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的供词(即《李秀成自述》)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但其内容在历史上曾被清朝官方(含曾国藩等)刻意删减和隐瞒。这份供词的原貌与公开版本存在差异,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隐瞒的一些内容和我们的思考。
小镇做题家,用普通人的视角,分析历史,解读人物,品味百态。欢迎关注!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的供词(即《李秀成自述》)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但其内容在历史上曾被清朝官方(含曾国藩等)刻意删减和隐瞒。这份供词的原貌与公开版本存在差异,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隐瞒的一些内容和我们的思考。
首先介绍背景,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这一次农民运动席卷了整个南方,给当时已经积重难返的清帝国一次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
李秀成出生于贫苦农家。早年举家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参加西王萧朝贵统领的太平军。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任右四军帅,旋升为后四监军。之后李秀成又参加解镇江之围、击破江北江南大营等战役,因功升地官副丞相。“天京事变”后,亦奉命驰援桐城,于皖北招收张乐行等部捻军。后因与陈玉成合力解除桐城之围,升地官正丞相,封合天侯。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以“围魏救赵”之法,出奇兵攻占杭州,旋弃浙江而驰赴金陵,破江南大营,乘胜直下常州、苏州等地,开辟苏南根据地。是年,李秀成部第一次进攻上海,攻占了上海外围嘉定、青浦等地,重创了“洋枪队”。第二次进攻上海时,不仅击败“常胜军”,而且击毙了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后奉诏回援天京。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为曾国藩凌迟处死于南京。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画像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
曾国藩
在消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曾国藩及其湘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用“力挽狂澜”来形容也不为过。教员曾评价“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其起点极低,智商平常,而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初入官场时,他性格倔强,曾因兵败羞愤要投水自尽以谢罪,幸亏军队另一部取得了胜利而挽回了整体的局面,他的这次投水事件也遭人耻笑。经过摸爬滚打,他在官场终于站稳了脚跟并行事踏实谨慎。在湘军攻陷天京俘虏了李秀成后,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供词做了极大的删减,为何如此呢?先让我们从供词说起……
这里说的主要内容是指包含了曾国藩刻本、湘乡曾氏藏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以及参考《清实录》、曾国藩幕僚记录后整理的,当然还不是最完整的,不过现有资料足矣。
主要内容有这几大要点:
1.太平天国兴衰历程
▷详细回顾了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的全过程,包括关键战役(如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内部权力斗争及军事策略得失。
▷对洪秀全的批评:指出洪秀全后期迷信宗教、任人唯亲、脱离实际,导致决策失误。
洪秀全
2.自我辩护与反思
▷李秀成强调自己始终效忠太平天国,但委婉批评领导层的腐败和内讧(如天京事变)。
笔者评:这是李秀成强调自己的忠心,是高层的原因导致失败!
▷承认清军实力强大,尤其是湘军的战术和装备优势,但也指出太平军内部管理混乱是失败主因。
晚清的湘军
笔者评:能够客观认识到差距,以及失败的根本,牛!
3.“招降十要”建议
▷提出替清朝招降江南太平军残余部队的策略,意图减少流血。这一部分常被解读为“变节”或“求生之举”,但也可能是他为保全部下生命的权宜之计。
笔者评:从后人角度看,减少流血、保护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的性命,忍辱负重,大义!但被俘虏,只能任人宰割了。
4.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内幕
▷披露了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经济政策(如圣库制)、与外国势力的接触(如与洋人的冲突与合作)等细节。
1.维护清朝统治合法性
▷李秀成在供词中客观评价了太平天国的成败,甚至承认清军胜利的某些偶然性(如雨花台之战湘军的侥幸突围)。这些内容可能削弱清朝“天命所归”的叙事,故被删改。
太平军天京保卫战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官军,不能展示破坏清朝的形象的事情,曾必须认定贼寇(指太平天国)必败、清朝胜利是必然的,当然这是曾的局限性。
2.掩盖湘军劣迹
▷供词中提到湘军劫掠天京、滥杀平民等行为(如曾国荃部下的暴行),这些内容可能影响曾国藩兄弟的形象。作为奏报朝廷的《李秀成自述》刻本(即《曾国藩刻本》),曾国藩对原稿进行了大量删改,仅保留约2.7万字(原稿据传超5万字)。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立的,作为统帅,他不允许有“黑料”!当然,这些湘军的劣迹自己是知道的,哪怕朝廷也是知道的,在面子上(比如奏折)是不能出现的,所以曾要掩盖。
3.消除“长毛”正面形象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政策的反思(如承认《天朝田亩制度》的失败)虽符合清朝需要,但他对太平军纪律严明、民众支持的描述可能引发同情,因此被删除。
天朝田亩制度(当时先进,却没能执行)
曾国藩在汇报情况的奏折中,不会出现太平军积极正面、民众支持的事情,这是他的身份立场所限。
4.曾国藩的个人考量
▷曾国藩需要向清廷证明迅速处死李秀成的合理性(避免其供词引发更多争议),同时确保自己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不被质疑。删改后的版本突出了李秀成的“悔罪”态度,淡化其战略眼光。
李秀成供词被删减的核心原因是清朝需要塑造“太平天国逆贼伏诛”的叙事,同时掩盖镇压过程中的阴暗面。曾国藩作为直接负责人,通过操控文本内容,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配合了清廷的政治宣传。这份供词的残缺,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书写中权力干预史学的典型案例。
以曾国藩当时的眼界和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供词里面很多客观事实,甚至对李秀成都可能非常欣赏,甚至英雄相惜(当然是个人合理推断)。但是身份决定他必须保留,有些可以说,有些坚决不能说。如果供词里面的敏感内容被泄露,他甚至整个家族都会收到牵连甚至蒙难。曾国藩深知功高盖主的危害,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他果断地解散了湘军,打消了清廷对他的猜忌,以使得自己能够平稳度过余生,以“晚清第一名臣”谢幕。
晚清四大名臣
在百姓苦难的晚清时代,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反抗,但是囿于领导者的局限性,未能取得成功,怆然落幕。李秀成作为太平军中优秀的青年将领,自身才能难以挽救失败的命运。曾国藩以个人的努力,成挽大厦之将倾的人物,但是难以阻挡历史的车轮。
品读精彩历史,分析传奇人物,体会百味人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账号,我将持续为大家奉献我的读史感悟。
1.《李秀成自述》曾国藩刻本(1864年)
2.《李秀成自述》湘乡曾氏藏本(“湘乡本”)
3.《李秀成自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4.《曾国藩全集·奏稿》
5.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华书局,1982年)
6.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7.Jonathan Spence(史景迁)《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W.W. Norton, 1996)
8.裴士锋(Stephen R. Platt)《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2012)
9.王庆成《李秀成自述原稿的发现与考证》(《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10.姜涛《曾国藩与李秀成供词删改问题新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1.夏春涛《李秀成“变节”说再辨》(《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2.《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
1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4.《清实录·同治朝》
15.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曾国藩幕僚的记录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