丽特的美食》(La Cuisine de Marguerite),里面收集了她留下的食谱,记录了详细的葱韭汤、蔬菜炖肉、米饭的做法,还有鸡肝酱、印尼炒饭、留尼汪岛加了番茄的主食烩香肠、永隆的钢琴教师教她做的留尼汪咖喱。但《玛格丽特的美食》仅仅面世几天,杜拉斯的文学执行人、她生命最后阶段的伴侣扬·安德烈亚就申请禁止,大半年后,巴黎上诉法院确认禁止。直到2014年,这本书才得以重新出版发行。
传说扬·安德烈亚反对《玛格丽特的美食》出版的一个原因是,她是作家,不是厨师。但杜拉斯喜欢做饭,她说烹饪和文学相似,都是创作,厨师和作家一样都是作者。下厨不难,清早买菜,择菜洗净下锅烹饪即可,和写⽂章一样,动笔写起来就是了。
杜拉斯1914年出生在越南的嘉定,靠近现在的胡志明市。她是家中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从小和本地小孩玩在一起,能说一口流利的越南语。她喜欢越南米饭,喜欢路边摊的汤和加了越南鱼露的新鲜鱼菜。
18岁时杜拉斯来到巴黎,但一直到40多岁都没有过上她向往的富裕生活,版税微薄,和出版社交涉预支的版税总是不够用,需要妈妈寄钱寄米寄食材。
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居住在圣伯努瓦街5号公寓里,女主人的沙龙人来人往,知识分子们忧国忧民,圣伯努瓦街的大门永远大开。不管手头有多拮据,杜拉斯都喜欢招待客人,她知道从哪里可以买到高质价比的食材,知道巴黎最好(也是最便宜的)猪尾巴在哪里;她能把兔肉做到五成熟,用芥末调味;如果妈妈寄的越南大米到了,她就煮越南米饭,黏黏的、辣辣的,又暧昧又热情,年轻人们结束讨论,就开始吃饭喝酒跳舞。
42岁那年杜拉斯终于实现初步财务自由,在巴黎乡下买了房,新房的厨房里铺着黑白格地砖,墙上挂满了各种尺寸的锅具,炉灶的内墙面贴着小花砖,窗户敞开,玻璃映出室外的绿色植物,这是一间真正的厨房,她在这里炖胡萝卜牛肉或越南猪肉。有人把诺夫勒称作杜拉斯的城堡,她在这里写作《娜塔丽·格朗热》《劳儿·V.斯坦茵的迷狂》和《副领事》。房子大了,有足够的空间囤货,她做了一张常备物品单,用图钉钉在墙上,清单里包括粗细两种盐、胡椒、糖、油、醋、鱼露、面包、牛奶、奶酪、咖啡、黄油……一大半都是食物,她还在红色的本子上写菜谱。
杜拉斯的食谱成分复杂,又越又法,有葱韭汤也有越南米饭。她经常在下午做饭,朋友们都去工作或到水塘边散步,阳光透过天竺葵的叶子洒进窗户,她开始准备葱韭汤的食材。
葱韭汤是法国人的家常菜,也是杜拉斯的招牌菜,1975年,名利双全的杜拉斯把这道菜写给了《Sorcières:Les femmes vivent》杂志第1期的“美食”专栏,文章标题是《leek and potato soup》。据说这是她祖母留下的配方,杜拉斯也把它当作“母性与存在感的象征”。但是食物就是食物,在象征意义之外,更有着真实的口感和温度。
葱韭汤的主要食材是葱韭和土豆,还有黄油、鲜奶和肉。其中,葱韭是一种介于葱和韭菜之间的蔬菜,法国厨师朱尔斯·古菲(Jules Gouffé)在1869年出版的《皇家烹饪书》中记录了葱韭汤的食谱,煮汤的窍门——杜拉斯说,汤只能煮20分钟,而不是2小时。
杜拉斯的餐桌上少不了越南米饭。她是煮饭高手,不踩雷的小技巧很实用:千万不要买U.B.牌的米;法国的T.A.品牌米也很普通,洗干净后也可以用;但最好用越南香米,煮出来的米饭更好吃;米要仔细清洗,最好淘洗四到七次,用手在水下搓揉,这样才能洗去残留的稻壳、灰尘和麻袋的气味;将洗好的米放入冷水中,并按照2:1的“神圣”水米比例加水,开大火把米煮沸,再转至迷你火焖熟米饭;焖米饭的时候一定要把锅盖盖严……杜拉斯把厨房经验分享在她的小本子上,读者会知道,越南人用陶罐煮饭,锅底的锅巴可以蘸糖吃。
她也有厨艺短板,“牛排总做不好,就像悲剧,但不好的程度不一。不过就像悲剧一样,总是可以一试”。人生就是这样,好坏都能一试。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