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伦比亚,这个被美国视为“拉美核心盟友”的国家,今日正式宣布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南美地缘政治的一场标志性事件。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南美的战略布局再下一城,更揭示了拉美国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战略自主”的集体觉醒。
文|若虚先生
哥伦比亚,这个被美国视为“拉美核心盟友”的国家,今日正式宣布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南美地缘政治的一场标志性事件。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南美的战略布局再下一城,更揭示了拉美国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战略自主”的集体觉醒。
自1823年“门罗主义”确立以来,拉美长期被美国视为势力范围。哥伦比亚作为美国在拉美最重要的军事盟友(2023年接受美国军事援助占拉美总额35%),其外交转向具有象征意义。这一转变背后,是左翼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的政治选择——他主张摆脱“依附性发展模式”,通过多元化外交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哥伦比亚的选择并非孤例。拉美近年掀起的“粉红浪潮2.0”中,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左翼政府纷纷上台,形成对美国单极秩序的集体反制。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承诺的超万亿美元基建投资,恰好成为这些国家破解“资源诅咒”、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哥伦比亚早前的抉择就已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2025年初的“驱逐航班危机”已暴露美哥矛盾:哥政府拒绝接收美国遣返非法移民航班,遭特朗普政府以关税威胁逼其让步。
美国的焦虑源自战略根基的动摇。若连最亲密的南美盟友都倒向中国,其“后院防火墙”将彻底崩塌。为此,美方已暗示可能重新评估美哥自贸协定,甚至利用SWIFT系统施压。但哥伦比亚学者卡米洛·冈萨雷一针见血:“美国在哥外交优先级远低于中东和亚太,所谓‘惩罚’更多是心理威慑”。
哥伦比亚加入“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一场以发展权为核心的经济革命。这个拥有3200万公顷可耕地的国家,正试图摆脱对资源出口的路径依赖,借助中国资本与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现实来看,哥伦比亚的基建欠账可谓触目惊心:泛美开发银行评估其物流成本占GDP的14%,基础设施质量在拉美仅排第9位。而中国参与的波哥大地铁一号线(拉美最大特许经营项目)、昆省西部轻轨、Mar2公路等项目,正在重塑国家经济地理。
哥伦比亚乡村贫困率高达36%,而中国“精准扶贫”经验为其提供新思路。中资参与的农业合作示范区,正推动咖啡、牛油果等特色作物标准化种植。2023年哥伦比亚对华咖啡出口激增298%,牛油果通过电商直播走进中国家庭,非资源类商品出口占比从6%升至15%。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合作,正在打破“初级产品出口陷阱”。
在电信领域,中国企业已占据哥伦比亚35%市场份额。华为的5G基站与中兴的智慧城市方案,不仅带来技术进步,更培育出本土技术人才。这种“数字基建+本地化运营”模式,成为中企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经典案例。
此外,哥伦比亚的“第三道路”探索正充满挑战,需在多重矛盾中寻找平衡。
中资项目常遭遇本土化困境。波哥大地铁因征地纠纷延误18个月,Buriticá金矿频发社区抗议,暴露了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冲突。这要求中企从“工程承包”转向“社区共建”,学习西方企业的本土化经验。
美国可能通过限制IMF贷款、施压多边机构等手段遏制中哥合作。为此,哥伦比亚央行试点数字货币,寻求中企技术支持以规避美元结算风险。这种“去美元化”试探,将成为南美金融自主化的风向标。
58%的哥企业期待承接中国纺织、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但世界银行警告,该国营商环境在拉美仅排第8,僵化的劳工法可能削弱竞争力。如何将“中国效率”与“拉美节奏”融合,考验双方智慧。
哥伦比亚加入“一带一路”,不仅是两个国家的合作升级,更是全球秩序转型的缩影。当这个曾经的“美国模范生”转身拥抱东方,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没有永恒的利益同盟,只有永恒的发展诉求。在这场改写规则的博弈中,中国以“共享发展”替代“霸权护持”,正在书写21世纪南南合作的新范式。而对于哥伦比亚,这场冒险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如何在华盛顿的怒火与北京的拥抱间走出独立道路,将决定这个安第斯山国能否真正实现“百年孤独”后的复兴。
来源:若虚先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