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颂》孙晓云: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水脉,更是传承历史文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05:54 1

摘要:《运河颂》的作者中书协主席孙晓云说:“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深刻揭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中的双重价值。她通过书法创作与文化实践,将大运河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范式。

《运河颂》的作者中书协主席孙晓云说:“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深刻揭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中的双重价值。她通过书法创作与文化实践,将大运河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范式。

大运河沿线散落的碑刻、摩崖、墓志、匾额等文化遗产,构成了跨越三千年的“运河书法长廊”。孙晓云指出,这些遗迹记录了历史变迁与百姓生活,如唐代杜牧《赴京初入汴口》中的运河风光、元代傅若金《直沽口》中的南北交融,均通过书法艺术得以永恒留存。她特别强调,大运河的交通便利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跨地域交流,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

汉字作为文化载体,其书写实践本身就是文脉延续的过程。孙晓云在《运河颂》创作中,选取历代运河诗词60篇,以行书书写杜牧、杨万里、蒲松龄等名家之作,将诗词意境与书法韵律结合,使千年文脉可触可感。这种“以书载道”的传统,与黄易等清代书家“访碑入联”的金石实践一脉相承,展现了书法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

2021年,孙晓云耗时一个多月完成三万字的《运河颂》书法长卷,以“东方史诗”“运通南北”等六个篇章,系统梳理运河的开凿史、民生史与文化史。其中,她特别选取五首代表性诗作,通过书法艺术将“初旭红可染”的自然风光与“万舰吴粳入贡新”的漕运盛景转化为视觉史诗。该长卷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孙晓云推动书法教育与运河文化结合,发起“大美汉字”通识课、“送万福进万家”等活动,让书法从殿堂走向民间。例如,她在扬州三湾风景区创作书法景观,将《泛邵伯湖》等诗词镌刻于廊柱,使游客在游览中感受运河文脉。这种“书法生活化”实践,与她“让书法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理念高度契合。

孙晓云对大运河文脉的阐释,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主动担当。她通过书法创作、教育普及与国际传播的立体路径,将大运河从“地理概念”转化为“文化生命体”。正如她在《瞭望》专访中所言:“运河文脉的延续,不仅需要保护物质遗产,更要激活其精神内核。”这种以汉字为根、以书法为翼的文化自觉,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深沉力量,也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来源:让小舟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