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救人也不能破例,破例的结果明年会有一群学生要救人。作为不年轻的中年人,这件事我可以确定,只要高考开了一个口子,那么一定就有家庭会想走这个捷径,无论风险有多大,无论代价有多高。当然,不能说只有家庭条件好的人会这样想,但是有机会创造这种救人条件的一定是家庭经济条件
救人也不能破例,破例的结果明年会有一群学生要救人。作为不年轻的中年人,这件事我可以确定,只要高考开了一个口子,那么一定就有家庭会想走这个捷径,无论风险有多大,无论代价有多高。当然,不能说只有家庭条件好的人会这样想,但是有机会创造这种救人条件的一定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更有能力。很容易造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利用救人制造高考录取的不公平。
5月10日清晨,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在护送同学前往职教高考考点的途中,面对突发心梗休克的同伴,果断运用所学急救技能展开生死营救,最终从死神手中抢回同学的生命,自己却因迟到错过语文考试。这一事件引发公众热议:是否应为救人者破例开放补考通道?对此,教育部门明确回应“高考无补考先例”。这场关于道德与规则的讨论,折射出社会治理中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在弘扬善举的同时守护制度刚性。
一、表彰善举:激活社会道德的温度
姜昭鹏的救人行为,本质上是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生动实践。他在危急关头放弃个人利益选择施救,既是对“生命至上”价值观的践行,也印证了职业院校急救教育的社会价值。校方为其颁发荣誉证书的举措,正是对道德行为的正向激励。这种表彰不仅是对个体的认可,更是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善行需要被看见、被褒奖。从“感动中国人物”到“见义勇为奖”,公共荣誉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是为道德行为赋予制度化的价值认同,从而引导更多人成为“关键一秒”的挺身而出者。
二、坚守制度:捍卫教育公平的底线
高考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公平的选拔机制”,正在于其刚性的规则设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始终未变,即便面对汶川地震受灾考生,采取的也是设立特殊考场而非事后补考。这种制度刚性背后,是对程序正义的绝对维护。若为姜昭鹏破例补考,可能引发“道德绑架式迟到”——据某省考试院统计,每年高考期间突发“紧急状况”的异常缺考申报达百余起,其中不乏伪造证明者。一旦开口子,投机者可能利用制度弹性制造“救人剧本”,最终伤害的是千万考生的公平权益。
三、制度与道德的共生逻辑
社会规则的运行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指出,制度的价值在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姜昭鹏事件中,教育部门坚守制度底线的同时,学校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媒体通过正能量传播,已然构建起多层次的道德补偿机制。这种“制度刚性+道德柔性”的处理模式,既避免了规则崩坏的风险,又完成了善举的价值升华。数据显示,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8个已建立见义勇为人员教育优待政策,包括加分、优先录取等,这种前置性制度设计恰是规则与道德共生的典范。
四、破窗效应的警示与制度优化
社会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警示我们,对规则的小幅破坏若不及时制止,将引发更多违规行为。2019年某地曾为“护送孕妇考生”特批迟到入场,次年同一考点“紧急状况”申报激增300%,其中七成被查证为造假。这印证了制度弹性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但坚守规则不等于冷漠无情,日本高考设立的“灾害缺考特别对应制度”,通过事前预案而非事后补救的方式平衡特殊情况,这种制度优化思路值得借鉴——既保持主体规则的刚性,又通过完善配套机制体现人文关怀。
姜昭鹏事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规则与温情的辩证关系。当我们为救人少年点赞时,是在夯实社会的道德基石;当教育部门坚守制度时,是在守护公平的底线。这种“道德归道德,规则归规则”的清醒认知,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成熟标志。或许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言:“真正的人性化,不在于为个体开例外之门,而在于建立使所有人受益的公正制度。”在生命至上与制度刚性的天平上,我们既要让善意的光芒照亮人心,也要让规则的灯塔指引社会航向。
来源:抽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