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沈丘县邢庄镇申段庄村,一项传承千年的武术瑰宝——两仪拳,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走向世界。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仪拳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武学的精髓,更在当代传承人申亚坤的努力下,实现向全民健康养生的创新转化。
申亚坤展示两仪拳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陈伟然
在沈丘县邢庄镇申段庄村,一项传承千年的武术瑰宝——两仪拳,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走向世界。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仪拳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武学的精髓,更在当代传承人申亚坤的努力下,实现向全民健康养生的创新转化。
千年武脉
从《周易》走出的武术哲学
两仪拳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易》哲学体系,被誉为“内家拳中的活化石”。历史上,两仪拳长期秘传于宫廷与大内高手之间。
直至清代,河南固始一位武状元因痴迷武学,弃官拜入宫廷习得此艺,后收民间武者魏洪申为徒,方使两仪拳流入民间。经魏洪申、段升堂等数代宗师的完善,拳法逐渐形成集点穴、解穴、气功、中医诊疗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数代坚守
从濒危绝学到重焕生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仪拳一度面临失传危机。第十三代掌门人段勤功为延续武脉,招婿张震领并倾囊相授。1972年,张震领接任第十四代掌门后,以《两仪点穴》专著系统整理武学理论,并在武术赛事中屡获殊荣,终使这一古老拳种重焕生机。如今,两仪拳习练者已遍布国内,以及美、澳、新、马等国。
2009年,两仪拳入选河南省非遗名录,正式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标识。
“外祖父80多岁仍奔波推广,这份坚守让我深受触动。”申亚坤自幼随张震领习武,辗转郑州、周口等地钻研拳法。2007年起,他协助外祖父在郑州开设武馆,系统学习两仪拳法,并不断将拳法发扬光大。
守正创新
传统武术的现代突围
作为两仪拳传承人,申亚坤深知肩上重任。他介绍,两仪拳以“点穴封脉”为核心,需将内力凝于指尖,精准作用于人体36处要害穴位。“看似一招制敌,实则蕴含‘仁恕’之道。”他解释,拳法通过阻断气血令对手丧失行动力,但经解穴即可复原,体现了武德与医道的深度融合。
为让两仪拳更好地走进大众,申亚坤开启双轨并进之路:一方面深入嵩山老君洞闭关研修,挖掘拳法与道家养生的关联;另一方面创新传播模式——在景区展演吸引公众关注,并筹备编写青少年武术教材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发老年养生拳法,拓展健康产业,以期实现从“秘传绝技”到“全民共享”的转型。
非遗未来
在敬畏中寻找生命力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申亚坤表示,他正筹建两仪拳数字资料库,运用VR技术还原经典招式,同时联合高校开展武术医学研究。在这位“90后”传承人看来,千年武脉的延续既需恪守“武德为纲”的祖训,更要在敬畏传统中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从宫廷秘技到列入非遗,从濒临失传到跨国传播,两仪拳的千年之旅印证着中华武术的顽强生命力。在申亚坤等新一代传承人的接力中,这门古老拳术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书写着传统非遗的当代篇章。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