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语有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律本该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防线,可当法律解释本身成了争议源头,这事儿就值得说道说道了。最近青岛一起"两行人相撞"的普法案例,硬是把简单民事纠纷演绎成了全民法律课,只不过这课讲得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古语有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律本该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防线,可当法律解释本身成了争议源头,这事儿就值得说道说道了。最近青岛一起"两行人相撞"的普法案例,硬是把简单民事纠纷演绎成了全民法律课,只不过这课讲得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事情要从青岛电视台《法治青岛》节目说起。李沧区法院立案庭庭长韩继升在节目里讲了个案例:刘某边走边打电话突然转身,跟后面走来的王某撞个正着,导致刘某骨折构成十级伤残。法院认定王某没保持"行人安全距离"要赔7万。这话一出,网友直接炸锅——难不成以后走路都得拿尺子量间距?
反转来得比电视剧还快。5月10日法院紧急澄清,现场监控显示根本不是"突然转身",而是刘某缓慢停下,王某边走边东张西望才撞上。所谓"安全距离"纯属用词不当,法院老老实实道了歉。可网友不买账:堂堂法官能把案件细节说错三个地方,这业务水平怕是连法考客观题都过不去。
深扒这起乌龙事件,藏着三个致命漏洞。第一,调解案件硬说成判例。7万赔偿明明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却被包装成法律判定,这就像把菜市场砍价说成物价局定价。第二,创造"行人安全距离"这种伪概念。《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3条明明说的是机动车,硬套给行人,相当于要求广场舞大妈保持战斗机编队间距。第三,性别信息刻意模糊化。实际是59岁阿姨被29岁姑娘撞倒,节目里却用"刘某王某"糊弄,差点引发"男性撞女性"的误读。
法律界人士看得直摇头。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行人确有注意义务,但"安全距离"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早晚高峰地铁里人贴人,是不是人人都得吃罚单?更讽刺的是,这位韩法官还是青岛法院系统的标兵人物,三等功拿了两次,优秀法官称号挂满墙头。如今这出闹剧,倒像是给"形式主义普法"做了最佳注脚。
中央民族大学郭全中教授点破要害:某些公职人员把普法当政绩秀,为追求传播效果不惜添油加醋。去年某地交警宣传"头盔重要性",硬把普通事故说成"没戴头盔当场死亡",结果被家属打脸。这种把严肃法律娱乐化的操作,本质上是在透支司法公信力。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系统新媒体账号增长35%,可普法效果评估体系至今空白,难怪会闹出"段子手法官"的荒唐事。
普通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第一,别把法律解释得比天书还难。第二,别让守法成本高到离谱。如果按某些法官的逻辑,以后走路得带测距仪,咳嗽得提前打报告,这日子还过不过了?青岛这起案件最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执法者把"谁执法谁普法"变成了"谁普法谁造法",把法律条文当橡皮泥随便捏。
现在监控视频公布了,法院道歉了,但留下的思考远没结束。当我们在讨论"行人安全距离"时,真正该讨论的是普法与造谣的边界在哪里?是法官的麦克风该不该加装"事实过滤器"?下次再遇到这种颠覆常识的法律解读,您是会选择相信,还是先掏出手机查法条?
来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