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智慧农业赋能 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田间“智”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09:05 1

摘要:在永昌县水源镇东沟村,连片的玉米试验田在阳光下舒展优美画卷,星罗棋布的传感器、滴灌管道与远处的智能控制设备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作为永昌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的核心示范区,这里正通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实现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的

在永昌县水源镇东沟村,连片的玉米试验田在阳光下舒展优美画卷,星罗棋布的传感器、滴灌管道与远处的智能控制设备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作为永昌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的核心示范区,这里正通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实现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的革命性跨越。

千亩试验田开启“数字农耕”新篇章

在东沟村玉米单产提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点,上千亩核心区田块被精准划分为不同试验区,几百台智能设备星罗棋布。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发伟介绍说:“今年我们建设的示范点集成了7项关键试验,包括玉米宽窄行膜下滴灌、耐密品种筛选、灌溉水量监测等,所有智能设备实现对土壤墒情、气象要素、水肥供给的24小时动态监控。”他指着泵房的控制柜介绍道,“这套冲肥系统能根据监测数据配比肥料,比传统灌溉节水节肥约30%以上,真正做到了‘按需供给’”。

科技加持拓展“高产栽培”新路径

走进品种筛选试验区,27个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精准播种,田间插着的蓝色标识牌清晰标注着试验参数。甘肃天亿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志恒站在国家级试验田旁介绍说:“我们与县农技中心联合开展高产攻关,这里既有13个国家级试验品种,也有14个省级品种,通过对比不同密度下的抗倒伏性、灌浆速率等指标,筛选出最适合永昌气候的‘黄金品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世龙补充道:“项目突破传统种植模式,采用宽窄行膜下滴灌技术,在行距配置上设置5种梯度试验,同时集成精准施肥、化控防倒等技术。我们给每块田建立‘数字档案’,从播种到成熟全程记录生长数据,比如今年的耐密品种试验,目标是将亩穗数提升10%,单产潜力预计提高15%。”

智慧设备织就“精准管控”全网络

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EC值、氮磷钾含量、气温、风速风向、降雨量等20余项核心参数,239台电动阀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田间智能设备深度互联,操作人员轻点手机,便能远程操控泵房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冲肥装置,以及开闭田间轮灌电动球阀。这种“天上有云(数据平台)、地上有网(传感设备)、田里有智(智能终端)”的模式,让玉米种植进入精准时代。

“过去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靠传感器数据说话。”正在查看墒情数据的种植大户李师傅说。智能设备不仅节省人力,还让玉米生长周期管理更科学。

节水与增产双轮驱动破解资源瓶颈

面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该项目将节水增效作为核心目标,除了智能水肥调控,还配套推广窄膜宽窄行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构建“农艺+工程+管理”的综合节水体系。2025年,永昌县计划在全县推广玉米窄膜宽窄行技术11万亩,同步开展 7个全生育期灌溉监测点建设,为旱作农业区探索可复制的“节水增产”模式。

“我们不仅要让玉米‘喝好水、吃好肥’,更要通过科技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王发伟表示,示范点的智能设备数据已接入全县农业大数据平台,未来可实现对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统一调度,真正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东沟村的试验田见证着永昌农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智能设备的滴滴作响与玉米拔节的沙沙声交织,一幅“科技赋能、节水高效、高产优质”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在河西走廊徐徐展开。

来源:盛世永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