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议程设置局限:媒体会依据自身立场、受众偏好、商业利益等设置报道议程。像一些商业媒体为博眼球、获流量,聚焦娱乐八卦、奇闻轶事,对深度社会议题、公共政策讨论关注不足,限制大众接触信息的广度。比如部分娱乐媒体长期追踪明星私生活,却很少报道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媒体看似开放实则封闭,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内容生产角度
- 议程设置局限:媒体会依据自身立场、受众偏好、商业利益等设置报道议程。像一些商业媒体为博眼球、获流量,聚焦娱乐八卦、奇闻轶事,对深度社会议题、公共政策讨论关注不足,限制大众接触信息的广度。比如部分娱乐媒体长期追踪明星私生活,却很少报道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公众难通过其了解这类重要社会现象 。
- 信息筛选偏向:记者、编辑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新闻素材时,受个人价值观、经验及媒体机构导向影响。如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国际事务时,戴着“有色眼镜”,对发展中国家成就视而不见,专挑负面事件报道,扭曲事实全貌。像报道中国时,无视中国在减贫、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巨大成果,却紧盯个别社会现象夸大渲染 。
- 同质化严重:同一媒体集团或媒体间存在竞争与模仿,内容易趋同。比如多家都市报对本地民生新闻报道角度、内容相似,缺乏多元观点和深入挖掘。又如部分新媒体平台,热点事件发生后,众多账号内容跟风,缺乏独特见解,使公众接触信息单一化。
从传播渠道角度
- 平台算法制约:如今互联网平台多利用算法推荐内容。算法依据用户浏览历史、兴趣偏好推送信息,用户易被局限在“信息茧房”。比如在短视频平台,用户常刷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对其他领域信息接触减少,像喜欢美食的用户,算法大量推送美食视频,屏蔽科技、文化等方面资讯 。
- 渠道垄断与控制:少数大型媒体集团或互联网公司掌控主要传播渠道,新进入者难突围。这些巨头为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可能限制外部内容进入。如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对特定账号限流,使小众或新兴声音难传播。
从受众角度
- 选择性接触:受众倾向选择与自己观点、兴趣相符的媒体和内容,主动屏蔽相悖信息。比如政治立场不同的人,分别关注支持自身立场的媒体,对异见媒体信息自动过滤,导致观点交流和信息互通受阻 。
- 知识和信息差距:不同受众群体知识水平、信息获取能力有差异。部分受众因缺乏专业知识、媒介素养,难以理解和接触深度、专业信息,只能接受媒体简单、表面化内容。如一些复杂经济政策解读报道,缺乏经济知识的受众难以读懂,只能关注媒体简化、片面信息 。
不过,这并非说媒体完全封闭,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媒体也在不断变革,如自媒体兴起拓宽发声渠道,媒体融合带来更多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封闭性。
来源:世纪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