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有镌刻千年记忆的汉画像石,在刀刻笔痕间诉说先民的智慧;有凝萃技艺巅峰的青铜器,在斑驳锈迹里见证古代匠人的匠心。件件藏品背后,见证着王朝更迭、文化交融,记录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博物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之处,精彩呈现岁月深处的鲜活故事。如今,这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这里,有镌刻千年记忆的汉画像石,在刀刻笔痕间诉说先民的智慧;有凝萃技艺巅峰的青铜器,在斑驳锈迹里见证古代匠人的匠心。件件藏品背后,见证着王朝更迭、文化交融,记录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博物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之处,精彩呈现岁月深处的鲜活故事。如今,这些沉默的文化基因,以博物馆多元化表达方式焕发新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报特邀约4家博物馆开启“晒宝”模式,带领大家“触摸”文物的细腻肌理,“度量”博物馆的厚度与温度,见证传统历史文化的勃勃生机。
——编者
凤纹模:春秋工匠铸春秋
文物档案
名称:凤纹模
出生时间:春秋时期
现居地:晋国古都博物馆
外貌特征:模具凤嘴大张,蜷曲成圆形,纯手工雕刻的羽片大小相等、排列均匀、毫发毕现,是陶范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侯马晋国遗址,不仅有春秋时期完整的都城布局,又有轰动全球的侯马盟书,还有被学界称之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大的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坊。
晋国古都博物馆展厅内,一件凤纹模格外引人注目,它看似质朴,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湛的工艺,堪称镇馆之宝。这个模具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凤嘴大张,蜷曲成圆形,纯手工雕刻的羽片大小相等、排列均匀、毫发毕现,是陶范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由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残片拼合而成,曾是编钟上的挂钮。为了展示文物的全部信息,让文物“开口说话”,博物馆匠心独运,用传统工艺复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编钟。观众可借此模型,清晰地看到一件青铜器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侯马铸铜遗址,面积达1平方公里。从1960年到1963年,文化部曾组织18个省市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5万多块精美的陶范,大到钟鼎小到合页、带钩,内容非常丰富,包含礼器类、兵器类、实用器类。主体纹饰为蟠螭纹、蟠虺纹、索纹、云纹以及人形纹、动物及花卉纹等。其中能够拼合成形的就有1000多件,由这些陶范铸出的铜器,古朴厚重、特点鲜明,达到了那个时代青铜器艺术的最高水平,考古工作者将它们称为晋式铜器。
晋国的铸铜业为何如此发达?这要追溯到晋献公时期。当时,献公派儿子申生讨伐位于今垣曲的东山皋落氏。这一军事行动不仅拓展了晋国的疆域,更让晋国发现了中条山这一铜矿宝库。此后,源源不断的铜矿从这里开采出来,运往晋国都城新田。在新田,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这些铜铸造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强大的青铜铸造能力成为晋国的支柱产业,不仅为军队提供了锋利的武器,使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还通过贸易交换,为晋国换取了所需的物资,推动晋国日益壮大,如此雄厚的铜器生产,装备起独步天下的军队,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晋国。
在侯马铸铜遗址,铸铜匠人世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生死契约:子承父业、衣食官供、墓葬官营,但代价是“次品即死罪”。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晋国青铜器合格率高达97%,远超同期列国,从而造就了晋国无与伦比的铸造能力。例如,太原赵卿墓中的青铜器,绝大部分便出自侯马铸铜遗址。更有趣的是,在长治分水岭发掘现场,出土了一件铜牺背立人盘,设计精巧,转动灵活,惟妙惟肖,其陶范竟在侯马遗址“验明正身”,这正是晋式青铜器流传广泛、造型优美的有力证明。
铸铜遗址出产的“晋式铜器”除晋之外,周、秦、楚、燕、代等国屡出不鲜。在地域上,涵盖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由此可知新田时期晋国的商业贸易相当发达。
今天,透过众多的晋式青铜器,我们又仿佛回到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时代,春秋晚期,晋国凭借强大的铸铜业与盐池之利,在中原大地称霸一时。从城濮之战一战而霸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霸业,其中在侯马称霸时间长达103年,是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不仅如此,晋国在经济、天文、历法、音乐、文化等方面,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引领了中国的主流文化。
高青山
汉画像石:石头上的文化密码
文物档案
名称:汉画像石
出生时间:东汉中晚期,距今1900年左右
现居地:吕梁市博物馆
外貌特征:砂岩石材上刻以“火牛阵”和“羽人戏龙马”等内容,勾勒出汉代人的“生活指南”
这个“五一”假期,吕梁市博物馆全新升级的“西河汉韵·铁笔丹青”汉画像石展惊艳亮相。132块汉代石刻与46件青铜器、15件陶器、1件玉璧及98枚五铢钱币共同组成“文物天团”,为观众打开通往东汉中晚期的时空之门。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构石,是一种精美的石刻艺术。吕梁汉画像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因素造就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如今,这些刻满了汉代故事的石头,成了博物馆里的“网红”展品。
本次展览以匠心独运的4个单元,勾勒出汉代人的“生活指南”。“砖石屋宇雕梁画栋”展区通过雕刻着梁柱纹饰的画像石,重现汉代建筑智慧,让人仿佛目睹工匠搭建精美屋宇;“剔图刻像勾墨填彩”展区则完美呈现了汉画像艺术神韵,部分石头上还留存着当年的彩色颜料;“现世人间缥缈仙境”展区最为奇妙,热闹的宴饮场景与腾云驾雾的神仙世界并存,展现古人现实与幻想的交融;“匠心巧思意趣天成”展区则揭秘雕刻技艺,看似随意的线条中藏着精妙设计,宛如汉代版“艺术解密”。
这些凝固了社会百态的珍贵石头,上演了真实版“文物历险记”。从被盗卖到被科技复活,百年经历比电影还精彩:1919年,离石马茂庄村的一场洪水,让一座东汉古墓重见天日,约20块画像石随之现世。其中两根刻有墓主信息的石刻铭柱被盗卖到加拿大,成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镇馆之宝。所幸“火牛阵”和“羽人戏龙马”两块画像石在运输途中意外掉落,被村民当作石凳,得以保存。1986年,文物专家在普查中发现其珍贵价值,如今它们已成为吕梁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借助现代AR技术,观众用手机扫描展牌,石刻立马会“活”过来:宴席自动上菜,战马扬蹄嘶鸣,仙人踩着云彩飘……中原贵族的排场、游牧民族的豪迈、古人对神仙的幻想,全在石头上“冻龄”保存。从被盗卖到被珍惜,它们的百年漂流记,正是我们越来越懂保护文化根脉的见证。
这些砂岩石材,也宛如距今1900年左右的“连环画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故事。
百戏图画像石中的“火牛阵”描绘战国田单的妙计,既怀念古人智慧,也暗示东汉边防策略,画中用一匹马代表千军万马,把复杂故事浓缩成四格漫画,堪称古版“极简风”;同一块画像石上,“窃符救赵”的历史剧也在上演,信陵君的快马扬起尘土,大力士朱亥一锤砸死守将晋鄙,兵符在腰间晃荡;最奇幻的当属“四鱼拉车”图:四条巨型胖头鱼拖着云车狂奔,河伯在车上稳坐钓鱼台,青龙白虎当保镖,长翅膀的仙人举着灵芝当导游,这绝对是汉代人的“成仙指南”。画面中,车轮花纹带有草原图腾风格,鱼鳞刻法借鉴匈奴金属工艺,原来中原神话和草原信仰早就“组了CP”。
这些石头连环画,把历史典故、边防军事和神仙幻想炖成一锅。其实这也称得上是汉代人的“朋友圈”,其中有保家卫国的热血,有忠义两全的豪情,还有想当神仙的可爱小心思。如今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每道刻痕,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已读不回”的跨时空消息。
袁秀明 解德辉
饕餮纹贯耳铜壶:青铜艺术的璀璨明珠
文物档案
名称:饕餮纹贯耳铜壶
出生时间:商代,距今3000多年
现居地:长治博物馆
外貌特征:壶身扁圆,壶口微侈,束颈贯耳,垂腹圈足。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双层饕餮纹为主纹,侧面辅以夔龙纹
1976年,在长治市潞州区西白兔镇考古发掘中,一件珍贵的商代青铜器重见天日——饕餮纹贯耳铜壶。这件承载着3000多年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物,如今陈列在长治博物馆三楼的独立展柜中,向世人展示着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
这件器物通高29.2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5.5厘米,重量2.61千克。壶身扁圆,壶口微侈,束颈贯耳,垂腹圈足。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双层饕餮纹为主纹,侧面辅以夔龙纹,高浮雕技法突出双目獠牙,底纹辅纹以云雷纹、夔龙纹强化了立体效果。整体线条粗犷且勾曲回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饕餮纹其形象源自良渚文化的动物图腾融合,通过牛、虎、羊等兽面特征的组合形成独特的神秘纹样。纹饰布局一般以饕餮纹占据器物主视觉,采用二分对称构图,以鼻梁为中轴线整合多种动物特征:上部常用羊角、羊须暗含游牧文化元素。下部牛角象征农耕文明基础,中部融入虎耳表达军事威慑。这种跨物种整合既符合“铸鼎象物”的礼制要求,又体现早期华夏文明的多源融合特征。饕餮纹可谓中国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其象征内涵可分为三个维度:宗教层面昭示沟通天地之媒介,政治层面凸显王权神授之威严,美学层面展现神秘狞厉之庄严。核心寓意则涵盖了通灵祭神、王权象征和驱邪纳吉。
这件青铜壶充分展现了古代匠人卓越的铸造技艺与精密的制作智慧。其制作过程融合了制范、分铸、合铸等复杂工艺体系:首先采用陶范法铸造,工匠需精准制作内外范并刻制纹饰母模;分铸阶段将壶身圈足等部件分别铸造,通过榫卯结构实现无缝衔接;合铸时则运用高温铜液浇注完成整体组装,确保各部件结合严丝合缝。尤为令人称奇的是壶身两侧的夔龙纹饰,不仅纹路对称如镜像复刻,浮雕深浅与线条弧度均呈现高度一致性,这种精密程度即便在当代铸造技术中也属上乘。纹饰间隙的铜锈层次印证了分范铸造的工艺特征。整器既体现了商代成熟的复合范铸造技术,更彰显出古代工匠对材料特性与几何美学的深刻理解,堪称中国青铜时代巅峰工艺的典型代表。
商代,长治地区邻近其王朝核心区域,距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等重要遗址仅百余公里。这件铜壶的器型与纹饰特征与典型商文化高度一致,时代属殷墟第二期偏晚,印证了该地区在商代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的历史进程。
历经3000多年岁月洗礼,铜壶表面斑驳的铜锈与残留的金属光泽交织成一幅历史的画卷。作为商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不仅为研究青铜酒器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探索饕餮纹样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珍贵样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今,这件珍贵的青铜瑰宝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等待每一位参观者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它不仅是商代文明的见证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走进长治博物馆,细细品味这件饕餮纹贯耳铜壶,或许您也能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历史感悟。
杨巧灵 杨艳英
僰马盘:晋侯家的“传家宝”
文物档案
名称:僰马盘
出生时间:西周时期,距今2800多年
现居地:曲沃县晋国博物馆
外貌特征:敞口,卷沿,附耳,弧腹,平底,高圈足外侈。腹部饰一周顾首龙纹,圈足饰两周凸弦纹。盘腹内底有残缺铭文
2800多年前晋国一位叫僰马的晋侯,将铜、铅、锡按比例混合,借着熊熊的火焰,熔炼铸造。最终,成就一件雍容华美的青铜盘。如今,这件被命名为僰马盘的青铜器,就陈列在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厅中。该盘口径48厘米、通高16厘米,敞口,卷沿,附耳,弧腹,平底,高圈足外侈。腹部饰一周顾首龙纹,圈足饰两周凸弦纹。盘腹内底有铭文,因锈蚀磨损识读不全:隹正月初吉,王在□,格□□□□□□僰马,王乎作册□□命僰马□□鋚勒,敢对扬天子休,用乍朕文考成侯宝盘,其万年永用。
这件盘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31号墓中。这是一座大型“甲”字形积石积炭墓,铜器、玉器、石器等各类随葬品摆满了椁室和棺室,种种迹象无不彰显着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那么,这位尊贵的墓主人是谁呢?与之异穴合葬的8号墓给了我们答案。8号墓中随葬有青铜列鼎一套,鼎内壁铭文中“晋侯稣作宝尊鼎”,故命名为晋侯稣鼎;一套16件的编钟上又铭“晋侯稣”,因此该套编钟被命名为晋侯稣钟。《史记·晋世家》中记载“釐侯卒,子献侯籍立”,成书于先秦时期的《世本》中又载“司徒生献侯蘇(稣)”,也就是说籍与稣都指晋献侯无疑了。那么,8号墓的墓主人就是晋国历史上第八代国君晋献侯稣,他拥有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陪祀车马坑,车马坑中有当时罕见的装甲战车。由此可见,在西周中期,晋国的国力已经不可小觑。而且晋侯稣还曾跟随周天子到东方和南方的夙夷国征战。晋侯稣英勇善战,取得了斩杀480人、俘虏114人的卓越战绩。周王在12天之内两次赏赐晋侯稣,这些都以铭文形式记录在了晋侯稣钟上。此时的晋侯稣已是周王的肱股之臣了,31号墓的墓主人便是其夫人,僰马盘的主人也是这位晋侯夫人。
僰马盘腹内底铭文传递了很多历史信息极为珍贵。铭文中僰马为人名,成侯为谥号,王与天子均为某代周王。铭文大意为某年正月初吉,王在某地举行某种仪式,僰马也参加了。周王命令会务人员赏赐僰马一些贵重物品,僰马为了颂扬周王的功德,在纪念父亲晋成侯所铸的铜盘上记录了这件事,并希望子孙后代万年永用。晋国与天子往来的铭文在叔虞方鼎、晋侯稣钟等晋国铜器中也多有出现,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般的关系。
僰马器至少出现在了两代晋侯或晋侯夫人墓中。31号墓这件僰马盘中有记“用乍朕文考成侯宝盘”,文考为帝王亡父,那么僰马的父亲便是晋成侯;91号墓中出土的晋侯喜父盘中有“晋侯喜父乍朕文考厉侯”,可知晋侯喜父的父亲是晋厉侯僰马。《史记·晋世家》又记载“成侯子福,是为厉侯。厉侯之子宜臼,是为靖侯……釐侯卒,子献侯籍立。”结合墓中出土铜器铭文及上述文献,便可发现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釐侯→晋献侯的世袭关系。
引人注意的是僰马盘中“僰马”前没有晋侯二字,与“晋侯僰马”器有别。李伯谦先生认为僰马前冠晋侯的铜器是僰马即位之后所作,而未冠晋侯的僰马盘便是父亲晋成侯去世后,僰马作为晋国太子时所作铜器。
这样看来,晋献侯夫人并不是僰马盘唯一的主人,从厉侯为文考成侯作盘,后历经靖侯、釐侯、献侯,僰马盘经历了四代晋侯,连接了五代晋侯,是真正的传家至宝。晋国早期世袭及晋侯墓地的排序也因为僰马盘而一目了然。
2800多年后,考古人员细致耐心地剥掉它身上的泥土,曾经的灿灿金色,已变成了斑驳的铜锈,在点点铜绿之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虽然远去却鲜活的时代。
袁莉芳
山西日报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