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弘诚体育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初建于1956年,最初为青岛第三体育场,1964年更名为海泊河体育场,共有12000个观众席位。1996年,场馆再次升级改造后更名为弘诚体育场,先后承办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等重要赛事。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建西南院筑品 ,作者CSWADI
中建西南院筑品.
中建西南院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的“孵化器”
‘’
PART.1
。
项目缘起
青岛弘诚体育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初建于1956年,最初为青岛第三体育场,1964年更名为海泊河体育场,共有12000个观众席位。1996年,场馆再次升级改造后更名为弘诚体育场,先后承办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等重要赛事。
#1 建成后实景鸟瞰图
#2 项目区位与历史沿革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体育场逐渐暴露出功能不足、硬件老化、配套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不仅难以满足专业体育项目的训练要求,也无法响应周边市民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2022年,为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青岛市体育局提出对弘诚体育场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将项目打造为全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承担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任务,同时,可以将部分场地对周边市民开放,建设集全民健身、体育产业、运动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立体化体育文化综合体。
不同于新建体育场馆,弘诚体育场的更新是一次在老旧城区复杂环境中的城市更新实践,面对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传承城市记忆与文化基因。作为青岛市最早的三大体育场之一,弘诚体育场承载着几代人的运动记忆与历史情感。更新设计需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元素,体现与时代接轨的城市文化。
二是如何协调城市肌理与空间尺度。面对周边紧凑的城市环境,东侧与南侧均为城市支路,设计需注重在近人视角下的尺度控制,避免场馆与老城区环境的矛盾。同时,既要保留场地内的四栋原有住宿楼,也需确保更新建筑对周边住宅的日照与噪声影响降至最低。
三是如何重构空间逻辑与环境秩序。场馆需与南侧景观、交通资源充分联动,充分开发区域潜力。同时,北侧机电五金市场的杂乱环境亟待改善。改建地块需承担标识性功能,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统领并联通周边场地,形成统一协调的空间秩序。
四是如何兼顾竞技体育与群众需求。场馆在扩容专业训练功能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市民对场馆开放共享的需求,确保专业体育与大众健身功能的平衡。此外,还需尽力改善周边停车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3 更新目标
#4 历史照片
‘’
PART.2
。
更新路径
2.1
有序更新: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更新方案延续了原有的总图空间序列:以原有体育场地为中心构建空间主轴,西侧保留看台功能并在下部植入运动员公寓与赛事服务用房;原有东、南侧看台转换为全新的室内训练馆与配套产业用房;北侧则调整为室外训练区。
在更新功能布局的同时,设计团队着重强化场馆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多轮的实地测绘与细部推敲,将原体育场最具识别性的建筑元素——主入口门头作为空间原型进行现代化转译,既保留了承载集体记忆的历史符号,又将其转化为适应新功能的室内空间,实现历史印记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而室内训练馆则主要采用铝板与玻璃幕墙体系,以具有韵律感的模数单元构成简洁的竖向肌理,适应内在功能与快速建造的需求,并与保留的历史门头形成时空对话。
#5 康宁路主入口人视图
#6 总平面图
2.2
以城定形:构建复杂环境下的新秩序
针对既有城市环境,设计团队提出了“化整为零”的方法,采用分散化的建筑体量来适应老城区小尺度、碎片化的空间肌理。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新区中完整且恢弘的建筑尺度与城市核心区图底关系的不协调。
通过适宜的体量控制,建筑在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中体现出亲切的尺度。同时,基于严格的成本控制与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设计以方正紧凑的形式组织功能模块,涵盖网球、篮球、羽毛球等多种运动空间,以运动盒子的组合方式有效平衡了功能性与经济性。
#7 运动模块
南北向的城市记忆轴延续历史文脉,东西向的标志轴打造地标对景,最终形成以田径场为核心的内聚性建筑群。设计的每一步均通过数字化模拟,优化建筑高度、退距及日照、噪声等因素,确保建筑与城市的协同共生。
#8 城市关系
#9 运动橱窗:抚顺路夜景人视图
2.3
以人立业:多样化与高效空间布局
为了在有限的用地中实现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方案通过立体化的设计语言整合屋顶、地面以及室内空间,打造多样化的体育产业集群。在功能配置上,场馆不仅包含游泳、跳水、篮球、网球等传统体育功能,还可满足攀岩、棒垒球、轮滑等青少年新兴运动需求。
基于功能分区与运营逻辑,场馆通过分时管理和独立流线的设计,实现分时管理、内外分区,平衡对内专业训练与对外公众开放的需求。
#10 流线管理
沿街设置的运动橱窗与灵活穿插的商业空间,提升了街道活力,为市民提供了高辨识度、多样化的运动休闲场景。游泳跳水馆、篮球馆等室内场馆的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尺度的舒适性与空间的互动性,同时采用清新明快的色彩营造活力、亲切的健身氛围。
#11 室内效果图
依据上位规划要求,场地设计严格遵循既有用地指标,在维持原有绿地率与室外场地数量的基础上,系统性升级了运动场地及景观绿化体系。景观改造采取“针灸式”的更新策略,通过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高大树木并整合为新的树阵停车场,实现既有植被的活化利用。同时,结合新建的地下车库,大幅增加了停车位,有效疏解老城区的停车压力。
#12 康宁路实景合成鸟瞰图
2.4
低碳运营:节能与可持续技术的应用
场馆立面采用统一的折板形式,依据外部朝向和内部功能需求,灵活调整表皮的材质与通透效果。球类运动空间设置北向自然采光,以间接采光避免炫光对运动的干扰;公区采用南向自然采光,确保充足日照并展现良好的对外展示效果;对于不需要采光的机房和室外设备区,则采用不同通透率的铝板外墙进行遮挡。此外,在建筑与场地的改造过程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与光伏发电技术,优化了雨水收集系统和能源利用方式,推动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康定路人视图
#14 立面生成逻辑
‘’
PART.3
。
结语
青岛弘诚体育场的更新改造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设计,将城市更新与体育场馆改造相结合,为老城区注入了新活力。设计方案积极回应了多方诉求,在显著提升场馆功能性的同时,延续了城市历史记忆,探索了城市更新的另一种路径。
#15 一层平面图
#16 剖面图
(刘德成 撰文)
项目地点:山东青岛
设计时间:2022年12月-2023年7月
建成时间:2024年12月
业主单位:青岛市北城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56360.24㎡
建筑面积:40817.67㎡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钢桁架
项目团队: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 设计总负责人:蒋玉辉
· 设计副总负责人:刘德成
· 建筑专业:滕东霖 魏琪琳 梁岩 胡春梅 马凯 刘天岳 王若辰 张治宇
· 结构专业:陈强 孙裕顺 谢明典 孟宪春 陈昊维
· 给排水专业:郭显强 张静 张慧东 谭涛 张许诺
· 暖通专业:田振国 侯余波 张立文 许彤阳 徐珊
· 建筑电气专业:周渝 王作为 侯剑 于光辉 何西硕
· 建筑智能化专业:侯剑 何劼 张凤君
山东卓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
图片来源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文刊载于:《筑品》No.21
城市更新的多维叙事
——在记忆与新生之间重构城市生命力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