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光速出台的背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0:02 1

摘要:《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非常迅速,从立法启动到正式通过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非常迅速,从立法启动到正式通过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这种迅速本身,就反映了背后有来自高维度的强大推力。

这种强大的推力,来自于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需要民营企业站出来,为经济发展助一把力。

快的意思,就是怕大家不信,这次是来真的。

所以,接下来所有民营企业家,对于能做什么、边界在哪里,想象力可以再丰富一点,胆子可以再大一点。

01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202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72万亿左右,同比下滑0.3%,净利润同比下滑接近3%;

而2024年的GDP达到了135万亿,同比增长5%;

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占到GDP的一大半,还是下滑的。

足见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去年对GDP做了多么大的贡献。

A股里面,民企占比超六成。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困难。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之前,民企不论规模大小,都缺“名分”。

打个比方,民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就类似临时工;

干活很多,也非常出色,整个单位已经到了离不开他们的地步,但却始终没有“编制”,劳动关系、福利待遇等缺乏保障,这些干活人的心里边总是不踏实,怕哪天一句话就不让你干了。

如今,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就要先给他们正名,别让带编制的“同行”为难他们,让他们干起工作来没有后顾之忧。

对于ToC的民企,这种被“区别对待”的感受其实不太明显,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一些ToB,或者ToG(G:Government,政府)的民企。

02

在此之前,民企相比国央企,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待遇呢?

比如,民营企业如果想开办银行,可能面临很多“玻璃门”;

虽然法律上没有规定不让民企参与,但实际审批层层设限,审核周期长、要求高,尤其在牌照审批和资本金验资方面面临隐性壁垒。

再比如,在土地招拍挂中,曾出现民企投标报价高于地方国企,但最终以“综合评价”等模糊理由,判定失败。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民企极难涉足的领域之一。

银行信贷向国企倾斜,民企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就更加普遍了,国企的贷款几乎都是“秒批”,而民企贷款则被要求“增信+担保+实控人连带责任”。

还有,在能源“双控”压力下,某地区出台限电政策,但却优先保障国有企业生产,民营钢铁、水泥企业被“拉闸限电”,甚至无提前通知。

这些以后会不会彻底消失不好说,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态度是真诚的。

03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新的导向就是,更加注重老百姓的感受,更多把老百姓的声音纳入考量范围。

虽然国民经济的主体还是国央企,但是和老百姓接触最多,和老百姓生活、就业直接相关的,还是民企。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民企站出来,充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就绕不开民企的“56789”结构支柱。

民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市场主体数量。

这些数据说明,虽然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之前,民企没有“名分”,但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力量。

如果民企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投资扩产的动力不足,那么整体的经济状况,会受到很大的拖累。

就光凭吸纳就业这一项,民企的重要性就是不可替代的。

现在上上下下最担心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有产业转型分流出来的人群,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大部分还是要靠民企去吸纳。

现在越来越证明,科技创新离不开民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民企相比国央企,管理体系更加扁平化,响应市场变化更加迅速,试错更加灵活;

这种特质在数字经济和注重科技创新的今天,优势非常突出。

所以民营企业是目前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阵地。

比如“杭州六小龙”,全是年轻科技人才创办的民营企业,没有国有资本控股,并且都在AI大模型、机器人、游戏开发、脑机接口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所以,民企是就业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民生的稳定器。

所以,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光速出台等一系列事件,都指向了要鼓励民营企业这个大方向。

04

之前也有很多政策文件鼓励民营经济,但是和法律比起来,落实的力度、执行的连贯性、对相关部门的约束力等,完全是两个层次。

政策的约束,更多会受到执行人的影响,持久性也差一些,甚至不乏趋利性落实的情况。

而法律的约束,则是纯粹客观的,民企遇到不公待遇时,可以直接用法律维权。

这次的力度,可能真的不是走过场和喊口号;

而且,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因违反《民营经济促进法》而被诉且败诉的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后面会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案例,作为正面典型,在全国传播。

给所有地方打个样,这次可能是认真的。

只有等这个时候,民营企业才能真正意识到“这次不一样”。

当然,法律上的公平,并不等于商业上具备相同的竞争力。

在某些领域,央国企的实力确实够强,哪怕在公平的竞争当中,民企也很难胜出,这另当别论。

比如在房地产领域,普通老百姓也会觉得央企国企的房子更有保障一些。

民企目前能上牌桌,和央国企同台参与竞标,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