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出家前,母亲曾问他一个问题,让他思考了整整半年才回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9:4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法华经》、《高僧大德修行实录》、《宣化上人传》、《佛门因果录》。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法华经》、《高僧大德修行实录》、《宣化上人传》、《佛门因果录》。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盛唐年间,诸多高僧大德辈出,慧能大师南宗禅法如日中天,而北方修行之风亦是兴盛。宣化上人,俗姓白,名玉书,生于辽宁省双城县,自幼聪慧过人,六岁便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书,更有惊人之处是他三岁时便能忆起前生往事。他十一岁时,在本地拜南山寺醒善老和尚为师,学习佛法。然而,真正令他下定决心踏上出家修行之路的,却是母亲在他十七岁那年所问的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为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何让宣化上人思索半年之久才作答?他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秋日的暮色笼罩着北方的小村落,十七岁的宣化上人——当时尚未出家的白玉书,端坐在自家的小院中,双目微闭,时而翻阅经书,时而凝神思索。这已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尽管农忙时节,他也从不间断。

“玉书,天快黑了,进屋吃饭吧。”母亲慈祥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白玉书恭敬地将经书合上,小心翻起毡毯,拍去尘土,才起身走入屋内。

“玉书,你每日读经,可曾想过将来要做什么?”母亲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素面放在他面前,神色凝重地问道。

白玉书低头看着碗中的面条,缓缓答道:“孩儿志在修行,想寻觅究竟解脱之道。”

母亲沉默片刻,又问:“那你可知世间最苦之事为何?”

白玉书正欲回答,却听母亲又道:“这个问题你不必现在回答,好好想想,等有了答案再告诉我。”

从那日起,这个问题如一颗种子,在白玉书心中生根发芽。他白日劳作,夜晚思索;他翻阅经典,求教智者;他观察众生,体察万物。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他的思考从未停歇。

一日,白玉书随醒善老和尚上山采药,途经一处山崖,见一只小鸟振翅高飞,却又突然坠落。白玉书轻轻捧起小鸟,发现其翅膀受了伤。

“师父,这小鸟为何会受伤?”白玉书问道。

老和尚微微一笑:“万物皆有因果,或许是前世因缘使然。”

白玉书不解:“那为何有的生灵一生安乐,有的却饱受苦难?”

老和尚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山峰道:“你看那山,有高有低,有的被阳光照耀,有的处于阴影之中。众生亦然,因缘不同,际遇各异。但无论高山还是平地,都是大地的一部分;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白玉书若有所思,小心地将小鸟放在一处安全的地方,继续跟随师父上山。

又过数月,白玉书随母亲去邻村探望一位重病的长者。那位长者曾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如今却卧病在床,痛苦不堪。白玉书见状,心中不忍,暗自流泪。

回家路上,母亲问他:“玉书,你为何落泪?”

白玉书道:“看到长者痛苦,孩儿心中不忍。”

母亲叹息道:“人生在世,老病死苦,无人能避。你既有慈悲心肠,更当思考如何超脱这些苦厄。”

白玉书点头,心中的疑问却更深了。

光阴荏苒,转眼半年过去。这一日,白玉书正在院中打坐,忽闻远处传来阵阵哭声。原来是村东的李婆婆,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不幸遇难身亡。白玉书闻讯,立刻前去吊唁。

只见那李婆婆形容枯槁,眼泪已经流干,只是呆呆地坐在儿子的遗像前,口中喃喃自语:“我的儿啊,你怎能先我而去......”

白玉书见状,心如刀割。他为李婆婆诵经祈福,又帮忙料理了丧事。回到家中,他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李婆婆那绝望的哭声。

第二天清晨,白玉书来到母亲面前,双膝跪地,神色庄重。

“母亲,孩儿思考了半年,如今愿答您的问题。”

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目光慈祥地望着儿子:“你说吧。”

白玉书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世间最苦之事,莫过于‘爱别离’。众生因爱而聚,因缘而散,聚散无常,却又执着不舍,由是生出无尽苦痛。李婆婆失去儿子的那种痛,恐怕是世间最深的痛楚了。”

母亲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又问:“那么,如何才能解脱这苦呢?”

白玉书沉思片刻,恭敬答道:“佛陀教导我们,苦由爱生,爱由执着生,执着由无明生。要解脱苦,须先明了万法实相,了知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爱,但可以爱而不执着;我们不能避免别离,但可以在别离时保持觉知与平静。这便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智慧。”

母亲听罢,眼中泪光闪烁,却又带着欣慰的笑意:“玉书,你已经明白了很多。但光是明白还不够,还需要实践。”

白玉书点头道:“孩儿正有此意。看到众生沉浮苦海,我心不忍。我愿出家修行,不仅为求自己解脱,更愿将佛法智慧传递给更多有缘人,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母亲的眼泪终于滑落:“我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你从小与众不同,三岁能记前生事,六岁就能背诵经文,我早就看出你与佛法有深厚因缘。我之所以问你这个问题,正是想看你是否已经有足够的慈悲和智慧走上这条路。如今看来,你已经准备好了。”

白玉书跪地叩首:“感谢母亲成全。孩儿发愿,此生必精进修行,广度有缘。”

母亲为他擦去脸上的泪水,慈爱地说:“出家乃大事,须持戒精严,修行不懈。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得初心,不忘今日所悟。”

白玉书庄重地点头应允。

不久后,白玉书正式在南山寺出家,法号宣化。他精进修行,日渐精通经论,尤其对《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有独到见解。他常对弟子们讲述母亲当年的这个问题,并进一步阐释道:

“爱别离苦,实为四苦之一。佛陀开示我们四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此外还有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以及我所说的爱别离苦。这八苦交织,构成了众生的苦海。”

一位弟子问道:“师父,既然爱会带来苦痛,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断绝一切爱呢?”

宣化上人微笑道:“并非如此。佛法讲究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我们要转化凡夫之爱为菩萨之爱,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爱护众生。这种爱不执着于形相,不计较得失,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离苦得乐。”

又一弟子问:“师父,面对爱别离时,我们应当如何自处?”

宣化上人答道:“当以智慧观照。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则灭。聚散离合,如空中云。了知这一实相,不执着于暂时的形相,便能在爱别离时保持心的平静。同时,以菩提心念诵佛号,回向给所爱之人,愿他们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这样,爱别离之苦便能转化为修行的动力和菩提道上的资粮。”

宣化上人将这一智慧融入自己一生的修行与弘法之中。他常说:“真正的修行人,不是离开红尘而修行,而是在红尘中修出一颗不染尘埃的心。”他以身作则,无论身处何地,都保持戒行清净,慈悲平等。他的教导影响了无数弟子,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种种离别与苦痛时,能以佛法智慧自处,进而帮助更多的人。

宣化上人晚年常忆起母亲当年的问题,感慨道:“我一生受益于母亲的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她的启发,我才真正明白了修行的意义。修行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是要在苦难中找到解脱之道,并将这道路指引给更多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因此,当我们面对爱别离之苦时,不妨想想宣化上人的开示:以智慧观照,以慈悲关怀,以菩提心念佛,将苦难转化为修行的动力。如此,我们不仅能够减轻自己的痛苦,还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最终达到究竟解脱的境界。

来源:云水禅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