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是我在鸿蒙电脑上完成编辑的第一篇文章,很有纪念意义。而且,这至少说明鸿蒙电脑的可用性、易用性都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
这篇文章是我在鸿蒙电脑上完成编辑的第一篇文章,很有纪念意义。而且,这至少说明鸿蒙电脑的可用性、易用性都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
看着崭新的鸿蒙电脑,我突然想起来不久前一个叫《不跪》的视频。
不跪就是绝不屈服,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而鸿蒙电脑这样的由我们自主掌握底层技术的产品,既是底气,也是底线。
鸿蒙电脑并不完美,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但如今它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操作体系的一部分,其前提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全力以赴的理解它和支援它。
——导语
01
这个世界不安全
不久前,发生了针对基于使用Windows系统的设备的网络攻击,方法则是疑似通过唤醒windows系统隐藏的“特定后门” ,以实现远程渗透和控制。
经技术团队层层溯源,实锤了此次攻击的确存在,且规模不小。
此次攻击,意味着占据全球70%-80%操作系统市场的Windows从此成为系统性安全黑洞,技术霸权在其中通过预埋后门实现“定点破坏”已成实锤。
我们目前还对此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无能为力——我们有超过3亿台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存量电脑,Windows系统事实上仍然长期存在于各类核心平台里,其汰换工作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Linux作为全球最大的开源生态,虽然可以提供替代性方案,但因为其版本繁多,风险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控——有商业安全公司的非正式信源指出,不止一次在Linux的安全模块中发现不明机构内置的后门。
这一切背后都有不可估量的背景,包括一些机构利用量子加密通信工具和AI动态攻击方案生成技术,结合日志伪造和硬件层漏洞(如CPU微码),构建隐蔽的长期渗透通道。
为此,各层面都在积极呼吁,对存量windows电脑应该及时找到替代方案,有计划的实施汰换。
但即便有此计划,也需要有性能优异的全国产方案顶上。
此外,对于长期依赖Windows、安卓等系统的国内厂商,应该建立起底线思维,美国可以断供华为,也一样可以断供任何一家中国企业,这并不需要特别的理由。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软向华为断供Windows操作系统并非坏事,它无形中加速了鸿蒙电脑开发和发布的速度,更加速了鸿蒙电脑走向实用化的节奏。
但是,有机会是一回事,能够“立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02
鸿蒙当立,需过三关
今年3月,微软宣布:对华为的Windows授权许可将于2025年3月底到期。
在这个时点上,鸿蒙需要力挺,需要呼吁更多应用向鸿蒙生态适配。
此前,严格意义上讲,鸿蒙只是华为为了构建智能时代的全场景操作系统体系而进行的一个商业计划。
但今天我们不能再仅仅从商业行为的视角看问题。我们可以说,我们应该认为,鸿蒙为我们的整个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提供了一重保障。
其实,我们已经搞出来不少自主的操作系统,如银河麒麟/中标麒麟、统信UOS、深度Deepin、优麒麟等等,它们或基于Linux开发、或支持多种国产CPU,在企业级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多个核心重要领域。
但和满足非消费领域内的办公和业务刚需为目的开发出来的电脑操作系统略有不同的是,鸿蒙是从市场竞争中自然进化出的操作系统,而且是分布式的,可以部署于多种终端。因而不但具有高可用性,还有搭载范围广、存量用户多、容易上手、较好推广等优点。
但在笔者看来,鸿蒙电脑要真的“立起来”,还要过三道关——体验关、安全关和生态关。
体验关对于鸿蒙来说不是难题,从笔者的实际体会出现,只要此前有使用鸿蒙手机甚至是其它安卓手机的经验,都会觉得上手不难。
更重要的是,鸿蒙电脑出来后,鸿蒙全家桶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
某种程度上说,鸿蒙电脑和传统电脑相比,更大的优势就是其分布式、无缝流转、协同体验等优势更明显了。和很多名不副实的所谓AI电脑相比,以小艺为载体的智能体直接让电脑有了更智能的体验,也进一步打破了多端间的藩篱。
我承认这需要一点学习成本。但这是已经开发了数十年、由于不断的向后兼容而变得笨重无比的Windows系统所难以比拟的,而微软Surface电脑的推广基本以失败告终,也等于宣告了Windows电脑几乎不可能复制甚至“抄袭”鸿蒙的优势——这就是典型的“我打得到你,你打不到我”——鸿蒙无需忧虑Windows的夹击,只需要考虑不断优化自身智能、安全、互联等传统电脑阵营不具备的优势,就能在体验关上拉开足够的战略空间。
安全关,也是鸿蒙电脑的一大关,这点我们后文单辟一节来谈。
先来谈生态关。
无论是体验关,还是安全关,都是鸿蒙体系内的问题,都相对好解决。但只有生态关,一定需要得到国内各大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企业的倾力支持,才有望“过关”。
为什么说生态关是最难过的一关,我们要从对手的实力和我们的现状来谈。
生态关,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支持鸿蒙操作系统的应用数量的多寡,应用越多也就越有利于争取用户。
而由于生态创立的时间问题,鸿蒙的几个主要对手——如IOS和安卓的生态应用都达到数百万个,而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据信超过千万级。
而反观鸿蒙,这代mate70手机发布的时候,有超过20000个应用和元服务。而这次鸿蒙电脑发布的时候,沟通会上宣布了已有超过 300 款融合生态应用完成了适配,还有超过 2000 款融合生态应用正在加速适配,同时还有 TOP 150+专属电脑生态应用加速适配。
如果单算专属电脑的生态应用,鸿蒙和微软的差距超过1比10万;即使如果按2000款融合生态应用来算,鸿蒙和微软的差距是也接近1:1万。
看上去这仗似乎根本没法打,但这并不能够完全按纸面数据来推演。
鸿蒙电脑看似匮乏的生态,其实给我们的软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例如CAD软件,是典型的重度生产力工具,虽然近些年国内CAD软件迅速崛起,但在高端市场如三维CAD等领域,达索系统、西门子、Autodesks等企业仍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而华为的电脑在2024年的全年出货量排名第二,共430万台,仅次于联想(1370万台,35%),超过惠普(340万台,9%)。
所以对于中望CAD、万兴脑图这样的国内生产力软件企业来说,抢跑并支持鸿蒙就等于在国内出货量第二的电脑厂商的产品中实现了预装,国内生产力软件多了一个巨大的增量空间。
事实上中望和万兴这样的国内软件精英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它们都早早支持了鸿蒙生态,中望CAD甚至还发布了专属鸿蒙平板的版本。
电脑端的生产力软件一般都是一些大型软件、工业软件,对算力等有较高的要求,手机、平板等终端只能承载其部分功能,而这些软件一般复杂性也普遍较高,大多都有国际级的竞品——而鸿蒙的出现适逢其时,给了中国生产力软件一个难得的反超机会。
相对而言,像飞书和美图这类移动端头部应用,它们相对而言更能够快速适配,而且利用鸿蒙“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优势,有助其迅速占据手机、电脑、平板等多个生态位。从这次电脑发布时,此类可以跨平台、融合应用较为普遍的积极态度来看,也验证了这类软件应用在鸿蒙电脑鸿蒙上快速适配的可复制性和易用性。
03
安全的价值
鸿蒙的“安全”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事实。
首先,有别于任何操作系统,鸿蒙系统彻底摆脱了对Linux和安卓开源代码(AOSP)的依赖,采用自主研发的“鸿蒙内核”。它基于微内核架构创新,支持弹性部署,可适配从KB级物联网设备到GB级智能终端的全场景需求,这是目前其他桌面级操作系统难以做到的。
其次,鸿蒙实现了技术栈意义上的全链路自研——从底层芯片层面,到编程语言(如仓颉)、编译器、数据库到AI框架(如盘古大模型)均实现自主可控,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做到完全自主,“后门”从此成绝响。
为此,中国信通院认证鸿蒙内核自主研发率达100%,获自主成熟度最高等级(A级),并通过CC EAL6+、ASIL-D等国际安全认证。
最后,安全还来自于鸿蒙在底层逻辑上和传统操作系统的区别。
我们使用传统系统的时候总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系统会不停的提示我们是否授权,这看似把安全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但大部分人并没有能力分辨,使之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当然,安全的构建并不能只靠一套机制,对政企用户而言,芯片级全盘加密与系统级权限管理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从数据存储到传输的全链路防护,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对安全可控的核心需求。
鸿蒙电脑将是目前市场上最安全的电脑,几乎没有之一。
04
鸿蒙不易
鸿蒙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但这对华为来说真的不容易。
虽然有14亿人口的市场的支持,但鸿蒙转正的本质,仍然是以一家商业公司的一隅之力,挑战世界范围内的操作系统霸权和数字垄断。
要知道,目前世界级操作系统里“年纪最小”的两个,iPhone OS(也就是后来的IOS)和安卓,都是在2007发布的,Linux的出生可以追溯到1991年,Mac os更可以上溯到1984年。
换句话说,从2007年至今,除了鸿蒙以外,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诞生面向消费级广大群体的操作系统体系了,足足有将近20年的空窗期。
为什么?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除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近20年几乎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的失败案例倒是有)。
但鸿蒙坚持下来了,而且已经从小步快跑变成了大步奔跑。
但即便是大步奔跑,鸿蒙跑的也是一个生死时速,因为它要“顶上去”的时点,怎么看也是越来越接近了。
关键是,鸿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很多人还无法理解鸿蒙的难。
前面我们说的“三关”特别是“生态关”,仅仅靠一些业内呼吁是不够的,最终需要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共识,尤其是关于底线思维的共识。
恐惧才让人狂奔。
尤其对于生态企业来说,不要仅仅去考量拥抱鸿蒙的表层价值,不要仅仅去计算存量用户和增量用户能带来的表层收益。
从正向价值来看,企业起码应该看到的是,鸿蒙作为一个分布式、AI原生系统的创新价值。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IOS和安卓,在AI时代都出现了某种窘境——由于架构限制,它们不得不采取“搭载”而非“原生”的方式去跟上AI时代,而鸿蒙可以帮助企业去更主动的拥抱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
从底线思维来看,即使是完全面向消费市场的企业,也应该有一些居安思危的意识。世界格局正在进入一个VUCA时代——有些在我们眼中似乎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正在一夜间改变,就如同我们几年前我们不相信微软会断供Windows一样。
现在,一些风波已有端倪,如安卓也在收紧对开源生态的支持。尽管从表面上看只是因为成本问题,但我们不应该天真到相信这是主要的原因。鸿蒙的生态企业反而应该看到的是,在中期(3-5年)我们完全可能面对安卓断供的风险,而假如这一天到来,提前拥抱鸿蒙的企业不仅等于提前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更将面对一个突然出现巨大空白的市场——正如那句名言:如果你预测到一枚火箭即将起飞,你最先考虑的是应该如何坐上去。
拥抱鸿蒙、支撑鸿蒙,不仅仅是相当于支持在数字时代建立我们“新的长城”,也是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应该有的一种底线思维。现在,鸿蒙正在为我们筑就“底气”的基座,这个底气或将决定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不跪”。
最后,允许我小小的喊一句口号——鸿蒙是我们的信息安全底线,我们应该支持我们信息安全“新的长城”。
来源:胡说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