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孩子的学习路,是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结果走着走着,撞墙了;另一些孩子,看着也在学,可课堂上神采奕奕,下课后还在操场上原地暴跳八拍。
有些孩子的学习路,是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结果走着走着,撞墙了;另一些孩子,看着也在学,可课堂上神采奕奕,下课后还在操场上原地暴跳八拍。
这两类人,平时成绩差不多,时间花得差不多,唯独“预习”这一步,走出了岔道。
有段时间,我也信了“先学一步胜似十步”,把教材啃得比烧烤还焦。可一进教室,老师刚开口,我脑子里就响起弹幕:“哦这个我知道”,“这题我做过”,“讲这么慢干嘛”。
不到半节课,人就开始灵魂出窍,仿佛进入“背景音乐模式”。
可学霸不一样,他们预习完照样坐得笔直,听得津津有味,还能一边听一边整理思路,课后一张卷子下去,精准命中。
到底差在哪?
不是脑子差,也不是自律差,而是——他们预习是为了课堂,而你预习是取代课堂。
小学生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预习,本该是翻翻书、扫扫盲、标记难点,结果被搞成了“奥数竞赛前传”。鸡娃家长经常自豪地说:我们家娃已经提前学完下一学期了。但现实是,孩子提前“浅刷”一遍,课堂上就会自动过滤老师的讲解,觉得“我懂了”,却没真懂。
我曾经当着家长的面问一个孩子:“你预习了吗?”孩子怯生生地点头,“嗯,我提前听了网课”。我一看笔记,全是题目和答案,思维过程呢?老师的提问角度呢?答题的逻辑路径呢?统统缺席。
这种“伪预习”不是为了更好地听,而是为了逃避听。
初中时候,我爸非要让我提前把几何学完,他说:“你不先学,课堂上就落后。”我信了。
那年暑假,我一边吹空调一边看几何视频,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学完之后还挺得意。
结果开学第一节课,老师刚写“全等三角形”的标题,我直接在脑子里按了“跳过”键,心想这不早看完了嘛?
后面讲证题的逻辑链条时我一脸懵,脑中只有“AB=DE”的迷惑公式。
最后考试题改了一点点,直接寄,分数比隔壁王二麻子还低。爸妈气得让我再“提前”一次,把高一的数列学了,我差点学出个PTSD来。
邻居家的“预习达人”小明,被他妈送去一对一精讲,从暑假开始连刷三个月奥数题。结果一开学,老师讲“小数除法”的时候他直接躺平,说“这题我都在竞赛班讲过了”。
结果后来,考试出了一个“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他掏出奥数套路全套操作,答得像变魔术,结果因为没写单位丢了大半分,还被老师当反面教材贴在黑板上:“聪明过头,分数归零。”
聪明的预习是铺路,不是造路。
预习的意义,不是提前把所有东西背一遍、算一遍,而是提前扫雷、找坑。学霸们预习,看似轻描淡写,其实目的非常明确:知道哪里难、哪里不懂、哪里需要带着问题去听。
课堂上,他们对号入座、精准出击,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观鸡娃,把预习变成“刷题比赛”,课堂一到就成“复读机”,既无兴奋感也无期待感。提前刷题只是建立了一套答题模式,而课堂上真正教的是“如何思考”,结果他们压根听不进去。
我有个同学阿飞,预习方式非常神奇——翻书30秒,看完标题就开始自创思路。他说:“我不喜欢被书束缚,要有自己的节奏。”
课堂上老师讲“等差数列”的时候,他拿出预习笔记,一排排全是“我的思考”,问题是他算出来的公差全都错,老师一讲公式他又不听,结果整节课都在和自己的错误笔记斗争。
最后考试一道送分题他写了个“设d=∞”,老师在卷子上写了四个字:“放飞自我”。 小红是我们班预习最积极的女生,每天都抢跑一个章节,笔记密密麻麻。她妈还很得意:“我家孩子上课是去复习的!”
结果老师换了教学方法,不讲定义式讲应用,她课堂上全程懵圈,最后靠记忆背公式乱填答案。
考试那天她还骄傲地说:“我提前学了两个月呢。”
成绩一出来,直接从年级前十掉到五十。她妈晚上在群里发语音:“我们不是没努力,我们是努力错了方向。”
培训班讲的是“怎么做题快”,学校教的是“怎么理解题”。
一个像“刷视频剪辑教程”,一个像“系统学剪辑逻辑”。你花两小时在补课班刷题得高分,觉得挺爽;但你没意识到:
课堂学的,是未来解更多题的底层思维。
真正的学霸,不会因为听懂了而跳过课堂,而是越懂越爱听。因为他们知道,预习只是为了不在课堂上掉队,而课堂才是深度消化、真正吸收的核心环节。
只有那些急着“走捷径”的人,才会把老师讲解当废话,把训练营讲义当宝贝。 曾经我妈带我去参加一个“数学冲刺营”,老师只讲套路不讲原理,全场都是“这个你背就行了”“那个没时间推,直接记”。
我感觉自己像在速成厨艺班学做蛋糕,只会挤奶油不会配方。回学校后,老师问:“你知道为什么要通分吗?”我当时脑袋一卡:“因为培训老师让我背通分口诀。”结果整节课我像个AI打工人,只能机械地操作,没有任何灵魂,考试只会用我背过的题型,一遇新题直接崩盘。
同桌小白,补课到凌晨一点,第二天课堂上一脸便秘表情。老师提问他:“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他直接脱口而出:“讲义第36页第一行。”
全班大笑,老师没笑,说:“定义域是概念,不是页码。”
小白开始翻讲义找答案,老师说:“你找不到思维路径,你的补课白补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你提前学得再多,也敌不过课堂上一次灵光乍现的“哇,原来是这样”。
所以说,真正有用的预习,不是“提前学完一遍”,而是先扫一眼地图,知道山在哪、坑在哪、桥在哪。
不是学完、而是带着问题上课,课堂听得有目标,才不会精神出逃。
别把预习当作“交差”,而是当作“铺垫”。预习笔记写下三个:看不懂的、似懂非懂的、想听老师怎么讲的。课堂听课时对号入座,重点对焦,才能事半功倍。
家长也别把“先学完”当成成就感,孩子不是小机器人,学太多反而打断节奏。真正的学习,是一个“引发兴趣——感知困难——获取理解”的过程,每一步都不能跳。
学得轻盈的人,往往不是因为少学,而是因为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