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马云正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公寓里,带领着17人的小团队,为一家名为"中国黄页"的创业公司苦苦挣扎。这场看似不可能的相遇,却成就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传奇的合伙人故事。
1999年,当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时,这位来自台湾的耶鲁法学院高材生正在瑞典Investor AB投资公司担任高管,年薪高达70万美元。
而马云正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公寓里,带领着17人的小团队,为一家名为"中国黄页"的创业公司苦苦挣扎。这场看似不可能的相遇,却成就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传奇的合伙人故事。
"第一次见面时,马总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说实话,他说的很多愿景我都没听懂。"蔡崇信回忆道。当时马云描绘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宏大理想,在大多数人听来都像是天方夜谭。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信念,让见惯了华尔街精英的蔡崇信感受到了一种罕见的激情。"他说话时眼睛里闪着光,那种感染力是装不出来的。"
在随后的接触中,蔡崇信逐渐被这个"英语老师出身"的创业者所折服。他看到了马云身上独特的领导魅力:既能用"十八罗汉"的创业故事打动人心,又能用清晰的商业逻辑说服投资人。更关键的是,马云对互联网改变中国商业生态的坚定信念,与蔡崇信的国际视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加入阿里是我人生中最疯狂的决定。"蔡崇信坦言。当时他放弃了百万年薪,以月薪500元人民币的"白菜价"加盟阿里,连他在美国的同事都觉得他"疯了"。但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蔡崇信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互联网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阿里独特的B2B模式蕴含着巨大潜力。
作为阿里的第18号员工,蔡崇信很快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亲手搭建了阿里的法律架构和财务体系,帮助这家初创企业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早期融资。
1999年10月,在蔡崇信的牵线下,高盛等机构向阿里投资了500万美元,这是阿里获得的第一笔重要融资。"如果没有Joe(蔡崇信),阿里可能活不过那个冬天。"马云后来这样评价。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蔡崇信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协助马云进行战略收缩,将公司重心从全球扩张转回中国市场,同时主导了与软银孙正义的谈判,获得了关键的2000万美元投资。"
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烧钱,我们能活下来,靠的是及时调整战略和严格的财务管理。"蔡崇信说。
随着阿里从B2B业务扩展到淘宝、支付宝等新领域,蔡崇信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他不仅是"马云的军师",更是阿里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推手。
2014年阿里赴美上市时,蔡崇信主导了这场创纪录的IPO,他流利的英语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刻理解,让华尔街对这家中国公司刮目相看。
"很多人说我是'捡漏'成为阿里合伙人,其实每个合伙人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蔡崇信解释道。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股权分配,更强调价值观认同和长期贡献。
作为第18位合伙人,蔡崇信见证了这套独特制度从诞生到成熟的全过程。"马总常说,找合伙人比找老婆还难,要经过多年考验才能确定。"
回顾与马云二十多年的合作,蔡崇信认为他们最大的默契在于互补。"我擅长说'不',马总擅长说'可能'。
这种平衡对阿里很重要。"马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蔡崇信脚踏实地的执行力来落地,而蔡崇信的谨慎风格也需要马云的冒险精神来突破。
如今,作为阿里董事局主席的蔡崇信,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低调务实。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每次谈及阿里往事,都会强调一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很幸运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
这个"捡漏"的合伙人故事,不仅成就了蔡崇信的个人传奇,更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最富启示性的创业范本之一。
来源:HIM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