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机场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走错地方了?”眼前的场景直接把我拉回小时候看港台电视剧的画面。铁皮屋顶、手写招牌、还有那种泛黄的广告灯箱。
台北的街头,一秒让我回到90年代
从机场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走错地方了?”眼前的场景直接把我拉回小时候看港台电视剧的画面。铁皮屋顶、手写招牌、还有那种泛黄的广告灯箱。
但别说,这“旧”,还真有点味道。不是脏乱差的旧,是那种有人住、有人烟、还有人情味的老。
街边水果摊的老板娘看到我背着包,就笑着问:“刚下飞机吗?试试看我们的莲雾,水水甜甜的!”
我那时候真是愣了一下,怎么还有人会用这种温柔的语气招呼陌生人啊?
在这儿逛街,最容易产生错觉。明明是大都市台北,结果商圈里连个像样的高楼都找不到。
以为的“落后”
在屏东遇到一位种番石榴的大叔,穿着凉拖、叼着烟、骑着摩托就来接我。他笑说:“我们这边没啥高楼,但看山看海比看账单舒服多了。”
我本来还担心没地方充电、信号差,结果人家村口超市还有免费Wi-Fi,隔壁还有卖手冲咖啡的小摊。
最可气的是,村里还有共享机车。而且换电系统快得要命,APP一查,最近的电池站不到300米。
火车真的慢,台铁的速度,不是习惯的那种子弹头。是那种“哐当哐当”慢悠悠地开,窗外是一大片金黄稻田,还有小镇上晾衣绳上飘着的床单。
我坐着那节火车,从嘉义到花莲,整个人都被治愈了。火车没实名制,也不用候车厅排队等检票,像坐公交一样跳上去就行。
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很能接受“朴素生活”了,结果一回到台北,我住的那间老房子,狠狠把我心态打回原形。
台湾“老破小”太多,贵得有点委屈
我那天在台北租了间房,位置挺好,楼下就是捷运,但你知道房东给我开的条件是什么吗?“
六楼,走楼梯,厕所外置,房间通风好。”我一听“通风好”还挺欣慰,结果进去才知道,通风是从窗户缝和门边一起来的。
墙皮脱落,电线裸露,厕所一进门有点像小时候去农村姥姥家的那种感受。
这不是个例。我后来才发现,台北老公寓比例高得离谱,什么“华厦”“公寓”“透天厝”,听着都挺讲究,进去一看,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留下的遗产,电梯?别想了。天台加盖一大堆,管线外露,阳台像打仗完了留下的阵地。
最厉害的是:这种条件下的房子,月租还不便宜。一套30平米的老屋,租金轻松破两万新台币。
我一边爬六楼一边喘,一边想:“不是不想拼命,是拼了命还是住这儿。”你说这委屈贵,有没有点离谱?
房价贵是真的
说到台北,房价确实夸张。一间不到50平的老公寓能卖到上千万新台币。有意思的是:你三十、四十岁不结婚、租房住,完全没人管。
我一个朋友,在台北做文创工作,年近40照样单身,住个老房子、养两只猫。他跟我说:“在台湾,被催婚的压力啊,大概只有去庙里拜月老那一瞬才有点感觉。”
街头那些摊贩,真不是想的那种“乱”
以前听说台湾街头小吃多,我还以为是那种车子乱停、油烟四起的景象。结果我真去夜市一看,整洁程度出乎意料。不是没有味道,不是没有人多,是都规规矩矩。摊贩会主动给你纸巾,还很热情地介绍:“这个大肠包小肠我们家配的酱不一样喔~”
那晚我在台南的花园夜市吃了七摊:蚵仔煎、炸鸡排、木瓜牛奶、甜不辣……吃得脑袋都晕了。晕不是因为腻,是因为实在太爽了。
有一次我在新北市瞎走,发现拐一个弯就有庙。大庙小庙全都有,主神从妈祖到土地公,还有那种我完全没听说过的神明。
最神奇的是,旁边的夜市和庙门口完全融合得毫无违和。一边拜神,一边买咸酥鸡,这搭配你说特别吧?可真挺香的!
台湾没有年味?
说实话,我本来对“年味”两个字已经不抱希望了,尤其在城里待久了之后,过年就等于快递停了、朋友圈晒娃了。
但那年春节我在台南,第一天晚上,我在巷口被一连串鞭炮声吓到,差点以为出事了,结果一转头——是拜地基主的仪式刚开始,香火、贡品、蜡烛全摆出来,连地上那张黄色红字的纸钱都烧得特认真。
以为只有乡下人搞这套?错了,连台北的巷子里都有人摆香案。最妙的是,街坊之间互送年糕、萝卜糕、芋头粿,谁家新年的灯笼挂得漂亮都成了全巷子的骄傲。
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是台北101的跨年。我一开始还以为大家只是看看烟火,结果现场跟演唱会拼场似的,站一个小时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还有人自带音响跳团体舞。
物价不是便宜
台湾物价贵吗?贵。我第一次去超市,拿了一袋小青菜、一盒草莓、两根玉米,结账时手都在抖:怎么能花掉我一顿烧烤的钱啊?
再说便当店,均价也就人民币二十多块,有饭、有菜、有肉、有配汤。我吃到一家日式便当连锁,配的是煮豆腐和糖心蛋,还有的阿姨跟你说:“来~吃饱再出门喔~”
餐厅聚餐呢,确实贵。我朋友请我吃了一顿日料,三个人吃了将近四千台币,最后我看着那条剩下的秋刀鱼,默默在心里算了下今天等于吃掉了七个便当,我差点当场落泪。
还有油价,以为便宜对吧?其实表面便宜,里头全是“暗器”——什么燃油税、牌照税、道路税,全藏在背后等着你。
保险这种事,台湾真的“管太宽”
刚想睡个午觉,亲戚来电话:“你有保癌症险吗?”刚吃完炸鸡,路边有人拉你:“我们这个重大疾病险,有没有兴趣?”刷个电视,广告里又说:“你值得一个更安心的未来~”
一开始我还不太适应,总觉得这事儿太焦虑了吧。结果真去了解,会发现保险是真的细,什幺小额医疗、失能扶助、长照险、宠物健康险,全都有。
而且不是说说而已,是真报、真赔、真普及。走进台北街头一问,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保了,剩下一个正在研究要不要加买牙科险。
健保更不用说,办个卡就能走遍大部分诊所医院。排队挂号,一百来块搞定检查,甚至有人还跟我说他洗牙都能部分报销。
我不小心扭到脚,路边找了家诊所看。结果医生没高冷,护士没不耐烦,全程轻声细语,连挂号费都让我觉得“这收费是不是漏了点?”
我问医生:“这个药要多少钱?”她头也不抬地笑了笑:“都在健保里,没什么好担心的啦~”。
公交也一样,很多车都贴着“无障碍”标识,车上有盲人语音播报,还有那种专门为轮椅设计的踏板。
重点来了:没人嫌麻烦。我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上车,司机立刻停稳、放下踏板,整个动作行云流水。
“闷声做实事”
很多人以为台湾福利差,其实生孩子给钱,按孩次递增,第二胎比第一胎拿得多,生得越多越鼓励。
教育也不是那种“大新闻”,但深入问,会发现12年义务教育早就实行了,很多公立高中水平不输大学。
大学学费不高,还能申请各种奖助学金,连弱势群体也有专项补贴和生活支持。你如果家里真的困难,我一朋友念书时靠津贴买了台Mac,后来用那台电脑做设计接案。
不过生活舒服归舒服,有些细节你要是长期住,还真会有点喘不上气。
公共空间“人均小”
比如公园。我在台北市中心找了个下午,想找个像样的绿地躺躺,最后发现最多的就是路边那种“有三棵树、两条椅子、一个花坛”的口袋型公园。
说是公园,其实更像是让人喘口气的走廊。稍微大一点的地方,不是人满为患就是被摩托车绕着转圈,想静一会儿都难。
咖啡馆也差不多,要是背个电脑想工作,那就得赌运气。空间小、桌子紧、限时两小时还常常没插座。
刚坐下喝口咖啡,店员就来提醒:“不好意思喔~我们有用餐时间限制~”你一边尬笑一边收拾东西,心里已经奔跑三千米了。
会发现台湾人讲话是温柔的,但生活的空间,不一定宽裕。不是不能忍,是有时候会觉得,怎么连喘口气的地方都得抢呢?
讲话柔柔的,但嘴里从不留情
台湾女生讲话特别有意思,语调轻轻柔柔的,什么事一出口就像撒糖:“你不要再乱吃辣了啦~你的胃又要坏掉了喔~”听着听着觉得甜,回过味才发现,这不就是在骂我吗?
批评带糖衣,毒舌带笑容,反而让人接受度很高。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岛上空调温度设置太低,大家脑子都冷静了。
吵架也好、反对也罢,不高嗓门,也不拍桌子。更多时候是:“我觉得你这个想法可以再考虑一下~”这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你这想法完全瞎扯。”
你说这种好不好?看心态。要是习惯直来直去,那刚开始肯定别扭。但久了会发现,被人温柔地怼,至少不会把人气到爆血管。
来源:跟着波叔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