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22日19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2023年实施的第十三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太赫兹通信、星间激光链路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6G网络建设和卫星互联网布局注入战略级技术储备。
中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太赫兹通信技术突破引全球关注
6月22日19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2023年实施的第十三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太赫兹通信、星间激光链路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6G网络建设和卫星互联网布局注入战略级技术储备。
颠覆性技术突破太空传输极限
据航天科技集团披露,该卫星搭载全球首个太赫兹空间通信载荷,理论传输速率可达每秒1TB,相当于5G网络的1000倍。在轨测试期间,科研人员成功实现与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的双向数据传输,验证了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稳定通信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卫星配置的智能波束成形系统,可动态调整覆盖区域,为应急通信、海洋监测等场景提供精准服务。
本次发射恰逢国际电信联盟(ITU)要求各国卫星星座申报截止倒计时30天。中国目前已申报12992颗低轨卫星组网计划,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的成功入轨,为即将开展的密集发射奠定技术基础。航天专家指出,该卫星验证的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可减少70%的地面中继站依赖,单颗卫星服务范围扩展至3000公里,大幅降低星座建设成本。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全球竞速下的中国方案
在国际低轨卫星竞赛白热化的背景下,中国技术路径显现独特优势。与SpaceX星链卫星采用的Ku波段相比,中国重点攻关的Q/V波段和太赫兹频段,能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该卫星首次搭载“智能抗干扰模块”,在模拟电磁战测试中保持98.7%的通信稳定性,这项军民两用技术已引发国际电信市场高度关注。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字生态
随着卫星十九号传回首批测试数据,北京、雄安两地同步启动6G天地融合通信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透露,太赫兹通信技术将使手机直连卫星成为可能,未来用户在珠峰、深海等极端环境也能享受4K直播、全息通话服务。目前,中国卫通已与34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对接,计划三年内建成覆盖全球的智能通信网络。
此次发射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三天两箭”的发射密度纪录,更凸显出我国在太空技术竞争中的系统化优势。当美国星链卫星在乌克兰战场显露军事价值时,中国正用自主创新的通信技术,在3.6万公里高空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正如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所言:“这场太空竞赛的终点不是占领轨道,而是连接地球。”
来源:小南不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