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帽千年优选防晒神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08:00 2

摘要:中国古代先民早在生活实践中就认识到:保证头部的凉爽是夏季祛暑防病的关键。因此,广大劳动者为了避免长时间在室外、田间劳作而中暑,就发明了轻便透气的遮阳防晒工具——遮阳帽。

张颖

夏日已至,为遮挡炎炎烈日,很多人又开启了防晒用品“买买买”模式。其中,防晒时尚单品遮阳帽必不可少。

大禹“笠”样式2000年未变

遮阳帽,即遮阳防晒用的帽子。与其他帽子相比,它最大特点就是帽檐较宽。虽然材质各异、款式众多,但原理统一贯彻一个“遮”字。

中国古代先民早在生活实践中就认识到:保证头部的凉爽是夏季祛暑防病的关键。因此,广大劳动者为了避免长时间在室外、田间劳作而中暑,就发明了轻便透气的遮阳防晒工具——遮阳帽。

先秦时期,承载遮阳帽功能的主要是笠,俗称斗笠。这些斗笠一般就地取材,用竹篾(细竹丝)、草等经纬相交、编织而成。《诗·小雅·无羊》中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描绘了牧人戴着斗笠放牧的场景。

《黄帝内经》也在理论上总结出:“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认为夏天人身体内的阳气最旺盛,炎热的天气容易“伤津耗气”,即大汗淋漓、消耗人体的正气。而头部被称为“六阳之首”,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区域,经络与穴位密集,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全身气血运行。所以,头部遮阳防晒至关重要。这间接促进了斗笠的推广和普及。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普通劳动者,古代贵族更注重遮阳。但他们遮阳的目的、用具和劳动者有很大不同。他们遮阳除了防止晒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防止皮肤变黑影响美观。古代中国人对皮肤的审美标准是“白”,至今民间也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皮肤白皙除了是美的象征,还是评判古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指标:古代社会,贵族阶级多从事脑力劳动,在室内活动多,外出也有比遮阳帽更大、更高级的华盖或伞来避免阳光暴晒,皮肤相对白皙。而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百姓则因常在户外劳作而皮肤较黑。于是,白皙的皮肤逐渐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志之一,象征着高贵、富足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相比于打伞,斗笠最大的优势是解放双手,更适合广大劳动人民在室外、田间劳作时使用。因此,早期的遮阳帽斗笠可以说是“布衣专属”。

当然,也有例外。在汉代画像石大禹治水像中,传说中的贤能帝王、治水英雄大禹头戴斗笠、手拿农具耒,似乎正在思考治水中的难题。从画像不难看出,斗笠的样子从古至今历经2000多年基本没有改变。今天,在我国南方等地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仍有很多人用斗笠来遮阳和挡风雨。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唐代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

可以遮蔽全身的“幂篱”

晋代时,出现了一种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遮阳帽——幂篱。这种遮阳帽本是西北少数民族为了遮蔽风沙和避免烈日侵袭而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当时那里的男子都穿着长裙子,有的戴着幂篱。幂篱一般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在骨架上裱糊上织物,有的为了防雨还会在织物上刷桐油,然后将皂纱(黑色的纱)缀在帽檐上。这些皂纱称为帽裙。幂篱的帽裙长可垂到脚踝、遮蔽全身。

随着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幂篱传入中原,隋代时主要是妇女使用。因为当时按照儒家礼法的要求,女子出门一定需遮掩面部,幂篱在遮阳的基础上,也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很快流行开来。《北史》记载:隋文帝三儿子杨俊曾用珍贵珠宝亲手为妃子制作过一顶“七宝幂篱”,虽没有留下图片资料,但可以想象应该是华丽之极。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初要求宫廷中的女性骑马外出时遵循北齐、隋代的制度,戴着从北方少数民族传过来的幂篱,遮住全身,不让路人看见。王公贵族家也要遵循这项制度。上行下效,幂篱也沿袭隋代的风尚,成为唐代早期女子出门的必备之物。

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燕妃墓内绘有一幅捧幂篱女侍图壁画。画中的幂篱是一顶钵形的黑色圆帽,帽檐连缀丝织物打结并自然下垂至女侍腿部。根据幂篱有遮蔽全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就是唐初流行的幂篱。

随着社会风气日益开放,特别是武则天辅助丈夫唐高宗李治执政之后,唐代女子社会地位普遍提高,女性服饰的风格由保守趋向开放。戴着遮蔽全身的幂篱有些累赘,女子纷纷改戴帷帽。帷帽比幂篱帽裙短,一般帽裙只到脖子,戴起来活动更加方便。新疆吐鲁番唐西州时期墓葬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了2件残彩绘骑马女泥俑,经过对陶俑及帽裙的修复,可现原貌。其中1件彩绘骑马女俑头戴锥形帷帽,帽檐连接有黄色丝网,帽裙至颈。这正是当时的遮阳帽流行款——帷帽的真实写照。

明代朱之蕃所绘的《东坡笠屐图》。

苏轼改良遮阳帽

宋代士大夫也开始戴帷帽防晒防尘。据《石林燕语》记载,当时的帷帽主要有两种:帽檐一圈都围长纱的叫席帽,帽檐围半圈纱的叫裁帽。这时的席帽和晋代《古今注》里面的席帽不是一种样式,同名不同物。宋代《清明上河图》就能看到帷帽的形象。

宋代著名的“跨界能手”苏轼,曾因地制宜地改良过遮阳帽。相传苏轼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将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改成“东坡帽”,即在斗笠沿处加上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防止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在海南,也有一种与苏东坡有关的遮阳帽叫作“东坡笠”。不过这种东坡笠不是苏东坡设计的,而是当地人为表达对他的敬意以其名字命名的。据说,苏东坡流贬海南儋州时,发现此地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等材料经手工制作成的笠帽造型别致、功能实用,对其钟爱有加,特别喜欢戴。同时,他在海南期间,推广教育、弘扬文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于是人们将这款笠帽称为“东坡笠”。他的好友李公麟所绘的《东坡笠屐图》描绘了苏东坡头戴笠帽怡然自得的形象。后来,《东坡笠屐图》成为一种绘画题材,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仇英、朱之蕃,清代黄慎、宋湘、张廷济以及近现代的张大千等画家都绘制过《东坡笠屐图》。同时东坡笠一直流传至今,为使其更好地得到传承,2005年,东坡笠入选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元代的皇后也改良过遮阳帽。元代服饰中比较常见的帽式之一是钹笠,也叫奓(音zhà,释义为张开)檐帽。这种遮阳帽的帽体呈圆形,帽檐伸出且向下倾斜,有顶,外形很像传统打击乐器“钹”和斗笠的结合体。据说,这种帽子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氏设计的。《元史·后妃传》记载:蒙古的帽子原本没有前檐,忽必烈射箭的时候觉得阳光耀眼,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皇后。于是皇后给帽子加上了前檐遮蔽阳光。忽必烈戴上很管用,非常高兴,下令将其作为帽子的标准范式推广。因此,元代民众不分阶层,夏天都戴钹笠:元代《卢沟运筏图》中有骑驴戴钹笠的官员,甘肃榆林窟元壁画中的供养人戴宽檐钹笠,元刻《事林广记》中有头戴钹笠的童仆……不过,为了彰显地位,皇帝戴的钹笠称为“钹笠冠”。现存元代帝像从忽必烈的儿子元成宗画像开始,都是戴钹笠冠的形象。

明代唐伯虎戴“大帽”的画像。

明代学霸的专属遮阳“大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具备遮阳属性的帽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成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清朝四库全书中《钦定续通典·卷五十六》盘点明朝各种帽子时单列出一类——遮阳帽。明代《三才图会》中绘有这种遮阳帽并加以注释:据说有一年朱元璋到国子监视察,看见学子们站在烈日底下,怕他们中暑,便赐给他们遮阳帽——大帽,也叫圆帽。此后,大帽成为了国子监学霸的标志,进而成为明代举人、贡士、监生身份的象征。

后来,遮阳帽还被装饰上羽毛显示身份等级。明武宗实录中记载,朱厚照阅兵时,宠臣江彬等戴着遮阳帽,身份尊贵者的遮阳帽插三根羽毛,地位低一点的只有两根。

明代还流行戴帽圈。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记载:粗者家常戴用,并编无屋帽圈,男妇皆可戴用。它材质、工艺都和普通笠帽一样,用草、竹、藤等植物编制,或用织物制作。古代男子日常一般都会戴有幞头、巾。外出的时候如果戴帽子遮阳,需要取下原来的幞头、巾,很不方便,明代人就将笠帽的顶部(帽筒)去掉,只留下一圈帽檐,既保持了遮阳挡雪的功能,又减少脱戴巾帽的麻烦。天津博物馆藏明代张路《山行落帽图轴》中,被大风吹落的就是这样一顶帽圈。对劳动者来说,帽圈的散热透气性更好,很适合夏天劳作时佩戴。

清代夏天的官帽,采用了凉帽的形式。《清稗类钞》记载:凉帽是官员夏秋季的礼帽,立夏前几天开始戴。没有檐,像口朝下的锅,上面缀着红缨丝。这种帽子一般由藤编或竹丝制成,外面覆上绸缎,夏天戴起来比较凉爽。各种清宫剧里官员们夏天都戴着这种帽子。很多人认为这种帽子是清朝特色。其实,这种形似斗笠的笠帽在明代使用就很普遍了,尤其是明代军队中,常作为夏季士兵所戴的凉帽。到了清代,这款帽子被选定为官帽后,制作工艺更加精致,用珍贵的材质制作帽顶和翎管。

清朝百姓依旧戴着千年不变的草帽、斗笠。以至于这些遮阳帽已经成为农夫、渔夫、樵夫的象征符号。清代雍正皇帝在《耕织图》中曾以农夫形象出现,画中的雍正皇帝正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化身农夫在田中执鞭扶犁。

现代遮阳帽彰显高科技

民国时期,夏季遮阳帽主要是草帽,品类非常多。根据原料不同可分为金丝草帽、琅琊草帽、麦梗草帽等。不同的草原料制成的草帽性能和价格也有很大差异。草帽在形制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帽边的宽窄和帽顶是平顶还是圆顶,但通常都是仿制的国外流行款式,颜色多为白色、灰色、米色和杏色。上世纪30年代,曾风靡一种美式大阔边草帽,帽边有一尺左右,可以上卷也可以下压,深受女性喜爱,当时杂志上经常可见女星戴这种草帽的照片。

现代科学发现,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会晒黑、晒伤皮肤,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导致皮肤弹性下降、皱纹增加、长出色斑。如果长时间受强烈的阳光照射,还有可能引起细胞突变诱发皮肤癌,所以人们更加重视防晒。防晒霜、遮阳伞、太阳镜、防晒衣等各种防晒用品频出,但遮阳帽还是很多人的必选单品。如今的遮阳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竹、草、棉布等材质,冰丝、尼龙混纺等新材料的加入,大大提升了遮阳帽的“核心竞争力”:轻盈透气,有效阻挡紫外线,宽大的帽檐全方位保护脸部、颈部和背部免受阳光侵袭。

现代遮阳帽在款式上也不断创新。比如近几年流行一款带风扇的遮阳帽,帽身正面装一小块太阳能板,与帽檐下的风扇相连,只要日光足够强,风扇就会启动,非常实用和有趣。

现代的遮阳帽虽然有各种科技加持、“巧技”百出,但依旧紧紧围绕它诞生以来擅长的“遮”特色,为头顶撑起一片清凉。

欧洲经典

古希腊的标志“帽”

皮塔索斯帽源于古希腊,尤其流行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及周边地区。它的希腊文来自于动词“展开”,指帽檐张开遮阳。皮塔索斯帽通常用毡、毛呢或皮革制成,圆顶、宽边,主要用于遮阳或防雨,适合外出旅行、耕作或骑马,男女皆可佩戴。许多希腊雕塑中都能看到皮塔索斯帽的形象。

赫尔墨斯在希腊传说中是众神的使者,他通常被描绘成戴着皮塔索斯帽的形象,而且他的帽子上带有翅膀。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皮塔索斯帽的设计影响了某些旅行者帽或学者帽的演变。在今天的电影、博物馆展品、复古插画中,皮塔索斯帽成为古典希腊生活方式的标志物。

墨西哥草帽。

异域风情

被当作爱情信物的墨西哥草帽

墨西哥有一句话,有墨西哥人的地方就有大草帽,足以看出草帽在墨西哥人心中的地位。墨西哥草帽有一种经典款式是用棕榈叶或其他植物编成的宽边尖顶草帽。在墨西哥乡间,经常能看到农民劳作时戴着这样的帽子,既遮挡阳光又轻巧凉爽。

草帽舞是墨西哥的国舞。在跳到最后时,男士会向女士抛出草帽表达爱慕,女士捡起帽子,象征接受男子的追求。因此草帽成为墨西哥年轻人传达爱情的信物。

草帽王者

能卖到10万美元的巴拿马草帽

很多人不知道,巴拿马草帽并非产自巴拿马,而是厄瓜多尔。只不过因为这种草帽最初被商人在巴拿马广泛售卖,销往世界各地,而当时商品上并没有产地的标识,久而久之,被叫成了“巴拿马草帽”。

巴拿马草帽以轻便的材质、自然的光泽和漂亮的织工著称于世。高品质的巴拿马草帽是由大师级编织家选用高品质的托奎拉草编织而成。巴拿马草帽在1855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名声大噪。据说一顶帽子被献给了法国的拿破仑三世,随后便在巴黎掀起了一股时尚潮流,巴拿马草帽成为草帽中的王者。

巴拿马草帽的售价与其精细度密不可分。人们进行草帽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编织的密度以及圆圈的密度,编织密度越大、缝隙越少、圈数越多,就代表这顶巴拿马草帽越高级,价格也越贵。最贵的一顶巴拿马草帽曾传出价格卖到10万美元,巴拿马草帽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帽”。

2012年,巴拿马草帽的真正身份——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传统编织不再只是厄瓜多尔人的遗产,而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