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有榻上策,蜀汉有隆中对,那曹魏有什么呢?有曹操版的隆中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22:01 1

摘要:魏蜀吴三家的根本目标都是统一天下,曹操的基本战略是由一个名气不大的谋士提出的,这个战略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以成就王霸之业。”

魏蜀吴三家的根本目标都是统一天下,曹操的基本战略是由一个名气不大的谋士提出的,这个战略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以成就王霸之业。”

初平三年(192年),这一年,曹操起兵刚刚两年,北方处于军阀混战中,曹操的实力还不够强大。

此时,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了一套成就王霸之业的基本战略。

毛玠是这样说的:

“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天子被迫迁离都城,百姓荒废生计,饥荒蔓延,流民四散;国家府库没有维持一年的储备,民众心中没有安定长久的信念,这样的局面难以持久。

如今袁绍、刘表虽然兵多将广、势力强盛,但他们都缺乏深谋远虑,没有建立稳固根基的方略。

用兵合乎道义才能取胜,守住基业需要充足的财力。我们应当尊奉天子以号令不臣之徒,同时大力推行农耕以积蓄粮草,充实军备物资。如此,称霸天下的大业便可成就。”

曹操听完之后,十分赞同毛玠提出的基本战略。

但是,当时迎接汉献帝的条件还不成熟,难以实现。

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

4年后,也就是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经历了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互相攻杀的乱局后,在汉献帝本人的请求下,由杨奉、李乐、韩暹这群骄兵悍将护送其回归旧都洛阳。

抵达洛阳后,杨奉、韩暹等人仗着护驾之功,骄横跋扈,肆意妄为,董贵人之父董承认为这么下去必生祸患,于是密诏兖州牧曹操前来洛阳迎接天子。

此时,曹操在几年间打垮多股势力,实力大增,已经具备迎接汉献帝的条件。

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他身边的核心谋士荀彧、程昱都极力主张去洛阳迎接汉献帝。

曹操权衡之后,决定亲自前往洛阳。

当时的洛阳早已被董卓焚毁,如今已经残破不堪,老百姓很多都活不下去了,汉献帝一行人在洛阳,皇帝以及很多大臣都吃不饱,甚至有饿死的。

曹操来了以后,给大臣们分发了粮食,这对于长期忍饥挨饿的皇帝以及大臣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曹操遂趁此机会上奏韩暹、张杨之罪,但汉献帝念在二人护驾有功的份上,赦免其罪。

但其他一些有罪过的大臣,在曹操的武力支持下,汉献帝下令诛杀。

接着,汉献帝令曹操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由于洛阳已经破败不堪,不适合做都城,所以在曹操的建议下,汉献帝同意迁都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而许县是曹操的地盘。

汉献帝最开始给董卓当傀儡,接着又落入李傕、郭汜之手,成为他俩的傀儡,接着又充当了杨奉、韩暹的傀儡,现在他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

可以说,汉献帝的皇帝生涯,就是不断给不同的军阀当傀儡的过程,只不过遇到了曹操之后,他终于不用再过那种动不动就就在都城里互相攻伐,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了。

有了汉献帝这张王牌之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基本战略开始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的战略方针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两个概念虽然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意思,但有本质上的差别。

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是袁绍阵营的谋士为袁绍提出的基本战略。

最开始,袁绍夺取冀州后,他手下的谋士沮授就曾经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设想。

沮授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主公您家祖上世代辅佐汉室,素来有忠义之名远播天下,如今天子颠沛流离,宗庙社稷遭到毁坏,而各州郡表面上打着义军的旗号,实则互相攻伐,没有真正尊奉天子、体恤百姓的势力。

现在冀州已初步安定,应当迎接圣驾,在邺城设立宫室安顿朝廷。这样便能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积蓄兵马讨伐不臣服的势力,届时谁还能与您抗衡呢!”

《献帝传》云: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裴松之注《三国志》

袁绍听完之后,十分赞同,当即决定采纳这个建议,没想到他手下的其他谋士郭图、淳于琼等人表示反对。

理由是,汉室已经衰微很长时间了,积重难返,如今天下群雄并起,各自占据州郡,谁能得天下,看的是实力。

更何况,如果把天子接到邺城,那么日后所有的事情都要上奏请示,到时候,要是顺从皇帝的旨意吧,那自己的权力就要被削弱,要是不听皇帝的吧,又得落个抗旨不尊的罪名,所以,这不是什么好主意。

袁绍没有曹操那种战略眼光,最终作罢。

后来,经历了李傕与郭汜之乱后,汉献帝在颠沛流离中一度流亡到河东,当时袁绍就派郭图前去拜见。

郭图回来后就转了性,他力劝袁绍,建议把汉献帝迎接到邺城,但被袁绍拒绝。

没过多久,汉献帝在军阀杨奉等人的护送下,抵达洛阳,曹操出面将汉献帝迎接到许县,重建了朝廷以后,袁绍才感到后悔。

这里面,袁绍的谋士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有着本质的区别。

挟天子以令诸侯,单从用词方面就能看出区别,“挟”字儿的意思有挟持、胁迫等意思在里面,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就是打着天子的旗号,为自己的野心消灭异己。

而“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奉”字儿就有尊奉的意思,明确了君臣尊卑名分,包含有匡扶汉室的意思。

曹操这个人是有两面性的,他年轻的时候在朝廷任职,是真有匡扶汉室之志的,而且还付诸了实践。

后来曹操起兵以后,他既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也有个人野心,这两种心态是并存的。

他迎接汉献帝到许昌,也是既有满足个人的想法,也有匡扶汉室的心态。

千万不要小看汉献帝这张牌的威力,他能给曹操带来巨大的政治力量。

汉朝已经统治天下400余年,当时虽然天下大乱,但汉朝并没有灭亡,汉室依然是这天下的合法统治者。

所以汉室这面旗帜在当时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法统优势和号召力。

曹操在接回汉献帝之前是什么身份?是地方军阀。

迎接汉献帝到许县,重建了汉室朝廷以后,曹操的身份就从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了匡扶汉室的功臣,在朝廷中央,他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从此以后,曹操可以打着天子的旗号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无论是讨伐敌对的军阀还是任免官员、打击异己,都可以用天子的名义。

有了天子这面旗帜,曹操做起事来就方便多了。

比如,他讨伐吕布、袁绍,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对外宣称是奉诏讨贼,而袁绍、吕布等人就这样被列为乱臣贼子。

反过来,他们想攻打曹操,那就是谋反,因为曹操是朝廷里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一号人物,讨伐曹操,就是在讨伐朝廷,是在反对皇帝,这就等同于谋反,在法理上和道义上就处于劣势。

除此之外,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后,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一次巨大收益。

史载,自从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重建了汉室朝廷后,尽收河南地,关中皆附。

黄河以南的地区以及关中诸将,纷纷归附曹操,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曹操的地盘得到扩充,声势大涨。

这就是汉室这面旗帜所起到的作用。

还有中原各地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士人阶层,纷纷投效到曹操麾下效力,因为此刻曹操就是汉室功臣,代表的就是汉室朝廷。

由此,曹操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张。

与此同时,曹操在迎回汉献帝的这一年,开始实行屯田制,发展农业以充实军资。

事实上,曹操干的这两件事,就是在实现当初毛玠提出的基本战略,即“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以成就霸业。”

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实行屯田制,就是“脩耕植,畜军资”的具体实施。

因此,曹操阵营实际上是存在曹操版的“隆中对”,只不过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来给这次对话命名而已。

参考史料:裴松之注《三国志》

来源:烟郭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