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递堆成山,爸妈乐翻天,我却急得直转圈。”最近,网友分享的“父母网购迷惑行为大赏”在社交平台刷屏:迷你拖把擦不了地,“帝王绿”手镯像啤酒瓶底,保温盒不保温,爆米花机吃灰……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快递”背后,藏着多少老年人被数字时代“温柔围猎”的无奈?
“快递堆成山,爸妈乐翻天,我却急得直转圈。”最近,网友分享的“父母网购迷惑行为大赏”在社交平台刷屏:迷你拖把擦不了地,“帝王绿”手镯像啤酒瓶底,保温盒不保温,爆米花机吃灰……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快递”背后,藏着多少老年人被数字时代“温柔围猎”的无奈?
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
上海封控期间,无数老人为了“抢菜”第一次下载购物APP,在子女远程指导下学会了划屏、付款。疫情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与数字世界的连接——曾经对网购“敬而远之”的父母,如今成了P夕夕、某宝的“签到狂魔”,某音、某手的“直播常客”。
这种转变看似是“银发族拥抱数字化”的进步,却埋下了隐患。安徽蚌埠七旬老人刷直播时手抖误点,收到10箱550只小鸡;山东临沂72岁张大爷误拼单,一卡车小鸡挤满院子;陕西赵飞奶奶一年直播购物超万元,家里堆成“三无产品仓库”……这些新闻里的荒诞场景,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很多年轻人吐槽:“这么假的东西,爸妈怎么就信了?”但真相是,这些陷阱早就“适老化改造”过了——
第一重陷阱:平台设计“反人性”。直播间的“一键下单”按钮紧挨着老年鞋广告,字体小如蚂蚁;免密支付默认开启,误触就扣款。数据显示,62%的老人因免密支付被连续扣款却毫不知情,山东那位买小鸡的老人,就是被“9.9元抢购”的广告和“一键拼单”设计套牢的。
第二重陷阱:情感需求被精准拿捏。
独居老人占比近半,子女忙于工作,直播间的“家人们”“叔叔阿姨”叫得比亲闺女还甜。绵阳某门店用“养生讲座”诱骗老人,6000元一箱的牛奶比电商贵30倍;陕西赵飞奶奶买“白发变黑洗发水”,不是信产品,是信主播那句“我比您亲孙女还疼您”。
第三重陷阱:健康焦虑被无限放大。
67岁张德辉老人花39.9元买“打火机皮带”,两天就坏;王伯花两万买“理疗床垫”,所谓“专家”消失无影踪。这些骗局抓住老年人“怕病、怕死、怕拖累子女”的心理,用“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话术,把成本几十元的东西炒到上千元。
面对满屋子的“智商税”,子女的无奈最扎心:沟通像“拳头打棉花”,退货要“求爷爷告奶奶”。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471条“老人被骗”投诉中,多数处于“处理中”或“待分配”状态——商家玩“文字游戏”,平台推“用户责任”,维权成本高到老人根本不敢想。
但更该反思的是平台和社会。
《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明确要求,适老版APP严禁广告弹窗,可现实中,“刷视频领金币”“看直播抢红包”的诱导无处不在;《北京市2023年老年人权益保护形势分析报告》指出,15%的老人因消费陷阱损失超万元,可针对银发族的维权绿色通道仍未健全。
那些被我们吐槽的“奇葩快递”,藏着爸妈最朴素的爱——妈妈买保温盒,是想让加班的你回家吃上热饭;爸爸买爆米花机,是想复刻童年的甜;他们刷直播到深夜,可能只是太孤单。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三方发力:子女别只吐槽“乱花钱”,教爸妈关免密、辨真假,多陪他们说说话;平台别只盯着“银发经济”,优化适老界面,给下单加道“确认锁”;社会别让维权变“闯关游戏”,社区开点防骗课,监管部门多查查“养生局”。
当我们在直播间抢美妆、囤数码时,别忘了爸妈的手机屏幕前,可能正有一双不太灵便的手,在“9.9元抢购”的诱惑里,小心翼翼地触摸这个他们既陌生又向往的数字世界。别让“奇葩快递”成为代际鸿沟的注脚,我们多一分耐心,他们就能少踩一个陷阱。
毕竟,我们曾经也是被爸妈手把手教用筷子的小孩啊。
来源:小雨家居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