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英烈(83)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生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7:31 1

摘要:范筑先将军,公元一八八二年一月三十日,诞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城西南彦寺庄一个贫农家中,原名范金标,九岁入私塾读书,老师见他聪明勤奋,给他改名叫“夺魁”。十三岁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从事农业劳动,十五岁给本村贩运粮食的人拉小车,十八岁时即自己推车到朝城、临清等地贩粮食维

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生平

李士钊

范筑先将军,公元一八八二年一月三十日,诞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城西南彦寺庄一个贫农家中,原名范金标,九岁入私塾读书,老师见他聪明勤奋,给他改名叫“夺魁”。十三岁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从事农业劳动,十五岁给本村贩运粮食的人拉小车,十八岁时即自己推车到朝城、临清等地贩粮食维生。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以吃苦耐劳闻名乡里。

一九○四年,因漳卫河决口成灾,他家生活困难,适逢清廷到鲁西北招兵,遂应募入伍,后开到天津马厂驻防,先在北洋陆军第四镇炮兵第四标三营右队第一棚当“备补兵”,不久转为“付兵”。后来被选举到随营学堂学习,很快被升为正目、排长,又被选送到北洋陆军讲武堂炮科深造。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正在中央陆军第四师当连长。后该部移驻上海,他历任炮兵营长、师参谋长、补充团团长和第八旅旅长,隶属浙江督军卢永祥部。一九二五年齐(燮元)卢(永祥)战争,卢失败后,他退居上海。为了表明其个人清如竹石,遂改名“竹仙”,后又改为“筑先”。一九二九年投入冯玉祥西北军第十三军军长张维玺部。一九三○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期,在“南路军总司令部”任参议,中原大战后,又退居天津。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返回山东,在韩复榘的第三路军任少将参议。一九三二年夏季,去菏泽赈灾。同年冬出任沂水县县长。一九三三年冬季,曾因反对国民党八一师展书堂部李占标旅在沂水制造“黄石山惨案”,愤而辞职。后又调任临沂县县长,在职两年零七个半月,办事公正廉明。一九三六年五月,再次调任沂水县县长,临行前群众夹道欢送。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又调任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和聊城县县长。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九三七年五月,中共中央联络部曾派彭雪枫同志到聊城,和范筑先将军建立统战关系;并派党员赵伊坪到第六区专署基层去工作,经常介绍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书刊给范将军阅读,以敦促其进一步和共产党密切合作,献身于抗战事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被日寇侵占。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对抗战持观望态度,一心想保存个人实力。范筑先曾到济南会见指挥华北战区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将军,筹划在鲁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九月间,在共产党代表张经武等同志的积极帮助下,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成立了以余心清为首的政训处,接纳由北平退至山东的大学教授张友渔、黄松岭、齐燕铭、许德瑷等,筹办山东省政治工作人员训练所,招收平津流亡学生和本省爱国青年进行短期政治、军事训练后,立即派往黄河以北三个专区,去担任发动群众抗战的工作。范筑先曾派其秘书张维翰到济南,邀请共产党人到聊城发动鲁西北群众,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救亡的游击战争。十月中旬,当日寇侵入德州地区时,范筑先被韩复榘任命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官”。他在聊城建立丁以中共鲁西北特委为核心的政训处。其时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分工负责鲁西北地区的工作。

十月二十七日,韩复榘命令范筑先将政府机关人员和地方常备武装带到黄河以南待命。范临行前把聊城县长一职交由政训处长张维翰代理,并将部分枪支弹药发给政训处的青年们,要他们留守聊城。范筑先撤到黄河大堤时,有几名共产党员对他进行了帮助教育,使他深受启发,遂立即率部返回聊城。十一月间,韩复榘再次电话命令范筑先迅速撤退到黄河以南,范筑先拒不从命,誓死捍卫国土,抗战到底,决不贪生撤退。一月十九日,他在博平西关一家旅店里,向全国发出誓死坚持鲁西北抗战的“皓”电,文曰:“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父老,胥陷水火,午夜彷徨,泣血椎心。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日北视,不忍南渡,誓率我六区游击健儿与武装民众,以与日寇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①从此,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指引下,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保卫鲁西北的国土,建立了以聊城为中心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①据原山东第六区专署秘书,济南护士学校副校长张孟龙一九五六年提供的材料。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山东省城济南沦陷后,国民党政权大小官吏纷纷随军南逃,旧的统治秩序已土崩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先后在全省各地举行了武装起义,组成了一支又一支的抗日游击武装部队。这时,中共鲁西北特委负责人张霖之同志,以省委派驻范部代表的身份,率红军干部王幼平、洪涛和一批党员来到聊城,在徐运北、赵健民等同志领导的鲁西北地下党的配合下,与范筑先将军合作抗战。但当时鲁西北地区的绿林武装和地方民团等也乘机蜂起。范筑先遂按张霖之、徐远北、赵健民同志的提议,招抚他们参加抗战,相继把他们收编为三十几个抗日游击支队,三路民军和独立团、营,共计五万多人。委任张维翰、王幼平为十支队正副司令员,牛连文为十一支队司令员,傅亚屏为十二支队司令员,冀炳南、王青云为十三支队正副司令员,管大同为三十一支队司令员,徐茂里为三十五支队司令员。这些支队多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

在建立抗日武装的同时,还重新建立了各县抗日政权,并根据鲁西北特委的建议,委派抗日坚决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县长。当时在鲁西北近三十个县,掀起了威武雄壮的保卫家乡、保卫国土的人民抗日游击战争。

一九三八年三月间,范筑先将军又派张郁光等人到徐州、武汉,宣传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抗战的实况,争取各方面的支援。他们在武汉曾向中共中央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并聆听了有关的指示。为了加强军事指挥能力,党中央派原红军师长袁仲贤、周紫珊等同志加入了范部的军事领导工作;并先后从武汉、西安派了大批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毕业生到鲁西北从事政治工作。范筑先将军为了和共产党合作抗战到底,曾把自己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儿同一批革命青年送到延安,去学习革命理论和游击战术。

一九三八年五月间,中共鲁西北特委在张霖之同志亲自指挥下,以山东省第六区政训处名义召开了第一次全区政工人员大会,总结了过去七个月的工作,并决定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将游击部队改造为抗日的主力部队。在会上,范筑先将军曾作了“良心抗战,责任抗战和守土抗战”的重要讲话。会后,范筑先亲自指挥了牵制日寇第十四师团土肥原部队侧攻徐州的濮县战役。六月九日收复濮县城后,经张霖之同志介绍,范筑先将军于六月廿一日专程到河北省威县,会见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同志,达成了代为培训干部,互通情报,冀南八路军和鲁西北抗日游击队实行军事联防的协议。

为了训练抗日骨干,改造游击部队,范筑先将军于一九三八年夏季,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支持和协助下,创办了聊城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积极培训爱国知识青年和下级军官,充实和加强各县抗日政权和抗日游击部队。同时,还委派齐燕铭、朱穆之、莫循等同志创办了《抗战日报》和《战地文化》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政治干校大量翻印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论左派幼稚病》以及《政治经济学教程》、《游击战术》、《抗战歌曲集》等三十多种书籍,同时还组织了抗战移动剧团,演出抗战戏剧和音乐舞蹈节目,充实并活跃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文化生活。另外,各县还相继成立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等民众抗日救国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也在各县建立了队部。总之,以聊城为中心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生气蓬勃的抗战热情。

范筑先将军和共产党人密切合作,坚持敌后抗战,在国内外获得了崇高声誉。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美国友好人士伊·福·卡尔逊将军,曾由延安经晋绥、晋察冀、冀中、冀南等抗日根据地来到鲁西北考察,卡尔逊发现日寇在国际上宣传华北敌后一片漆黑,完全是一派无耻谎言,后于一九四○年他在美国出版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叙述他在聊城会见范筑先将军的印象时,曾说范将军“是一个精力充沛并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人。”“他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他是一个思想开朗的人……在他自己的辖区之内,制定了很多改革方案,而且人民对他表现出充分的合作与支持。”①

①据伊·福·卡尔逊著《中国的双星》一书第九章“发生在孔夫子故乡的战争”第八节。

范筑先将军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与日寇作战八十多次。一九三八年五月在濮县战役中,范将军亲率部队与敌激战,并端起机枪,率部冲锋杀敌,乘胜追击,克复县城。同年秋,为了配合保卫大武汉的战役,范将军曾受命亲率十几个支队于八一三” “九一八”两度袭击济南,并破袭了津浦路兖州至德州段,使敌人不能畅通补给,予敌以很大打击。对日寇在济南外围的据点,也给予重大打击,使其不敢出击。但在八月廿八日日寇袭击我齐河坡赵庄时,其幼子范树民和部分爱国青年以身殉国。范将军得知后,自言自语地说:“民儿为国牺牲,死得其所。”大家安慰他不要难过。他说:“不难过,他死得光荣。”后有友人写信慰问他,他回信说:“齐河之役,民儿牺牲,不敢谓求仁得仁,堪幸死得其所,伊既无怨,弟又何憾。惟见长江形势,日趋紧张,此弟所万分惦念者也。”由此可见范筑先将军抗日救国的热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三日,范筑先将军应邀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冀南行政公署召开的“冀鲁两省军政人员联席会”。中共北方局代表朱瑞、陈菁玉同志,一二九师徐向前副师长,冀南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杨秀峰等出席会议。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徐向前同志讲了坚持抗战建国、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朱瑞同志阐述了冀鲁两省加强合作、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范筑先将军坚决站在我党一方,义正辞严地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罪恶行径,给鹿钟麟、沈鸿烈之流以当头打击。范将军在南宫住了五天,参观了八路军部队建设,询问了关于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整编部队坚持长期抗战等问题。经多次谈话,他受到很大启发,更加坚定了继续进步,坚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决心。

范筑先将军从南官返回部队后,于十月三日至五日,参加了在聊城召开的鲁西北第五次军政联席会议,会上通过了以中共鲁四北特委政治部名义拟定的“山东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和“整军方案”等三个重要文件,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①

①据一九三八年十月五日聊城《抗战日报》第二版。

十一月初,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八路军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等同志,由延安带领大批青年干部路经聊城去鲁南时,曾带来毛主席给范筑先将军表示慰问和嘉勉的亲笔信,以及《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使其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中共鲁西北特委在军事教育团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使鲁西北的共产党人、抗日干部和延安来的同志们大会师。会上,传达了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毛主席关于“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这一重要指示,有力地鼓舞了鲁西北的抗日军民,进而加强了党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

韩复榘身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但当日寇进攻山东时竟擅自南逃,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在武汉将其处决;并立即任命沈鸿烈为山东省政府主席。沈口头上宣布坚持抗战,实际上却秉承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来山东揽权任私,压榨人民,破坏抗战救国。其反动立场与范筑先将军的抗战决心是水火不容的。他大施其阴谋诡计,妄图消灭鲁西北抗战力量。正当范筑先将军整编鲁西北抗日武装以便迎击敌人时,而遭到了沈的疯狂破坏。他们以委任状和金钱为诱饵,对范的部下进行收买瓦解,并挑拨离间破坏团结。还恶意攻击中共鲁西北特委和范筑先将军领导的鲁西北根据地闹得“山东红了半边天”,要范将军“悬崖勒马,改弦更张”,把鲁西北地区的行政和军事,都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些阴谋,一次次地遭到了范筑先将军的抵制。他们变本加厉,于十月底导演了“王堌堆惨案”。范的参谋长王金祥在沈的收买和授意下,在鄄城王堌堆杀害了十三支队副司令、共产党员王青云和政治部主任汪毅两同志。

一九三八年十月廿五日,日寇攻占我武汉之后,开始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扫荡”。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聊城,成为日寇进击的重点。十一月十三日,日军一○四师团末松部队的平田联队由泰安出发,会同驻东阿的冈村联队,当天傍晚在东阿姜沟渡口强渡黄河,向聊城进犯。沈鸿烈部驻守在东阿黄河西岸鱼山的一个团,闻讯后不战而逃,致使敌人长驱而入。当时范筑先将军刚从茌平旦镇前方回聊城,遂决定一面派兵截击敌人,一面令聊城疏散人口,酌留部分人员守城;他自己打算到城外指挥部队和日寇作战。但这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民政厅长李树椿,却在阳谷安乐镇煽动反动会道门“忠孝团”以抗捐抗税为由反对范筑先。他们曾计划欺骗范筑先前往讲话安抚,暗中却唆使反动会道门趁机将其暗害。因临清专员韩多锋替范前往安抚,李树椿的阴谋未逞,便立即改变方针,不暇吃饭,速乘汽车奔赴聊城,借口商谈“整军计划”将范将军缠住,使其失去了撤出聊城的有利时机。待到下午四点,日寇合围接近形成时,李乘汽车一溜烟逃走。范筑先不得出城,即率少数守城部队与日寇展开浴血战斗,枪声彻夜未停。范筑先部在鲁西北各地的主力部队均被日伪军牵制,或被国民党顽固派煽动起来的会道门大暴动所阻拦,不能及时赴聊城增援,范的参谋长王金祥又秉承李树椿的旨意,在城外坐视不救,致使范筑先将军不得不孤军奋战。

十五日晨,敌人又用飞机、大炮联合进攻东门一线。范筑先在东城门上截击敌人时右臂受伤,在撤至城中心光岳楼附近时,又被日寇飞机扫射打断腿骨。当其警卫人员要抬他到德国天主教堂急救时,范将军严词拒绝,责以民族大义。他不愿受帝国主义分子的保护,更不肯当日寇的俘虏,遂在光岳楼北水口南的大路上高呼“中华民族万岁”,用自己手枪自戕殉国终年五十八岁。在这次保卫战中同时壮烈牺牲的,还有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和民先队员崔芳德等重要干部以及手枪营、通讯队、执法队的战士和爱国群众共七百多人。

聊城沦陷和范筑先将军等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悼。我党在重庆和延安分别举行了追悼会,重庆的《新华日报》,延安的《解放》周刊以及许多进步刊物,都先后发表了社评、悼念文章和新闻报道,高度评价了范筑先的抗战业绩,在国内外引起了极为广泛的政治影响。

范筑先将军殉国后,鲁西北的抗战部队,除少数顽固派率部投靠国民党反动派之外,其他的进步力量,均以共产党领导的第十支队为中心,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底,在冠县成立了八路军“筑先纵队”,并在冠县、馆陶一带建立了“鲁西北行政委员会”。一九四○年五月,“筑先纵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在鲁西北与冀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后来成为冀鲁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原三十一支队等,改编为八路军“平原纵队”,后在泰西大峰山一带,并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在泰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中共鲁西区党委成立后,为纪念范筑先将军,一九三九年春,决定将原政治干部学校改名为“筑先学院”。一九四○年夏季,中共鲁西区党委鲁西行政公署决定把聊城县改名为“筑先县”。八月间在聊城城东南周店一带建立了“筑先县抗日县政府”。

范筑先将军的遗骸,埋葬在聊城万寿观后,每年都有爱国人民秘密地到墓前祭悼。直到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聊城为我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解放。次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张霖之,四专署专员谢鑫鹤等同志,率领全体军政干部入城,在范筑先将军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对光荣牺牲的抗日英雄表现了深切的悲悼和景仰。

范筑先将军的遗榇,一九五三年由聊城万寿观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聊城地区的党、政、军干部和爱国人民,曾在范将军墓前举行了庄严的告别追悼会,会后人们齐集在西关大路上,挥泪送别这位抗日英雄。

范筑先将军在鲁西党组织的帮助下,从抗战开始即和共产党推诚合作,坚持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光荣殉国,实践了他坚决同共产党合作抗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决心,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英雄业绩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来源:洞见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