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如何在浙江大学拔尖人才“试验田”里成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21:34 1

摘要:近日,浙江大学举行今年首次大规模主题校园开放日和“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竺可桢学院相关负责人发言和现场参观,向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揭示浙江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举行今年首次大规模主题校园开放日和“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竺可桢学院相关负责人发言和现场参观,向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揭示浙江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田”。

现场一位高二学生家长说,能考入浙江大学的学生至少是“学霸”,能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可谓是超级“学霸”。大家一直对这个学院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浙江大学笠可桢学院将持续培育“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拔尖人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竺可桢学院2004届混合班毕业生张晨介绍,他们是从浙江大学各个学院选拔出来的“尖子生”,再进行编班学习,且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还实行“分流淘汰”,可想而知能从竺可桢学院顺利毕业的人,抗压能力也是超强的。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相关负责人说,该院是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混合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该院办学40多年来,累计培养众多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家,包括100多名高层次人才、70余名上市公司、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实控人等。

竺可桢学院是如何将创新基因深度融入拔尖人才培养的全周期,引导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实现创新突破?该院负责人说,首先是构建“基础强化、前沿交叉、专业创新”三维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筑牢根基,用交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借专业课程激发前沿探索。目前,学院累计建设141门荣誉系列课程,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正如1992届混合班毕业生、长征八号总设计师宋征宇所说,本科打下的数理基础是宝贵财富,荣誉课程助力竺可桢学院学子拔尖登峰。

其次是学院创新升级全员导师制。该院负责人说,1300余名导师来自全校39个院系,设立“教授学术小组”,构建“思想引领—灵感激发—探索研究—科创实践”的培养模式,试点“3+1+X”本博贯通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名师指导下尽早进入重大平台开展长周期培养、投身交叉领域研究,实现学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深度耦合。

此外,学院推行“一生一案”培养方案,支持学生自主选专业,师生共同定制课程与科研计划。该院负责人介绍,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科研实训体系,通过“揭榜挂帅”“自由探索”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实践平台。

自1984年创立多学科讨论小组起,竺可桢学院便播撒下学科交叉的火种。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混合学习研讨班、“竺涯共语”师生交流活动等多元载体持续发力,助力学子将跨界融合转化为创新突破的强劲动能,学生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实用实干,从“会读书的人”成长为“会创造的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