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乐谱上,我摩挲着珍藏多年的军功章,思绪翻涌。今天,我要以“校外艺术辅导员”的身份走进新普陀小学西校,为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音乐思政课”。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乐谱上,我摩挲着珍藏多年的军功章,思绪翻涌。今天,我要以“校外艺术辅导员”的身份走进新普陀小学西校,为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音乐思政课”。
“孩子们的眼睛,比舞台的灯光更亮”
今天,站在新普陀小学西校的礼堂里,眼前是一张张仰起的稚嫩脸庞。当红领巾被一名少先队员轻轻系在我胸前时,指尖触到那抹柔软的红色,恍惚间仿佛回到四十年前——那个在四川大巴山脚下,攥着皱巴巴歌谱、对着群山练声的乡村少年。
“敖老师,您小时候也怕唱歌跑调吗?”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发问,全场哄笑。我俯下身,对着话筒说:“我小时候,连钢琴都没见过,唯一的‘伴奏’是山谷里的回声。但你们知道吗?大山从不会嘲笑我的破音,它只会一遍遍陪着我,把勇气唱得更响亮。”
歌声里的“大思政课”:从军营到校园
音乐响起时,我总会下意识挺直脊梁——这是三十年军旅生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用歌声讲好中国故事》的第99场,我用歌声铸魂,爱国主义的心,中国文化自信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在激昂的《说句心里话》中,以军人特有的刚毅诠释家国情怀;《敢问路在何方》的豪迈旋律与师生共谱奋斗华章。当江南小调《茉莉花》邂逅蒙古长调《天边》,用声线织就民族艺术经纬。《母亲》的深情吟唱湿润了无数孩子的眼眶,《小白杨》挺拔的军魂与《绿色军衣》的赤诚誓言交相辉映。特别演绎的《五十六个民族一个中华》以和声构筑民族团结丰碑。每首歌曲都串联着生动讲解,将红色基因化作音符细雨,浸润着在场每个幼小的心灵,让爱国教育在艺术共鸣中悄然绽放。此时,我更觉肩上责任沉甸甸——原来我们唱的不只是歌,更是播撒在童年心田的种子。
“真挚的言语是最好的褒奖”
新普陀小学西校共计900名师生参与了我《用歌声讲好中国故事》的讲座,老师和同学感悟颇深。大家都意识到歌声能跨越文化,生动传递中国内涵与精神。
艺术辅导员宋吟
今日聆听敖长生老师的演唱讲座,仿若推开一扇通往音乐新境的门扉,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在思维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敖老师将声乐艺术的深邃理论化作鲜活的实践指引,让我对歌唱教学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
刚参加工作的张雨辰
这场讲座最触动我的是敖老师分享的艺术成长历程。从乡村田野间追逐音乐梦想,到舞台上绽放光芒,他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以歌传情,以声育人”的真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声乐教育不仅是技巧的传承,更是对艺术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育。
音乐教研组长周庆
今天这场讲座,与其说是音乐分享,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叙事之旅。军旅歌手敖长生以独特的嗓音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打破了旋律与文字的界限,让全校师生在歌声中触摸到故事的肌理,感受到情感的温度。
四(3)班林孜萱:今天,敖长生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开演唱讲座,我和同桌小雨像两只小麻雀似的,早早地坐在礼堂第一排。当老师张开嘴巴唱歌时,我的后背突然一阵发麻——原来人的声音能像溪水那样清亮,像阳光那样温暖!
三(4)班张盛琳:敖老师讲的故事让我十分难忘。他说小时候在农村,对着大山练歌,回声就是最好的听众。我忽然明白,原来歌声里藏着坚持和热爱。回家路上,我和同学一路哼着歌,连路边的野花都好像在跟着节奏点头。现在我知道了,唱歌不只是发出声音,更是把心里的光,唱给全世界听。
教育最美的和声
乘车离开时,后视镜里渐远的校名仿佛成为了五线谱状的成长曲线,虽然开幕仪式落幕,但校园内已涌动着蓬勃活力:舞蹈室里舞姿翩翩,美术角前创意迸发,操场上传来阵阵呐喊。期待队员们在艺体节中,于舞台上自信绽放,在赛场上勇敢拼搏。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乐器,不必追求完美音高,但要永远为真诚而歌。”或许,这正是教育最美的和声。
本文作者:敖长生
上海“最美退役军人”、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一级演员(正高级职称)、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获得者,原武警上海市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全国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文艺志愿者,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连续担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八、九次文代会代表,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
来源:王导拍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