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文稿:聚焦中心任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0:32 1

摘要: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揭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无法脱离本国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本文立足全球现代化视野,系统梳理世界现代化演进脉络及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与独特优势。文章以史为鉴、以理明志,聚焦未来发展方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

编者按: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揭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无法脱离本国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本文立足全球现代化视野,系统梳理世界现代化演进脉络及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与独特优势。文章以史为鉴、以理明志,聚焦未来发展方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同时进行了深刻思考。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更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一、历史溯源:从追求现代化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贫穷到繁荣、从落后到富强、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发达工业社会的过程。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

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现代化大体经历了两波浪潮。第一波是先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从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波是后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从共性上看,这两波浪潮中的大多数国家都依靠工业革命走向现代化。比如,第一波浪潮中的英国依托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德国和美国则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浪潮中的日本依托第三次工业革命重新崛起。另外,这两波浪潮中的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释放生产力巨大动能。什么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制度改革、意识形态的调整,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为生产力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各国特性上看,虽然第一波浪潮中的这些国家都通过制度变革,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最终完成现代化,但是制度变革的方式却具有显著差异。比如,英国是欧洲各国中较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国家。从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通过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基础。与英国相比,法国表现得更为激进,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在流血、冲突之下实现现代化。美国先通过民族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经历南北战争,消灭奴隶制度,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全国的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扫清障碍。德国经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是当时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第二波后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中,在冷战格局下,这些国家要么模仿苏联模式,要么沿循英美道路。然而,那些模仿苏联模式的国家,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在东欧剧变中纷纷改旗易帜,经济大幅衰退,社会长期震荡;而那些沿循英美道路的国家,起先不少发展不错,后来却纷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最终出现“东南亚泡沫”“拉美漩涡”。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如果过度模仿别国模式,忽视本国特色,最后都可能带来消极问题,其兴邦富国的伟业更是无从谈起。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表明,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结合本国国情与特色。

(二)中国早期探索现代化的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强行叩开我国国门,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的有识之士提出“开眼看世界”,于1861年开启洋务运动。可以说,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现代化尝试。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在威海卫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灭。此后,几经辗转,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一时期,我们党开辟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早期在我们党比较弱小的时候,我们更多依赖共产国际作决策。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此后,毛泽东同志主张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逐渐成为党内主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一时期,我们党开启了中国式的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全盘模仿苏联,暴露了不少问题。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引起巨大震动。毛泽东同志评价:“揭了盖子”“捅了娄子”。以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除西藏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通了火车。全国绝大多数县都通了公路。我们还研制出让人引以为豪的“两弹一星”。这些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将其归纳为“小康”。怎么实现“小康”?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争取20年翻两番。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 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是指,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更为完善。“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数据上看出。1978年至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年增速高达9.1%。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幅提升,从1978年的1.7%到2023年的16.9%。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长至2023年的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8倍,年均实际增长6%。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0%到75%之间,可见我们越发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指,从1840年被动打开国门,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到今天我们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人口规模巨大”“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发展的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未有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入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一,地区不平衡,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城乡不平衡;其三,群体不平衡,集中体现在贫富差距问题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比如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通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收入多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虽然党中央没有给出明确指标,但我们可以参照浙江省的规划部署。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肩负起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历史使命。浙江省提出通过“扩中”“提低”改革,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关键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到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到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此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包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齐头并进,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效应,不惜破坏环境,出现“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问题。后来,我们逐步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我们还要“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环境保护理念的变化,体现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表明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越好。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人占据了这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西欧为绕开奥斯曼土耳其人,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比如土豆就是在清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病菌的传播。西班牙人把天花带去了美洲,造成90%的原住民死亡。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通过黑奴贸易获取巨额财富。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伴随战争、殖民、掠夺,通过不断对外扩张殖民、掠夺资源,反哺本国工业发展、科技创造,发明出更先进的武器,再进一步对外殖民、掠夺。我国要实现现代化,显然不能走这样的道路,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此处,我们重点讲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吸取苏共的反面教训,提出:“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西方意识形态思潮提出“民主社会主义”,这些都不是我们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样错误的思想指引下,苏联还不断弱化党的领导。1990年3月,苏联人代会修改了宪法第六条,正式取消党的法定领导地位。很快,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所以,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国现代化发展才能不偏航、不易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我们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多项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曾向西方学习。然而近年来,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种种问题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这恰恰给了我们总结中国经验、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机会,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表明,走结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繁荣。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处理好六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此处,我们重点讲述“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段话表明,其一,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其二,对外开放要以自立自强为前提。一方面,我们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主动改变对中国施加的不公平的规则。

三、未来部署: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一)时间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将这两个时间表对比可以发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一一对应反映了生产力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的匹配对应,只有既实现了生产力的现代化,又实现了制度的现代化,才是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12个方面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14条具体部署。

1.实现生产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都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推进生产力层面的现代化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落实。一是推动工业化转型,过去我们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化解过剩产能,进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三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例。传统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内燃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这条传统赛道上,我们只能跟着西方后面跑。近年来,我们找到了新的赛道,以电池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研发领域,我们处于世界前沿水平。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年度产销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多月突破50%。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由于农村电网不完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集中在城市。近年来,随着农村电网不断升级改造,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供电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广阔。

2.实现制度现代化

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决定》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人自己的民主概念,贯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全过程,体现于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存在于国家治理的各环节。

二是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关于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有效监督问题,要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关于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要不断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向有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增强纪检监察的独立性。

三是打破山头主义和利益集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截至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处理这么多高级干部,放至整个中国历史,都十分少见。这就是我们党提出的自我革命、刀刃向内。

3.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如果抛开祖国统一,我们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对于香港,我们强调“行使全面管治权”,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对于台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风险挑战

一是如何保障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稳定发展。回溯第一波现代化浪潮,虽然这些国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战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二是如何避免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社会失序。回溯第二波现代化浪潮,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动荡往往既不出现在极端落后阶段,也不出现在高度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社会转型阶段,而我们正处于这一时期。

三是如何通过自我革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如何通过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长期执政。一方面,从反腐败斗争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封建王朝统治者,如朱元璋、雍正等,都曾下大力度惩治腐败。这些王朝的衰败值得我们反思。另一方面,从党的长期执政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执政70多年,放眼全世界,这都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发现,苏共在执政70余年后下台,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连续执政71年后下台,我们缺乏可以借鉴的正面经验。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破解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宣讲家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