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经济形势不太好,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有没有工作,多多少少都背上了一些债务,有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些债务,他不得不把手伸向“高利贷”,一伸向高利贷之后,也就是所谓的网贷,这个债务就会越滚越大,最后就是没有办法解决,酿成悲剧。前两年就有报刊登过一篇叫《困在网贷里的年
文字内容可能有点长,但这也许是你看过的,最简洁和最直白的“网贷”文章了,耐心看完,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这些年经济形势不太好,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有没有工作,多多少少都背上了一些债务,有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些债务,他不得不把手伸向“高利贷”,一伸向高利贷之后,也就是所谓的网贷,这个债务就会越滚越大,最后就是没有办法解决,酿成悲剧。前两年就有报刊登过一篇叫《困在网贷里的年轻人》的文章,有人在9个平台借款8千,债务变8万,你没有看错,一共借8千,最后要还8万,这个不是普通的高利贷,这已经是实打实的犯罪。记者采访了很多年轻人,有的是因为攀比,有的是虚荣心,有的是真缺钱,于是就向网贷迈出了第一步,然后一步步滚雪球,最后到巨额债务无法还清。根据2019年《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6.6%,就是年轻人90%左右都会接触到网贷或者叫信贷,换言之也就是将近90%年轻人他会借贷,而实质的负债人群又占整体年轻人的44.5%,有近一半的年轻人或多或少在花着明天的钱。
1️⃣
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大量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比传统银行贷款,它们的门槛更低、放款更快、额度也更高,无疑为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平台暗藏的各种“套路”,再加上信息泄露、暴力催收等乱象,也让不少年轻人一步步陷入泥潭,难以脱身。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借网贷,往往不是因为急需用钱,而是源于一次普通的网购。像花呗、借呗、白条这类消费信贷产品,操作界面看似简单,但你稍不留意,点错一个按钮,就从“直接购买”变成了“分期付款”。原本不是没钱,却因为顺手一按,无意中背上了债务。这些平台在支付环节上的“巧妙”设计也可谓是“穷尽脑汁”机关算尽,网购多的人想必深有体会。
这种情况就像你去4S店买车,本打算全款,销售却极力鼓动你办分期贷款,还时不时暗示你“不分期就提不了车”。不少商家都在用类似手法。更何况很多年轻人本身并没有稳定收入,仅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勉强维持日常生活。而在各种消费诱惑面前,总会有“第一次”的冲动——女孩子想买套新衣服,男孩子要抽烟、喝酒、社交,借一笔钱就成了起点。
很多人在第一次贷款时心态都很淡定,谁也不会想到“还不上”会成为问题。借个五千、一万,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五万、十万,没人会想到这个,可事情它就这么发生了。那铺天盖地的广告、轻而易举的放款流程,只要提交资料,钱就到账,看起来是“雪中送炭”。可真到还款那天,还不上怎么办?别担心,又会有另一个平台跳出来说:我们利息更低。于是很多人开始“以贷养贷”,拆东墙补西墙,陷入恶性循环,到最后就是债务越滚越大,成了“借1万、还十几万”, 这个就是年轻人网贷的形成过程。
当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总有一天会“爆雷”。一旦平台抽贷,借款人瞬间断裂现金流,还不起钱,随之而来的就是毫无止境的催收。催收的流程非常“标准”:首先是狂轰滥炸式打电话,软硬兼施,恐吓你不还就上征信、不还就起诉、不还就有警察找上门。若对方确定你确实还不起,就会联系你的亲属、朋友、同事,一个个电话打过去,进行人肉式骚扰。很多借款人之所以最后让家人出面偿还,往往不是因为心甘情愿,而是因为“丢不起这个人”。一旦家人也无力帮忙,催收就会进一步扩大,翻遍你的通讯录,打给任何有联系方式的人,不管对方是谁——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性死亡式”追债。
2️⃣
现在提到互联网金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年纪稍大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十几年前高利贷是如何渗透进校园、接触到年轻群体的。当年关于“裸贷”的新闻也闹得沸沸扬扬。今天这些看似“正规”的网贷平台,说白了,其实就是旧时代高利贷的“互联网升级版”。区别在于,那时候还没有大数据,没有算法加持,也没有能力全面掌握你的社交网络信息,比如你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联系方式,想给你做“精准营销”还比较困难。
过去贷款的模式有它的局限性,主要面向个体展开操作。比如早期在学生圈中发展“地推”业务员,有些甚至是从借款人中转化过来的,一边自己被套住,一边又拉人下水,形成了“借贷拉人”的传播链。怎么借第一笔钱呢?其中一种极端形式就是“裸贷”——有些女生被要求拍裸照作为抵押,一旦还不上款就会被威胁曝光。这类做法在当年相当猖獗,后来逐步被严厉打击。
除了裸贷,当时还有大量粗放式的高利贷操作,直接按天收利,暴力催收。这些做法虽然恶劣,但因为手段太过直接,违法特征也较为明显,往往更容易被监管盯上。同时,这种传统高利贷的模式,结构比较“死板”,无法实现如今的“以贷养贷”,也就难以做到让债务“无限滚大”。因此,那时即使出现受害者,损失的上限也往往较低。
但一旦这些高利贷“嫁接”到互联网技术之上,一切就变了。信息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不仅能掌握你的个人资料,还能扒到你联系人里的所有人,一旦你违约,立刻全网“通报”。这就像高利贷从“冷兵器”进化成了“热武器”,破坏力大大增强。
高利贷并不是什么新产物,它的历史几乎和货币一样长。只不过随着技术的演进,它的渗透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瞄准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表面上看这群人没什么可贷的,他们既没存款,也没有收入,那为什么非要想方设法这个钱贷给这批人呢?这背后有个很强大的逻辑做支撑,因为他有刚性兑付,有人给他托底,那就是他们的家长。
换句话说,你要让成年人来贷款,他们往往警惕性强、经济基础稳,也清楚这些金融陷阱不好惹。但年轻人就不同了,一方面缺乏收入,另一方面也缺乏判断力与抗诱惑能力,是最理想的“掘金对象”。而且一旦他们出事,家长往往会本能出手相救,这种“刚兑”心理正好让高利贷平台把风险转嫁得干干净净。
因此,这些平台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了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在拥有大数据和AI技术的加持后,操作门槛降低、传播速度提升、风控手段也变得更加“智能化”。这就让原本就危险的借贷逻辑,变成了技术升级后的收割机器,风险和后果远远超过了传统高利贷时期。
3️⃣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网贷,可能就是从“花呗”“借呗”开始的——门槛低、操作简单。但真正的陷阱,其实是从这第一步就悄悄开始铺垫的,等到后来形成了以贷养贷,那越往后这个贷款的公司风险就越大,相信这个大家也不难理解。同样的道理,风险越大,那平台的利润也就越大。这些网贷平台为什么风险越大,它利润就越大呢?因为它越到后来,它的要求就越多,这个时候年轻人已经没有抵抗的能力,陷得越深,手头越紧,就越容易妥协。这时候网贷平台提出的一些附加条件,你可能一咬牙就答应了。比如,你马上就能拿到钱,但前提是必须授权访问你的通讯录。很多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点“同意”。结果一按按钮,平台就可以读取你的全部联系人信息,你的所有备注,这个人跟你什么关系等等,全都了如指掌。这些信息一旦被抓取,等于是把自己的人际网络拱手相送。而最初给你放款的平台,往往显得特别“友好”——看起来规范,也没强制要求你授权通讯录。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上来就这么做,很多人压根不会借。第一笔贷款之所以能轻松下款,是为了降低你的心理防备,让你掉进这个循环。
于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笔网贷就这样献给了“看上去很正规”的平台,比如“花呗”“借呗”“京东金条”“白条”等,它们借着“普惠金融”“便民服务”的名义,看似提供了方便,利息也没有离谱到无法接受。但真正的杀招,是把你推向了后面那些更激进的平台。等你还不上时,催收的电话就来了。而这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套路贷”。以前是线下操作、收利放款,如今则是借助大数据、算法、AI把人一步步困住,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可能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现实的确如此。如今不少年轻人就在这样的金融圈套中“牺牲”了。穿着“科技公司”外衣的网贷平台,打着“普惠”“创新”的旗号,其实专盯着那些没有还款能力、也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年轻人。你想想,一个刚刚毕业、还没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信用已经塌了,电话被打爆,通讯录全被骚扰,亲戚朋友都知道他欠钱不还,这不就是“社交死亡”吗?有些人心理承受力差,一崩溃就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极端者以生命为代价结束这一切,而这些全是在“科技”包裹下完成的收割。
那些看似所谓正规的大平台,就是把年轻人推向深渊的第一道关和始作俑者,你的贷款资料,很可能就是这些道貌岸然者,以各种途径,击鼓传花式的流向后面各种乱七八糟的网贷平台。这就是为什么你贷款马上就还不上的时候,各种网贷平台就会像秃鹫般围着你转,他转手就把你卖给别的更黑更狠的网贷平台。像淘宝、京东这些平台,如果是给在平台上开店经营的企业,为他们提供贷款,为他们提供经营所需的周转资金,这个是说的过去的,也是民间借贷的一个有效补充,但问题恶劣性在于,他们把手伸向了年轻人,并一步步引诱着走向不归路。
4️⃣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乱象?说到底,今天这些网贷乱象的出现,根子其实很清楚——是金融服务体系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给了资本可乘之机。咱们不妨换个思路,打个极端但直白的比方:如果国家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比如20岁以下的人不能贷款,或者就算贷款了,一旦违约,金融机构自己承担后果,借款人不负任何责任——那你猜还有哪家机构敢放贷?大概率是没人敢玩这套了。因为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风险全由平台自己兜底,市场自然就会收敛许多。虽然这种做法听起来有些激进,但一旦法律设置了清晰的“责任红线”,很多网贷乱象至少能减掉一半。
当然,有人会跳出来说,那年轻人是不是就不该有借钱的权利?并不是不能借,而是应该加一道关,比如必须要有家长的同意。这说到底还是个监管和制度建设的问题,正因为制度滞后,资本才有机会利用漏洞,把小问题变成大灾难。
另一个原因,其实也和整个国家政策方向有关。我们常听到“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那消费靠谁?当然是年轻人。他们爱花钱、也愿意花,但问题是手头没钱。这时候正规金融机构该出手了吧?结果呢?很多银行畏手畏脚,不愿承担风险,始终观望。可市场的真实需求又确实存在,那怎么办?填补这个空白的,自然就是那些所谓“灵活”“高效”的网贷平台。说白了,这就是正规金融自己退了场,留出了空间,反而让一些高风险高利贷成了主力军。
表面看,银行是不想沾这摊浑水,实际上是另有算盘。因为一旦把这个市场让出来,靠网贷平台“围猎”年轻人,整条利益链上从头到尾,大家都在其中分一杯羹,利润比传统贷款高得多。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没人知道问题在哪,而是大家都从中得利。
说得再直白点,如果一个年轻人可以在中、农、工、建、交这些大型银行,顺利贷到三万、五万,利息还能按照现行的房贷利率慢慢还清,那他们还有必要去那些年化百分之三十、五十的高利贷平台吗?这问题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但现实是,你正常的路给人堵死了,那剩下的不就只能走邪路吗?
第三个关键问题,其实就是这些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公司。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一旦这类企业手上有了客户、有了钱,第一个想做的往往不是搞技术升级,而是放贷——而且是高利贷,没有一个是例外,。
网上早就有句玩笑话:“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这话并不夸张。像360这样的企业,金融业务就是它的“印钞机”。它靠什么赚钱?不是靠技术,是靠“撮合贷款”——也就是不自己出钱,而是把借款人介绍给别的金融机构,自己做中间担保赚“介绍费”。等于空手套白狼。如果借款人还不上,按合同是360来兜底。但360手里握着你的全部信息,从消费记录到社交网络,玩起催收来,那可是炉火纯青,一打一个准,所以真正坏账的少之又少,它赚的钱却是高的吓人,网上都有公开的年报数据可查。
如今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把金融玩的可谓是出神入化,完全超出你的想象,不要以为是他们自己在掏钱,在给你贷款,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钱是由别人放出来的,他们只是通过大数据,以互联网作为工具,各种巧夺名目包装出来的。他们所谓的科技,无非就是通过大数据了解你的消费习惯、你的行为、你的社交网络,以此来判断你这个人的经济能力,还有没有油水可榨取。
假如说互联网公司他真的给你放贷款,比方说借你1万块,你一年以后还那10300,这点钱他们是看不上的,他们这个本钱也是有成本的,这钱放到银行里面存起来一年起码也有个2%,它放给你也就3%,赚一个点,而且还有风险,还有坏账,这么算下来这根本不是一笔好买卖。
所以如今的互联网公司,做的就是撮合,把你的贷款转嫁到别人身上去,它根本不承担传统金融机构所需要承担的资本金要求。比如银行要放1万亿贷款,至少得拿出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有可能是上千万。但互联网平台搞金融,却可能只拿1亿本金,就敢“放出”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贷款,靠的就是高倍杠杆。所以蚂蚁金服当年被监管,也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无本万利”的放贷机器。一旦爆雷,买单的是整个社会,赚钱的却是平台自己。
当然了,为了把问题说的易懂些,这里是简化了很多内容,事实上里面的手段设计得非常复杂,一层套一层,基金里面又套基金。这些所谓的“科技”,本质是拿大数据来评估谁是最好的“标的”,最容易被收割。
那么第四个原因,其实就落在了消费者自己身上,尤其是年轻人。这个群体往往缺乏财务意识和风险判断力,也缺乏监督机制。很多人只是想着“试试”,看到别人用分期买手机,自己也想来一单;想着反正额度不大,先花再说。就这样,第一步迈出去,就很难回头。
所有的陷阱,开始看起来都不是陷阱,而是“贴心服务”、“方便快捷”、“为你好”。没有哪个骗局一开始就让你觉得是在坑你,它总是先取得你的信任。就像很多老年人被骗,是因为别人一开始送鸡蛋、讲保健,说得特别为你好。年轻人也是一样,很多平台表面看是“提供方便”,但一步步引你入套,结果是深陷债务。
有人可能还会为这些平台说话,说什么花呗白条是便民工具。可现实是,如果没有这类“便利”,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一步步掉进网贷深渊。说到底,把这类产品开放给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年轻人,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伤害,甚至可以说是道德上的犯罪。
5️⃣
网贷的本质上就是一种暴利,所以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甚至可以说是产业链。第一个跟这条利益链条有关的就是银行,因为最终出钱的就是银行,只是通过层层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这个基金那个基金的,最后就成了这些网贷平台的本金,你说为什么银行要这么干?当然是有利可图啊。
那第二个是谁?必然是所有的科技公司。第三个就是这些科技公司的APP了,负责投放广告触达用户,这整个就是一完整的产业链,就是一门实打实的好生意。
你看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你一不小心点开就是铺天盖地各种网贷的广告,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本身就是利益链条上的一环,包括那些应用商店,甚至还有一些自媒体人,在他的频道里面给这些网贷平台做广告,引导你上什么什么什么平台贷款1万,一天只要几毛钱,自己轻松就能贷几十万之类的,过去这样的广告特别多。这些是不是都是利益相关方?
更妙的是,大家都赚钱,而且还没人觉得自己跟邪恶有什么关系。自媒体博主他不觉得跟自己有关系,他只是在节目里面插了一句而已,跟我有什么关系?平台也说我只是把这个广告放在平台上面,也没给人贷款,大家都置身事外,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实际上这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环节都是背后推手,但都不觉得自己罪大恶极,大家都在装糊涂。所以前两年有关部门又开始出来整顿各种贷款APP,勒令各大应用商店要对小贷产品进行全面排查,对不符合相关资质的贷款APP做直接下架处理,重点排查小贷公司在其运营的APP里将用户导流至无资质第三方贷款机构的情况。但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釜底抽薪就得从最上层做掐断,比如立法限定贷款年龄,或者严格要求本金之外利息按照银行的利息,就是央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实行,对超过这个利率的,法院不予支持,你看各大网贷会不会就老实了,因为不赚钱了,自然他们就没有动力去骗你了,那时候他就不说什么普惠金融之类的,他就会好好的审核你的资质,也就不会轻易给你借钱。总而言之,你要真想治这点毛病,其实太容易了,为什么总是治不好呢?就因为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里面盘根错节。所以那就只好苦一苦这批年轻人,反正都是韭菜,你到哪不是挨割,现在提前先割一茬也没啥毛病。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