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开始第22篇的故事,我们来讲一下,立法大王-爱德华一世的故事。
大家好!
欢迎来到《英国简史》
今天我们开始第22篇的故事,我们来讲一下,立法大王-爱德华一世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看到,爱德华一世如何利用立法与“模范议会”限制权贵,强化王权的。
在苏格兰征服中,他又是如何不死不休,甚至还留下令人震撼的“临终遗言”:
“把我的骨灰带去苏格兰,让我永远与敌人作战!”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故事吧。
01
立法之王
1272年,亨利三世驾崩。
当时爱德华还在打“第九次十字军东征”,两年后才回到国内正式加冕。
幸好国内政局稳定,一点都没耽误他的英雄表现。
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把耶路撒冷收回来,但爱德华在东征的表现,仍被视为中世纪英格兰最杰出的军事领袖之一。
回到国内后,爱德华发现,贵族势力强大、司法腐败横行、土地制度混乱。
国家治理困难,经常“收不到税,政令无法落地”,人民更是怨声载道。
爱德华敏锐地意识到,仅靠暴力镇压或贵族妥协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一个制度化的国家机器才是王道。所以,他祭出了“法律”这个超级大杀器。
从1175年开始,他至少拿出了4部法令,实现了王权巩固,控制贵族,提高财政收入,防止土地分裂或流失。
1275年:《第一部韦斯特敏斯特法令》,整顿司法,限制关于权力,加强法庭制度。
这部法令,相当于“王国统一法典”,大大提高司法效率。
1279年《莫塔梅因法》,土地法令,约束教会的土地特权。
这部法令,是王权打击教会经济势力的重要手段,削弱教会,充实国库。
1285年《第二部韦斯特敏斯特法令》,限制贵族自由转让封地的权利。
这是他最有名的一部法令,防止贵族卖地、换地,保持封建等级体系稳定。削弱贵族,提升王权。
1290年《奎亚·埃姆托雷斯法》,终结了中世纪英格兰最混乱的土地买卖制度。
让王室能稳定追责纳税义务人,是后世“地产私有制”的雏形。
他非常热爱研究法律,随身都会携带着抄本的法典,甚至在出征都会带上法官随军办公。
有一次一位主教抱怨说,很多贵族都不满新法,爱德华沉默片刻,淡淡地说了句:
“法律就是我的盾牌,违抗法律就是叛国。”
爱德华与法律
02
制度改革
情况:当时国家司法制度缺失,地方上的矛盾都得去贵族地方小法院解决,但这些小法院标准又不一致,可操作空间大,经常都是有钱有权的人说了算,完全没有公平可言;地方大贵族更是“土皇帝”,整天欺压百姓,圈地自横。
改革:爱德华彻底改革法律制度,强调“国王法院有最终审判权”,特别在财产纠纷、继承权上,必须走国王法院流程。
1295年,爱德华召集“模范议会”,史上范围最广泛,与会人士包括:
大贵族/主教/郡代表(骑士)/城镇代表(市民),实现全民参与。
但实际上,议会权力很小,实际决定权还是属于国王,国王通过议会合法征税,又让贵族民众参与,增强统治正当性。
这招特别高明:大家都以为人人平等,权力一致,结果大家都是国王合法的“财政收割机”。
模范议会
03
武力征服
卢埃林凭借聪明与武力,建立独立政权,并获得了1258年《蒙哥马利条约》承认。
但他不接受对英格兰臣属地位,也不接受交税,在爱德华即位后,拒绝觐见,等于宣布独立。
爱德华心想:这么不给面子,就是要造反咯?
三军尽用
1274年,爱德华调动兵力超过 1.5万人,其中包括英格兰正规军、骑士团和雇佣兵,采取水陆并进、三路合围战术,将卢埃林军压制于山地,并切断粮道,最终双方签署《鲁德兰条约》:
卢埃林向爱德华称臣;削减威尔士领地,仅保留西北一角;
1282年,卢埃林的弟弟突然袭击英军边境堡垒,掀起全国性起义。
爱德华强势反击,调动军队规模近2万人,建堡垒 / 修道路 / 海军支援三位一体,逐层推进,每攻下一个据点,就地修建城堡+镇压;
最终,威尔士反叛军失败,威尔士王国彻底终结。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当时建立的城堡:康威城堡/卡那封城堡/哈弗拉德等 ,成为爱德华著名的“军事统治象征”。
《勇者之心》的原型故事,属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最传奇、荷尔蒙爆表的对决!这是一场国王与游击英雄的生死搏杀,历史、仇恨、自由交织,堪称“中世纪硬核剧本”。
起因非常意外,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意外摔死,王位继承混乱。
蓄谋已久的爱德华一世趁机“调停”,介入苏格兰王位的继承,强迫新王约翰·巴里奥为其效忠。
摔了个王,多了个爹。
苏格兰人极度不爽,怒起抗争!
爱德华也不惯着,立刻发兵,一顿猛锤,占领苏格兰大部分地区。
他还带有羞辱地把象征苏格兰王权的“命运之石”从斯昆修道院搬到威斯敏斯特。
苏格兰王国几乎解体。
在爱德华回南边处理法国事务的时候。英雄登场,一位草根骑士站了出来:威廉·华莱士!
他联合贵族带起民兵搞起反英游击战,主打一个神出鬼没:
“突然袭击、火烧粮仓、险要伏击、夜袭城堡。”
四面楚歌,八面埋伏,打得英军心慌慌的!
威廉·华莱士的反击
1297年,英军大部队计划从一座狭窄桥上渡河,华莱士提前埋伏。
等一半英军过桥,“咔哒”一声,游击军冲锋出来,砍断桥梁,围攻包饺子,英军溃败,死伤几千人,震惊欧洲。
战役史称:斯特灵桥之战,华莱士一战成名,被封为“护国公”(Guardian of Scotland);
只过了1年,爱德华带着“复仇火焰”杀回来了,这次带了足够的长弓兵、骑兵与步兵。
华莱士将部队布于一块沼泽地与树林交错的高地,使用圆形密集长矛阵,抵御英格兰骑兵;两翼布置少量弓箭手与骑兵,灵活牵制,希望靠地形与长矛防守拖垮英军。
然而英格兰的威尔士长弓手开挂输出,前锋战马反复冲击,最终成功破阵。
华莱士只身逃跑,英格兰重掌苏格兰政权。
苏格兰军民虽败犹荣,华莱士的领导,苏格兰人团结一致,顽强抵抗英军的故事成为苏格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04
王的晚年
华莱士在1305年被捕并处死,但苏格兰的反抗并未终结。
另一位关键人物出现:罗伯特一世·布鲁斯,接替华莱士继续领导苏格兰独立运动。
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在爱德华亲征苏格兰后,布鲁斯被击败,流亡到周边山区,甚至成为“山贼”;
传说他惨败后藏身在山洞,心情十分烦躁,看见一只蜘蛛反复结网,怎么破坏都坚持不懈,最终成功,深受启发,重拾信心,继续与英军抗争。
蜘蛛启发布鲁斯
1307年,爱德华已经年迈多病,却仍然亲自率军北上苏格兰边境,势要收复苏格兰。
但终是无法胜天半子,他留下了超级霸气的遗嘱:
“将我的尸骨煮干,留下骨架,装在盔甲里,等苏格兰战事继续,就把我抬到前线去!”
他要求他儿子:必须继续远征苏格兰,永生不得与苏格兰议和!这成了中世纪最疯狂的临终军令之一。
“如果我死了,就把我的骨头放在战场上,继续吓唬那些苏格兰人!”
5.后世评价
历史学家 F. M. Powicke评价说:
“他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立法国王之一。”
历史学家 Michael Prestwich 评价说:
“他不像暴君,更像一个懂政治的帝王。”
英国牛津历史协会总结:
“他是一位强硬、冷静又务实的国王,法制建设影响深远,但对敌人毫不留情。”
05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爱德华一世用法律限制权贵,强化王权的过程。
见证了他对威尔士与苏格兰的征服之战,更参与了那场《勇者之心》的燃爆的自由抗争之战。
父亲英雄一世,儿子却成了笑话。
继位的爱德华二世,不仅没继承父亲的霸气,反而开启了一出“大型翻车现场”:亲信乱政、贵族内讧、国仇送回苏格兰、最后连老婆和臣子都反了他,精彩十足!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故事吧。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