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呼和浩特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人来人往中,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美食包容性。这里有传统的手把肉、奶制品,也有融合了中原面食技艺的烧麦、焙子。托县炖鱼以黄河鲜鱼搭配本地红辣椒,武川的莜面鱼鱼可以冷热两吃......草原的豪迈、农耕的精细、黄河的醇厚在此交
前言:
自古以来,呼和浩特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人来人往中,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美食包容性。这里有传统的手把肉、奶制品,也有融合了中原面食技艺的烧麦、焙子。托县炖鱼以黄河鲜鱼搭配本地红辣椒,武川的莜面鱼鱼可以冷热两吃......草原的豪迈、农耕的精细、黄河的醇厚在此交汇,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不同人民的生活智慧。而当烧麦的褶皱与汉堡肉饼的油脂在街头相遇,时尚与传统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一座以烧麦闻名的城市,手工汉堡店却在街头巷尾不断兴起?
老绥元的老师傅将烧麦的第八个褶皱精准捏合时,隔壁街区的酷木尼汉堡正将苏尼特羊肉饼煎得滋滋作响。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老食客们或许不能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一份汉堡排起长队?
答案或许藏在呼和浩特发展的脉络里。
两千年前,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队的驼铃带来了西域的香料、中原的瓷器,两千年后,中欧班列载着速冻特色食品驶向欧洲。
现如今,万象城即将开业,又一批国际连锁品牌循着开放的气息在此扎根。德顺源的老师傅向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着“稍麦褶皱二十四道”的技艺密码。伊利、蒙牛工业旅游的工厂里,大家共同探索青城乳品走向世界的奥秘。机场免税店里,印着敕勒川文创图案的奶制品礼盒与瑞士巧克力摆上同一货架。
以传统烧麦为代表的青城美食,走出茶馆、穿上真空包装新衣,是仅靠情怀就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吗?以汉堡为代表的外式美食,是仅靠味道就走进了青城吗?
当然不是。这一系列的背后,是一种文化自信。呼和浩特用美食告诉大家,真正的传统文化自信,不在于筑起高墙守护传统,而在于打开城门迎接时代浪潮。
当传统技艺不再固守教条,而是主动拥抱工业化、国际化,青城味道便有了征服世界的底气。正如这片土地接纳过走西口的晋商、闯关东的鲁匠,今天的青城,正以同样的胸怀拥抱全世界的味道。
酷木尼汉堡的走红颇具象征意义,走进其店面,粗犷的工业风装饰下飘扬着醇厚的奶皮子香气,蒙古长调与布鲁斯蓝调在音响中交替播放,菜单上“巴特尔羊肉汉堡”与“鹅肝黑松露”让食客直呼“我都要”。这些看似违和的混搭,却引发着青城食客和外地游客的共鸣。
来到东护城河北街、清源巷、水岸漫街,随处可见,呼和浩特人既能豪饮砖茶吃“硬早点”,也能细嘬咖啡品慢生活。在这里,异域餐饮不再简单复制原产地味道,而是与本土文化相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青城吃法”。
草原先民围着篝火分食猎物的原始平等,商旅驼队交换食材的互通有无,走西口移民带来的面食技艺......这些从古到今的文化饮食现象,与当下国际美食的涌入形成奇妙呼应。
回答开头的疑问,呼和浩特的人们,既能捍卫“二两烧麦一壶茶”的传统,又愿为新品汉堡排队两小时,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标准”其实有着它最简单的道理。
包容与开放。
历史与现实重叠之间,呼和浩特早已将“包容开放”四字刻入骨髓。
呼和浩特人对味道的包容,本质上是这座城市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当“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城市便获得了兼收并蓄的底气。
呼和浩特,这座曾被称作“归化城”的北疆古城,用两千多年的交融史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怕在碰撞中被改写,相反,现如今,我们比以往更有底气说出:我们的奶茶就是咸的,不加珍珠,加的是炒米、粿条、牛肉干。
历史长河中的每次相遇,都在加固这座城市的文化共识。站在大窑文化遗址俯瞰现代新城,远古炊烟与今日的饮食盛景已经形成某种对话:
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从不是让一种味道替代另一种味道,而是让所有食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
当烧麦馆与汉堡店并肩而立,呼和浩特递给世界的岂止是一张美食地图?
据公开数据,2024年,呼和浩特餐饮收入170.6亿元,同比增长7.5%;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2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截至2024年末,呼和浩特约有3000家烧麦馆,年营业额近50亿元。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定期举行进出口商品博览会设置200余个展位展出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商品,大爷大妈们拉着一辆小购物车就把“世界”装回了家。
数字背后,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宽广的开放之路正在延伸,它不依赖驼铃马蹄,而是以简简单单的美食为引子,让美丽青城、包容青城、开放青城成为文化互鉴的鲜活样本。
全球化浪潮袭来,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困惑难免萦绕在心头,是固步自封,还是全盘照收?一座城市又该如何守护自己的文化根脉?呼和浩特用满城烟火气回答了时代的叩问。
呼和浩特说,要以包容开放为匙,既打开传统技艺的保险箱,也推开面向世界的落地窗。唯有让传统马头琴与爱乐乐团的交响乐共鸣,让传统烧麦与创新汉堡共舞,才能调出历久弥新的城市味道。
甜咸奶茶的碰撞依旧每天都在上演。格日勒阿妈奶茶馆的铜锅煮着千年茶香,隔壁意大利餐厅飘出浓缩咖啡的焦苦,西贝莜面村的搓鱼儿大嫂与日料店手握寿司的师傅隔窗相望。
这些,早已成为呼和浩特的日常。
兼收并蓄,从未如此具象。
青城用包容开放的舌尖告诉世界:文化相融、文明互鉴的秘诀,就藏在一屉烧麦与一个汉堡的相逢里。
2024-2025爱乐乐团音乐季《流金岁月》来了。听着属于自己城市的乐团演奏的交响乐,早上来上二两烧麦,晚上再垫个汉堡,岂不美哉?
呼和浩特,就是这样一座时髦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解锁N种可能。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