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单口喜剧的“一人一麦”到即兴喜剧的“群体共创”,喜剧产业正经历转型期的阵痛。脱口秀行业经过“野蛮生长”和“大浪淘沙”之后进入瓶颈期,而即兴喜剧凭借观众参与的“共创”模式异军突起,折射出观众从单向观赏向互动体验的审美转向。在天津,即兴喜剧厂牌的创新实践,正在为
天津日报记者 高爽
从单口喜剧的“一人一麦”到即兴喜剧的“群体共创”,喜剧产业正经历转型期的阵痛。脱口秀行业经过“野蛮生长”和“大浪淘沙”之后进入瓶颈期,而即兴喜剧凭借观众参与的“共创”模式异军突起,折射出观众从单向观赏向互动体验的审美转向。在天津,即兴喜剧厂牌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喜剧行业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脱口秀线下演出两极分化明显
去年,《喜剧之王单口季》《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两档综艺节目的热播,让脱口秀热度再度攀升。知名度较高的演员持续“圈粉”,并在线下开启个人专场演出。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小型脱口秀俱乐部却陷入困境,一些长期深耕线下演出的脱口秀演员常遇“冷场”,每场演出观众不足50人。
记者走访我市一家成立5年以上的脱口秀俱乐部,这个曾创下年均千场演出纪录、累计观众人次破万的行业标杆,如今一场演出仅有20余名观众。该俱乐部负责人透露:“现在每演一场就亏一场,但停演就意味着‘出局’。”为维持运营,该俱乐部已下调票价,同时尝试通过短视频矩阵运营和播客栏目拓展传播渠道。
提及脱口秀行业目前的市场情况,脱口秀操盘手李优表示,票务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对于行业生态有一定影响。“很多观众只会注意到票务网站上排名靠前的演出团体,容易被平台上的排序左右。对于从业者来说,这种机制会导致内容质量与票房收益脱钩,用心打磨段子,远不及购买平台推广位来得直接。”李优说。
此外,行业内部自律的缺失也会阻碍行业发展。脱口秀节目演员的“翻车”言论、不当行为在引发舆论风波的同时,还会降低观众的信任度和参与度。另外,段子陈旧、缺乏深度,演员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观众口味的变化,都是线下脱口秀演出陷入疲态的原因。“脱口秀行业在走过内容与人才沉淀、线下体验升级、厂牌与市场成长的道路之后,将进入下一轮发展周期。”一名喜剧行业从业者表示。
“群体共创”打开喜剧新空间
与脱口秀的困局形成对比,即兴喜剧正以“群体共创”模式开辟新赛道。在三七汇戏剧空间,成立两年的本土厂牌“汇即兴”每周举办剧本围读和演出活动,场均上座率保持在85%以上。3月,该厂牌还联合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专场演出,受到戏剧爱好者的欢迎。“观众即兴发挥的台词,可能成就整场演出的高光时刻。”演员孙飞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工作笔记,上面记录着最近几个月的300多个由观众触发的“现挂”桥段。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演出形式,让观众樊一淳觉得新鲜感十足,他在参演后说:“当我的突发奇想被演员转化成完整故事时,我真切感受到‘共创’的魅力。这种即兴和大家共同创作的演出,让我感觉自己就在喜剧里,我就是一个快乐的存在。”
由于即兴喜剧在演出过程中会与观众互动,这一特性使其对小剧场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同时,即兴喜剧正在进入商场、博物馆等创新空间,成为文化消费新趋向。业内人士认为,即兴喜剧通过特定规则架构而非固定剧本表演,这种形式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很有新鲜感,市场前景良好。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团队的演出仍然“固守”一些经典节目,创新动力不足,内容同质化现象凸显,可能导致即兴喜剧发展滞缓。观众刘嘉在体验过3家不同厂牌的演出后坦言:“虽然演员的即兴反应各有特色,但其中的规则和流程基本雷同,看过几次后,难免出现审美疲劳。”随着观众审美的进一步提升,即兴喜剧从业者还需在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以“新”破局,在“共创”的舞台上持续展现即兴喜剧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