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高薪诱惑,两位中国天才,一个成麻省教授,一个回国创业

360影视 2024-12-09 13:50 10

摘要:学生时代经历极其相似的两位“双子星”,毕业后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虽然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攀登至世界顶峰,但是却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于“留不住人才”的讨论……

1984年,两位同样拥有非凡天赋的少年,何恺明和陈嘉澍,呱呱坠地,命运的奇妙巧合将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同年参加高考,都曾踏入香港大学深造。

学生时代经历极其相似的两位“双子星”,毕业后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虽然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攀登至世界顶峰,但是却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于“留不住人才”的讨论……

何恺明出生在广州,父母都是公司职员,生活条件还算不错,而何恺明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很喜欢绘画,对他来说,画里的色彩能够记录心情的起伏。

进入中学后,他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开始深入研究科学的奥秘,2003年,何恺明在广东高考中取得了满分,成为了状元,然后他成功进入了清华大学学习。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此之前他其实已经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但他放弃了捷径,选择挑战难度更大的基础科学班,也就是著名的“清华尖子班”。

与何恺明截然不同的是,陈嘉澍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他的父母为了生活奔波,长期在外工作,所以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是个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

跟何恺明的“学习天才”比起来,儿时的陈嘉澍更像是一位“机械天才”,他喜欢拆卸和组装各种电器,相比何恺明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陈嘉澍的求学之路更加坎坷。

因为家里经济紧张,他最终没去成心爱的港大,转而选了学费较低的复旦。

2003年,对两位少年来说都是命运的转折点,何恺明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如愿进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开始了他的学术之旅,陈嘉澍在复旦刻苦学习,同时抓紧空闲时间自学无线电工程,一个学期就把所有科目都掌握了。

他的勤奋和对知识的渴望使他脱颖而出,不仅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学金,更重要的是,陈嘉澍正好赶上了香港大学在内地扩招的好时机,凭借自身实力和优异的考试成绩,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

两位少年,虽然出身不同,却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各自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何恺明在清华期间表现优异,吸引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目光,这家被誉为“中国互联网黄埔”的研究机构,是微软在国外的核心科研中心,吸引了全球众多科技精英。

在尚未毕业之际,何恺明就获得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直接聘请,在那里,他得到了孙剑博士的指导,这让他迈入了计算机视觉的门槛。

令人惊叹的是,何恺明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在微软的工作,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在香港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这一次,他师从中国AI领域的奠基人汤晓鸥教授,研究计算机图像

而在何恺明来到香港大学的三年前,陈嘉澍已获得了赴美交换学习的资格,在美国留学期间,陈嘉澍获得了“富布莱特科学奖学金”,陈嘉澍是唯一的中国获奖者。

与此同时,2009年,在进入香港大学三年后,何恺明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并一举斩获CVPR年度最佳论文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学者。

2015年,他与团队在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中凭借152层深度残差网络ResNet-152击败了谷歌等业界巨头,荣获冠军,2017年,何恺明再次获得ICCV最佳论文马尔奖,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2022年,他在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中,以其在AI领域的卓越成就,力压全球25万名AI科学家,荣登榜首,成为AI领域的世界冠军。

截至2023年,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何恺明一共发表了70余篇论文,H Index数据高达67,他的研究引用次数超过46万次,而何恺明也成功成为2023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人之一。

何恺明的杰出成就无疑是值得国人骄傲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被誉为“国宝级”的人才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美国,2024年,他接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成为该校的教员。

著名AI科学家金范对此评价道:“以往我们都说欢迎加入麻省理工,今天我们要说恭喜麻省理工拥有何恺明。”这句赞誉透露出美国学术界对吸纳顶尖人才感到欣喜。

与何恺明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嘉澍,尽管从2006年开始就生活在美国,面对美国企业抛出的高薪橄榄枝,陈嘉澍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获得毕业证书后,2013年他毅然回国,并迅速组建了一支由海归人才组成的团队,他们成立了一家名为加特兰微电子的公司,专注于研发毫米波雷达芯片。

面对西方技术封锁的围追堵截,陈嘉澍团队仅用时三年,成功研发出全球首颗采用CMOS工艺的77GHz毫米波雷达芯片,使得加特兰成为全国仅此一家全面量产的毫米芯片供应厂家。

陈嘉澍的选择,体现了新一代科技人才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不仅带回先进的技术,更带回了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恺明和陈嘉澍,两位同龄的科技精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远赴重洋,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一个扎根祖国,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每个人的选择,不管是怎样的,都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和信念来决定的,然而,何恺明的离开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才流失的深思。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顶尖AI人才更倾向于在美国发展,而我国则是向海外输送AI人才的大国,随着ChatGPT和Sora等人工智能工具的迅速崛起,OpenAI等美国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据领英公开信息显示,OpenAI的核心研发团队共有13位成员,其中包括4位来自中国的专家,占比近30%,这些专家大多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甚至有不少是博士生。

他们选择在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就业,无疑是中国AI人才的一大损失,中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AI精英,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正在为美国效力。

这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科技制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论是在国内施展才华,还是在国外寻求更宽广的舞台,这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可是,如果将来某一天,祖国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海外游子们又有多少人能选择回归,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何恺明和陈嘉澍的故事,如同两条交错的河流,最终流向了不同的方向,他们都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汲取知识的养分,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然而,面对人生的选择,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他们的选择,折射出当代科技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发展路径。

我们也期待着无论身在何处,中国的科技人才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做出贡献,让科技之光照亮人类的未来。

信息来源:

清华大学官方网站

澎湃新闻《面对美国重金诱惑,毕业后转身就回国创业,出手就是全球第一》2024.08.09

中国日报中文网——《科技发布全球首款相控阵77GHz 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

“AI大神”何恺明官宣加入MIT,知情人称其“财务基本自由了”-2023-08-04 10:20·科学网

2023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23-08-16 11:31·澎湃新闻

来源:卸岭力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