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2025中国品牌日(山东)活动在青岛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商务厅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办,以“汇聚品牌动能,塑强发展优势”为主题,展示山东品牌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发布第四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 集中展示第二批“青岛优品”企业名单
昨日,2025中国品牌日(山东)活动在青岛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商务厅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办,以“汇聚品牌动能,塑强发展优势”为主题,展示山东品牌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树立社会各界共筑品牌的信心,推动更多山东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5中国品牌日(山东)活动在青岛举行。
活动中,重磅发布第四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100个入选品牌如同夏夜繁星,点亮行业苍穹。活动为第四批“好品山东”品牌代表颁发“好品山东”形象标识授权证书 ,进一步壮大了“好品山东”品牌阵营。
围绕“品牌引领 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主题,青岛市通过解读《青岛市品牌建设促进条例》,以法治视角展现品牌建设保障体系;同步集中展示第二批85个“青岛优品”品牌名单,为10家企业代表颁发形象标识授权证书,以制度护航与品牌赋能双轮驱动,彰显区域品牌培育的卓越成果。此外,海信集团、雷神科技两家企业先后展示了2025海信激光电视、“AI智能眼镜”等创新产品,以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生动诠释品牌战略。
围绕“品牌驱动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主题,莘县分享了县域品牌建设经验,展现地方特色产业与品牌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万达控股、天岳先进两家企业分别讲述了传统制造转型与硬核科技突破的品牌升级实践,彰显山东民营经济以品牌驱动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担当;恒丰银行、日照银行相继介绍“鲁质贷”系列金融服务方案,聚焦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以金融创新赋能“好品山东”品牌建设,为企业跨境出海、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品牌赋能 凝聚社会消费新势能”主题,山东以“好品山东”为核心,开启多部门、全社会共建的区域品牌建设新模式。山东省商务厅发布“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促消费活动,山东省体育局揭晓“好运山东”品牌赛事,全力释放消费活力。
活动现场还公布了16个“好品山东”促消费典型案例,涵盖美妆、渔业、文旅等多元领域,生动展现品牌建设在提振消费中的显著作用。其中,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榜,企业通过推动蓝色粮仓战略,开创“船载舱养”新模式,构建远洋智慧渔业新体系,打造“裕鲜舫”品牌矩阵,大黄鱼“游”进国内外千余家销售网点。
活动中,围绕“品牌聚合 营造共建共享新局面”主题,全面展示“鲁质铸好品”融媒传播工程的丰硕成果与创新规划。2024年,该工程聚焦重点领域,全网总传播量突破30亿次;2025年,“鲁质铸好品”将携手消协打造“共筑满意消费”系列直播,联合多平台构建融媒矩阵。活动现场,人大代表、企业、媒体和消费者等各界代表共同宣读共建倡议,并启动2025年“鲁质铸好品”融媒工程,凝聚多方力量,开启“好品山东”共建共享新征程。
品牌的力量不仅源于其自身的卓越品质,更在于持续的创新与完善的制度保障。青岛作为品牌经济的先锋城市,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拿出了独具特色的“青岛方案”。
作为全国首个品牌建设促进领域地方立法,《青岛市品牌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聚焦经济领域,对产品(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进行全面规范,重点规定品牌培育、提升、保护、支持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种类品牌的特点,具体细化了品牌建设的责任主体、目标措施等。
《条例》注重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着重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如,鼓励经营主体发挥主体作用,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品牌科技含量;注重文化赋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文化、地域文化价值内涵,持续增加品牌文化价值。
《条例》提出,加强“青岛优品”区域品牌建设,支持、推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品牌建设,着力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品牌。发挥老字号、地理标志对于品牌提升的推动作用,鼓励老字号进行保护性商标注册,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等一系列品牌培育与提升举措出台。
在青岛品牌建设立法中,突出地方特色,重在建立完善具有青岛特色的品牌培育工作机制,让品牌建设凸显青岛元素。《条例》聚焦青岛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优秀品牌标杆,培养品牌建设“领头羊”“带头雁”,带动一批竞争力强的一流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培育多层次、递进式的品牌梯队。
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条例》从经费保障、金融支持、基础支撑、人才保障、品牌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譬如,建立品牌增信融资制度,推进品牌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品牌信用信息收集和公开公示制度以及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相衔接的品牌保护体系等,给予品牌建设全力扶持与保障。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