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众安徽首款纯电SUV ID.与众06亮相时,许多人对这款“中德混血”车型充满好奇。在试驾体验后,它的机械素质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新势力造车”的刻板印象——这是一台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德系操控基因的电动车。
当大众安徽首款纯电SUV ID.与众06亮相时,许多人对这款“中德混血”车型充满好奇。在试驾体验后,它的机械素质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新势力造车”的刻板印象——这是一台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德系操控基因的电动车。
1.底盘调校:教科书级的“德味”
ID.与众06基于大众MEB纯电平台打造,底盘采用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组合,电池组布局进一步降低整车重心。实际驾驶中,悬挂对路面颠簸的过滤干净利落,过弯时车身侧倾抑制出色,即便以60km/h时速通过连续弯道,也能感受到轮胎紧贴地面的扎实感。这种“柔中带韧”的调校风格,与大众燃油车时代的经典车型一脉相承。
2.动力系统:精准拿捏“性能与舒适”的平衡
后置单电机最大功率150kW,零百加速5.6秒的数据看似保守,但实际体验远超预期:电门响应线性,动力释放不突兀,高速超车时后段储备充足。更令人惊喜的是动能回收系统——即便调至最强档位,拖拽感也接近燃油车滑行状态,彻底告别“点头晕车”的尴尬。
3.转向手感:精准到毫米级的“人车对话”
方向盘虚位控制近乎完美,指向精准度堪比轿跑车型。在狭窄路段掉头时,4.7米的最小转弯半径(同级竞品普遍在5.5米以上)让这台轴距2766mm的SUV灵活得像一台两厢车。配合随速增益阻尼系统,低速轻盈、高速沉稳的手感切换毫无段落感。
尽管ID.与众06的驾驶质感堪称20万级电动SUV标杆,但市场表现却未达预期。究其原因,或许藏着新能源时代的“消费密码”。
1.品牌认知的“错位困局”
大众安徽虽延续大众品牌,但消费者对“南北大众”的认知根深蒂固。当ID.与众06悬挂“大众安徽”尾标时,部分用户误以为是“杂牌军”。这种认知偏差在新能源赛道尤为致命——毕竟新势力们早已将品牌故事讲得天花乱坠。
2.设计语言的“保守突围”
ID.与众06延续大众ID家族设计,贯穿式灯带、封闭前脸中规中矩。在“眯眯眼大灯”“无边界格栅”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克制反而成了劣势。轿跑风格的设计也是毁誉参半。
3.配置分布的“迷之操作”
顶配车型配备AR-HUD、哈曼卡顿音响等越级配置,但入门版部分配置需要选装。这种“顶配秀肌肉,低配砍刚需”的策略,让注重性价比的用户转身投向配置更均衡的竞品。
4.营销声量的“沉默螺旋”
对比新势力铺天盖地的车主共创、CEO直播,大众安徽的营销仍停留在传统4S店海报阶段。在抖音搜索“ID.与众06”,热门视频播放量不足10万,而某新势力同级车型话题播放量已破5亿次。
如果你正在20-15万级电动SUV中犹豫,不妨给ID.06一次机会——它或许不是最智能、最炫酷的选择,但绝对是驾驶爱好者绕不开的选项。
推荐人群1:燃油车老司机
开惯德系燃油车的用户会找到熟悉的操控感,却又享受电动车的静谧平顺。试驾时建议关闭所有驾驶辅助,纯粹感受机械素质的魅力。
推荐人群2:务实派家庭用户
CLTC续航614km、30分钟快充30%-80%的补能效率,搭配L2+级辅助驾驶,长途出行足够安心。后排纯平地台+可调靠背角度,老人孩子上下车更方便。
推荐人群3:低调的实力派
当满街都是“彩电冰箱大沙发”,ID.06的务实反而成了稀缺品。全车82%高强度钢、16项电池安全测试,安全感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在新能源市场疯狂堆料、炒作概念的今天,ID.与众06像一位沉默的理工男——不擅长花言巧语,却把底盘、转向、电控这些“基本功”打磨到极致。它的销量困境,本质是消费主义狂欢下的价值错位:当多数人盯着屏幕尺寸和零百加速时,那些关乎驾驶本质的机械之美正在被遗忘。
至少,你应该去试驾一次,握紧方向盘,感受过弯时轮胎与地面的咬合,体验动能回收与机械刹车的无缝衔接,或许会重新理解什么才是“好开”的标准。毕竟在电动车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这种纯粹的驾驶愉悦,可能比冰箱彩电更值得珍惜。
来源:一位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