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医药集成采购,纳入#医保 缴纳范围。
#看病,是人生中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绕不开的“生老病死”
人一辈子基本都要跟医院打交道
我国为了保障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8年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医药集成采购,纳入#医保 缴纳范围。
对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好事。
药价便宜了,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要了解事情本质,就得了解整个医药产业链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分成哪些部分,它们之间的利润率是多少。
首先要了解整个医疗产业链的模块,最好分成“研发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模块”进行讲解。
本文的重点只集中讲述“研发”这一部分。
所谓的研发模块,前期是主要围绕“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
这三部分内容也不难,咱们简单举个例子就懂了:
药物发现:例如人参,发现对人体有好处。
临床前研究:那人参具体对人有什么好处,应该吃多少,不同产地的人参有什么疗效,什么类型的人不应该吃,不能吃?
临床研究:找人或小白鼠进行实验,看看人参具体效果如何。
那么,经历完这三个步骤之后,可以干什么呢?
答:申请上市。
听着是不是很简单,好像把前面三个步骤搞定就能躺着赚钱了。
但实际情况是,光是在第一步“药物发现”,这个难度就已经超出了想象。
因为现实生活里往往不是先发现了药材,研究它的功效,而是先发现一种未知的病毒或者病症,需要了解它会导致什么结果。
所以,往往在医学方面出现的情况是:问题出现了,再找解决方案。
例如2020年全球横行的新冠病毒。
当时病毒席卷全球,各国都在抓紧时间,加紧研究对抗的疫苗和药物。
就这儿,也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世上才研究出、灭活疫苗、辉瑞疫苗、智飞生物重组CHO细胞疫苗等…
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更不用说了。
医药里面有个定律,叫“双十定律”,即: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
这并非危言耸听,咱们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辉瑞(Pfizer)——立普妥(Lipitor)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的研发始于1985年,1997年获FDA批准上市,耗时约12年。辉瑞通过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获得该药物,累计研发与并购投入超50亿美元。
商业化成果:立普妥在2011年专利到期前年销售额峰值达129亿美元,成为史上最畅销药物之一,累计收入超1500亿美元。
专利到期影响:2011年专利到期后,销售额暴跌90%以上,凸显专利期内高定价的必要性以回收研发成本。
同样,世界知名药物:格列宁,也是经过了极其漫长的研究周期和大量的资本投入。
诺华(Novartis)——格列卫(Gleevec)
研发周期与成本:格列卫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2001年获批,耗时近40年,总投资超50亿美元。其靶点BCR-ABL的发现与验证经历了漫长的基础研究。
市场表现:格列卫年销售额峰值达47亿美元,但因仿制药竞争,2015年后收入骤降。
社会意义:作为首个靶向抗癌药,格列卫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从30%提升至90%,体现了创新药的社会价值。
上述案例均显示,新药研发平均需10-15年、成本超10亿美元,且成功率不足10%。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制药公司,前期需要解决庞大的研究经费和投资周期的问题,中期又要解决宣发推广提高收益的问题,后期又要面临专利到期,被仿制药打价格竞争的问题。
在中国的制药企业,则面临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政策压力(最典型的医保谈判)
根据国家医保局及各地公开数据,我国医保集成采购(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逐步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价格调整机制。
医保实行集中采购这一块,主要在2018年开始,七年时间,尽管经历十批十一轮集采。
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企参与竞标和中标。
当然,对于大部分药企而言,医保集采属于是“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医保属于绝对的金主爸爸,财大气粗。
恨是因为医保钱多,但问题批量采购的情况下,人家要压价。
而且医保集采平均价格比市面上的出厂价格要便宜50%。
可想而知“原研药”企业的管理者们是个什么心情了。
当然,原研药需大幅降价才能中标,可能影响全球定价体系。
为了保护原研药的原创性,在参加集采的降价竞投里,一般是允许原研药降价少一些。
但问题是,大部分原研药厂商也不愿意。
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小半辈子光阴没了,终于出点成果了,国家很高兴,国家要让创新药企业纳入医保集采行列里,但价格要降低。
又想赚钱,又要保利润,这就形成中国原研药厂的两难。
放在A股市场里看,原研药龙头企业【百济神州】&CXO龙头【药明康德】
24年9月份以后,百济神州受货币刺激影响才出现历史性的大涨,在此之前,一直都在宽幅震荡。
同样,药明康德,也是在2020~2021年美联储零利率无限QE的货币宽松刺激下,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大涨【在此之前股价呈一条横线走势】
此后,货币刺激效果减退,又变成了“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尴尬局面。
医疗龙头原研药企【质量最高的一批企业】尚且还要吃上疫情+货币宽松的东风。
更别说其他医疗企业了,医疗板块的股价在这种影响下,怎么可能稳步上升?
国内的原研药厂商,定位就变得很尴尬了。
同样尴尬的不止是原研药厂,还有仿制药企。
仿制药企就是:通过仿制“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以此批量生产赚钱的药企。
就是“写轮眼”,抄作业。
譬如,“我不是药神”里的那款印度药,就是仿制药,很便宜,跟原研药疗效相仿。
一般来说,仿制药企没什么含金量,就是纯靠批量生产,走规模效应赚微薄的利润,卖给医保和医院。
但问题来了,医保集采是对“仿制药”的要求是:降价幅度要大。
站在医保的角度来看,你一家仿制药企,要技术含量没技术含量,要利润有利润。
那分点出来,惠及百姓怎么了?
而且,其实近年来,医保集采压价情况是越来越明显。
不要以为这是为了普通人争取更便宜的药物价格。
实际上,这件事是由于疫情。
疫情导致医保的盈余大幅度削减。
而且,还有动不动就住院的情况发生,甚至还上了新闻。
为啥?
因为住院也是医保补贴的一环啊,所以医院做点手脚,窃取医保的资金,一般很难被发现。
可是,咱们上面也说到了23年以后,医保的盈余出现减少的迹象了。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这时候你想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自行车?
医保总不能停吧?医疗保障兜底百姓也不能没有吧?
那就只能继续压低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利润,让他们少赚点钱。
但关键的来了。
利润一旦减少,原本的仿制药企,原研药企,他们真的愿意足斤足两地生产高质量的药物吗?
这可是人性的质问。
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就俩样东西不可直视:太阳跟人心。
把救命的药物作为对人心的赌注,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不要忘了,前段时间才出了个董小姐和手术台上晾了病人40分钟的主刀医生“肖某”。
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更不是每个人都会履行自己的职责。
总的来说,医保集采是不是好事?
是,但是不要光看医保集采听起来是好事,它背后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
更要从多个角度了解,这事影响到谁的利益,往坏的方面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对普通人又有什么影响。
那么,回到最开始标题提到的问题:
医保集成采购为什么会直接破坏医疗行业的利润。
答:类似创新药一类的重投资型企业,前期花费巨量资金以及海量专业人口的精英人才,数以年计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制成某一药物的定向靶药物。
结果被医保纳入了,集采的价格暴跌,利润当然会瞬间遭到压缩。
反映到财报上面就是,一家企业好好的,突然利润率就突发性的暴跌了。
目前来看,我国的政策是对内削减药企的利润,将医保部分收益投入到原研药企,让药企出口世界,做全世界的生意来扩大收益率,不要一天天就想着挣自己人的钱。
总得来说,这个规划思路和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医药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它很难弯道超车,无论是资金、人力、物力,这些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累积叠加起来引发的质变。
于是,现在二级市场上的反应就是——不玩医疗。
来源:澄城澄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