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共进,爱育未来,“双向融合”新探索——融合教育的 “越秀方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0:36 1

摘要:漫步于广州市白云街道筑南社区,以越秀区启智学校为中心的儿童友好社区200米长的上学径如同一幅温暖画卷缓缓铺展。白云街道精心打造的这片区域,视觉提示、康复设施错落有致,地面色彩鲜明的引导标识、墙壁生动有趣的互动板,无声地指引着孩子们前行。充满温暖的儿童友好社区及

漫步于广州市白云街道筑南社区,以越秀区启智学校为中心的儿童友好社区200米长的上学径如同一幅温暖画卷缓缓铺展。白云街道精心打造的这片区域,视觉提示、康复设施错落有致,地面色彩鲜明的引导标识、墙壁生动有趣的互动板,无声地指引着孩子们前行。充满温暖的儿童友好社区及这通至学校的上学径不仅是孩子们求知的通途,更是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的温馨桥梁。

踏入校园,辅具适配中心展区内成果丰硕,陈列有序,艺术墙上学生们的绘画色彩斑斓,手工艺品精巧别致,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独特的创意与才华。在这所学校,50多名全国特奥冠军从这里诞生,职高毕业生仍保持着稳定的就业率。特殊儿童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全国医教结合实践基地”“全国特奥先进工作单位”“ 广东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 ”“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越秀区启智学校肩负使命与担当,以坚定的步伐加快功能的转型,将融合教育深度融入日常教学,通过不懈探索与创新实践书写着融合教育的壮丽篇章。

多元融合活动共绘童心成长彩虹

政策领航,构筑融合教育发展基石

“越秀区是广东省最早推行零拒绝的行政区,早期越秀区以启智学校为龙头推进‘融爱行’项目,三年间跟进约500 个个案。这些孩子个性化差异和学习需求都很大,驱使我们不断寻找合适的个性化教育方案。”越秀区启智学校党总支书记聂永平回顾道。

近年,国家特殊教育政策的逐步完善,成为推动越秀区融合教育发展的强劲引擎。从一期计划的规模扩张,到二期计划的质量提升,再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全学段覆盖,“普惠融合” 始终贯穿其中。在政策指引下,越秀区率先实现户籍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并创新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的 DOT融合教育支持模式,以解决特殊孩子在融合环境中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让特殊孩子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成长;同时,为校内特殊学生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从教育评估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辅导,全方位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适宜的教育。

政策的力量不仅在于目标指引,更在于凝聚多方合力。在越秀区,教育、民政、医疗等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进融合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中心主导课程研发与师资培训,残联、民政等部门提供社会资源支持,医疗机构则为特殊学生提供专业的康复评估与医疗干预。多方协作下,越秀区融合教育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到专业师资助力,从联盟、智库的组建到跨数据共享平台搭建,每个环节都彰显着政策的温度与部门协作的智慧,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随着教育数字化浪潮袭来,学校敏锐捕捉机遇,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 DOT支持体系。不仅开发出适配特殊学生的智能学习终端,更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开启融合教育的智能新篇。

中心聘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为项目首席专家

专家指导重点个案深入研讨共同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越秀区转介安置评估教师团队助力科学安置

协同共生,绘就融合教育崭新图景

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设的智力检测、转介安置、随班就读、积极行为、辅具适配五大中心,协同作战,为融合教育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的支持。聂永平强调:“五大中心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为跨校合作与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下设五大中心揭牌

在跨校合作领域,中心创新构建 “秀霓虹”“云聚慧”“家动力” 三大特色平台。“秀霓虹” 以运动会、艺术节等共融活动为媒介,以环境构建、课程研讨等项目研究为路径,探索普特双向融合之路;“云聚慧” 借助培训及智能平台打破地域壁垒,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家动力” 结合数据分析开展专项活动,依托智能学习平台丰富的资源精准推送教育知识,增进家长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三大平台与五大中心相互呼应,共同编织起区域融合教育的支持网络,推动全区融合教育迈向共融共荣。

“秀霓虹”融合特色运动会共促普特双向融合之路

“星海音乐陪伴计划”让孩子们体验古典音乐之美

广州交响乐团“非凡大提琴”重奏组与启智师生共同登上星海音乐厅演绎迷你音乐剧—《同心童话~非凡之旅》

教育的温度,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中。“融合教育改变了我的孩子!” 一位普校家长感慨道。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越秀区启智学校打造生态支持的资源库,形成从诊断、评估、教学、评价的完整支持闭环。例如为教师提供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的详细指引,并对学生目标达成度和教师策略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广州市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曹丽敏表示,“我们也在探索融合教育过程中多方共赢的方式,例如普通孩子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与特殊孩子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感受他们的艺术天分、乐观与努力。助人也在助己,同理心与责任感在活动中油然而生,孩子们乐观积极的心态也得到培养。”

巡回督导老师进行转介安置评估

巡回督导教师在幼儿园开展社交游戏课程

广州市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督导老师陈霞分享:“有的特殊需要学生订正作业拖拖拉拉,有的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过参与ADHD 课程后,不仅能利用午休时间主动订正作业,还会积极抄录作业内容。虽然学业成绩尚未显著提升,但学习态度的转变已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生动案例,正是五大中心、三大平台协同发力的成果体现,也让普校师生与家长真切感受到融合教育的力量。

这种力量,正推动着教育生态的转变。如今,随着特殊需要学生增多,普校老师主动寻求支持,积极配合课程开展,主动反馈个案情况,共同助力特殊孩子成长。双向流动机制的建立,推动融合教育迈向 “双向融合” 3.0 阶段,在中心的支持下,越秀区多所普校、幼儿园成为广东省融合教育示范校(园),与启智学校共建共研,形成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中心教师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一对一个别化服务

手功能辅具适配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支持

数智双驱,突破教康融合发展瓶颈

当政策构建的基石逐渐稳固,面对特殊教育发展新要求,智能教育成为启智学校创新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走进越秀区启智学校的应用中心,一面智能数据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区内相关学生的学习进度、行为表现等数据实时跳动可视化图表呈现。前端页面中,老师们轻点触屏,即可录入学生每日的课堂表现、康复训练成果,形成专属 “成长档案”;后端设备则自动生成区域融合学生分布、教育成效趋势等统计图表。“我们通过项目研究,不断探索智能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新路径,力求为孩子们提供更科学的评估及更适宜的教育服务。” 聂永平说。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大屏能快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潜在需求,为教师推送个性化教学方案;管理者通过大屏,可直观掌握全区融合教育动态,从师资调配到资源分配,让每一项决策都有数据支撑,真正实现 “用数字读懂特殊孩子,以智能助力品质教育”。

学生使用AI智能技术辅助提升学习效能

在智能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为突破教育的瓶颈,教康融合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学校的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实现教育康复科学发展。启智学校是全国首批医教结合实践基地,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医教结合的学校之一,学校逐步建立起三级教康结合体系——与中山大学附属儿童行为发育研究中心建立科研联动机制,高位引领项目发展;与越秀区儿童医院开展项目研究,建立“随诊制度”,对重点个案学生进行评估及制定训练计划;与越秀区中医院则开展中医经络与情绪健康项目的研究。随着立体式教康融合项目推进,越秀区组建了一支医疗专家库,为区内特殊需要孩子早期干预、转介安置、行为处理与家庭康复等保驾护航。

专业教师团队到医院进行跟岗学习研讨重点个案

启智学校借助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学生身体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实现个性化建档,并自动推送适配的康复训练方案与学习资源,真正实现教康融合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探索特殊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方案。

展望未来,越秀区启智学校将以“双向融合”为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把“智爱双融”变成可复制的越秀经验,让每个孩子在智慧和爱交织的融合环境中拥有美好的未来。

羊城晚报版面报道

文|秦小杰图|学校提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