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鸟是剧毒的?这种鸟比氰化物还毒!身上携带着箭毒蛙毒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9:35 1

摘要:18世纪初,鸟类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John James Audubon) 带着他的猎犬达什 (Dash) 去密西西比河流域探索进行鸟类观察,他突然突发奇想想要考证一个流传在美洲原住民之间的说法,那就是:遍布美国东南部的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身怀剧毒,千万

信息来源于birdpartners,discoverwildlife,australiangeographic。

18世纪初,鸟类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John James Audubon) 带着他的猎犬达什 (Dash) 去密西西比河流域探索进行鸟类观察,他突然突发奇想想要考证一个流传在美洲原住民之间的说法,那就是:遍布美国东南部的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身怀剧毒,千万不能食用!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于是在河边抓了几只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然后现场直接处理后煮熟,接着他讲鸟喂给了自己的猎犬达什。好家伙,敢情带狗出来就是这个目的吗?如果是在今天的美国,这个鸟类学家肯定是要坐牢了。

至于他的狗怎么样了?没人知道,因为约翰并没有记录后续的发展。

后来的研究发现,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本身是没有毒的,但是它们能消化有毒的苍耳种子。而有些人或者动物食用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的时候并没有清理干净其肠胃,所以是因为鹦鹉胃中的苍耳种子导致的中毒。

而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则在1914年就已经灭绝,灭绝原因是美国人怀疑它会偷吃各种粮食作物,就跟麻雀当年遭受的误会一样,只是美国人太狠了,直接给怀疑对象搞得灭绝了。

卡罗莱纳长尾小鹦鹉已灭绝近一个世纪,但另一种有毒鸟类却依然生存。

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院的鸟类研究者杰克·邓巴赫(Jack Dumbacher)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丛林,他的目的是寻找大名鼎鼎的天堂鸟。此时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实习生,只是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上面发放的任务,但他没想到这次工作将使得他名声大震。

当时的手段有限,他直接在林间拉起了很多捕鸟网,抓到天堂鸟就留下,抓到别的鸟就放走。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某一天,他发现有几只橙黑相间的鸣禽被缠到了网里,他认出这是黑头林鵙鹟(Pitohui dichrous),是雀形目鸟类。

他伸手进去将几只黑头林鵙鹟抓住,企图将其拿出来放生。结果惊慌失措的黑头林鵙鹟奋力挣扎,鸟爪抓伤了杰克的手指。很快伤口就传来了不对劲的疼痛感,杰克表示自己经常被鸟抓划伤,但这次格外的痛。随后他用嘴含住了自己的手指,结果舌头感到了刺痛和灼烧。

这显然不对劲啊,杰克怀疑这种鸟可能是有毒的,但是此前没有过先例,于是他去询问了当地人。当地人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将黑头林鵙鹟称为”垃圾鸟“,因为不能食用,而且有毒。

杰克将一些黑头林鵙鹟的羽毛寄回美国进行检测,还联系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化学家约翰·戴利。这位化学家曾确定箭毒蛙毒素是毒性极强的类固醇生物碱,因此对各种毒理都有很深的了解。

结果检测后,约翰·戴利震撼的发现:黑头林鵙鹟羽毛中毒素居然就是箭毒蛙毒素!这很奇怪啊,箭毒蛙完全是在地球的另一边,跟黑头林鵙鹟一辈子都见不到!

箭毒蛙毒素是自然界中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它们通过与钠通道结合而起作用,导致刺激,高浓度时会导致瘫痪、心脏骤停甚至死亡,比出现率很高的氰化物还毒。箭毒蛙通过鲜艳的颜色还警告潜在猎食者,而黑头林鵙鹟则以焦橙色和黑色相间的警戒色来传递危险信息。

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这种毒素还存在于黑头林鵙鹟的全身,并非只有羽毛有毒。杰克研究了12年的黑头林鵙鹟,他知道这些毒素不是黑头林鵙鹟自己合成的,显然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人的帮助下,他怀疑黑头林鵙鹟的毒素来自于它们会猎食的小型大头蠹虫。

但在2004年他的研究论文中,他自己推翻了这种说法。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大头蠹虫是无法合成甾体生物碱,而箭毒蛙毒素就是甾体生物碱。因此大头蠹虫体内的箭毒蛙毒素可能是从土壤螨类或某种植物中获取的。

至于黑头林鵙鹟为什么能承受这些毒素,目前还是未知。他怀疑毒鸟的体内或许存在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跟箭毒蛙毒素结合并隔绝黑头林鵙鹟中毒的可能性。

箭毒蛙体型娇小,毫无防御力,所以需要毒素来警告猎食者。但是黑头林鵙鹟能飞,有利爪,它们本身是具有防御力的,为什么它们需要这么危险的毒素呢?很遗憾,这个问题目前也是无解。

杰克·邓巴赫还跟德国萨尔兰大学化学家克里斯汀·比梅尔曼斯(Christine Beemelmanns)合作,想要借助他的专业技能来分析黑头林鵙鹟体内的箭毒蛙毒素的分字结构。结果越测越迷茫,因为他们发现黑头林鵙鹟体内还有其他别的有毒衍生物,目前测出来了6种。

杰克·邓巴赫表示他跟他的团队依然在想方设法的确定这些箭毒蛙毒素的源头,它们会采集黑头林鵙鹟的胃内容物,然后收集黑头林鵙鹟分布地的各种它们的潜在猎物。这项工作非常艰难,但方向是对的,总会找到目标。

杰克·邓巴赫贡献了一个神奇的角度,从那之后,又有10多种鸟类被证实有毒。它们大部分都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研究发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毒鸟们的毒性至少进化了五次,而这些毒鸟包含了伯劳(Laniidae)、鸦科(Corvidae)、绿鹃(Vireonidae),多样性相当惊人。

蓝顶鹛鸫(Ifrita kowaldi)是天堂鸟科(Paradisaeidae)的近亲,它同样具有剧毒。但从2500万年前,它就跟黑头林鵙鹟没有共同的祖先了,可是它们都有毒!这样的趋同进化到底是因为什么?

无论如何,这都展示了鸟类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