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生如棋,命运难测。有人生来顺遂,也有人一生坎坷。李佛缘曾经富甲一方,却在中年遭遇厄运,家业败尽,妻离子散。
华盖命的阴影笼罩下,他带着最后的希望踏入古老的福缘寺,虔诚跪拜,只盼菩萨施舍一线光明。然而,无论他如何祈求,菩萨像始终无动于衷,香火也总是莫名熄灭。
直到那位饱经沧桑的老僧出现,一语道破天机:"因果循环,前世债,今生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命运的齿轮,又将如何转动?
晚秋的风呼啸着穿过福缘寺的院落,卷起几片枯叶,又无情地将它们抛下。李佛缘独自跪在大殿前的石阶上,双手紧紧合十,嘴唇微动,念着经文。这是他来到寺庙的第七天,膝盖已经跪得生疼,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菩萨啊,求您看看我吧,给我一个指引,让我明白为何命运如此不济..."李佛缘低声祈祷着,眼角渗出一滴泪水。
他曾拥有一切世人羡慕的东西:繁荣的生意,贤惠的妻子,聪慧的儿子,还有那座城中最为气派的宅院。作为城中顶尖的丝绸商人,他不仅财源广进,更是广结善缘,成为当地有名的善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四十岁那年,灾难接踵而至。
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他的丝绸仓库;接着贸易路线被匪患所阻,货物损失惨重;再后来,合伙人卷款潜逃,留下一堆债务。短短半年间,李佛缘从富甲一方的商贾,沦为了负债累累的穷人。
雪上加霜的是,妻子因忧思过度,积劳成疾,最终离他而去;儿子无法接受家道中落的现实,愤然离家,至今杳无音信。面对债主的催逼,李佛缘不得不变卖所有家产,却仍然无法还清债务。
绝望之中,他找到了城中最有名的算命先生。那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看过他的八字后,面色凝重地说:"李公子,你乃华盖命,此生注定多灾多难,尤其中年之后,福祸难料。"
华盖命?李佛缘从未听说过这种说法,老者见他不解,解释道:"华盖星乃是吉中带凶之星,主人孤独清高,聪明有才华,但也意味着灾难、波折和孤独。尤其你的华盖星位置特殊,更是代表着前世因果未了,今生必须偿还。"
算命先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在李佛缘心中激起千层浪。难道自己的命运真的是注定的吗?有没有办法改变?带着这些疑问,李佛缘听闻山中有座福缘寺,香火鼎盛,菩萨灵验,可为信徒消灾解难。于是他变卖了最后一件值钱的物品,带着仅剩的盘缠,前往福缘寺求助。
福缘寺依山而建,青砖灰瓦,古朴庄严。踏入山门,清净的氛围让李佛缘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他向寺中僧人询问,得知大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最是慈悲为怀,有求必应。
李佛缘激动万分,立刻买了三炷香,恭敬地跪在大殿前,诚心祈祷。然而奇怪的是,他的香刚插入香炉,就立刻熄灭了,连一丝烟都没有升起。李佛缘有些慌乱,又重新点了三炷香,结果依然如此。
连着三天,他都遇到同样的情况,无论他如何虔诚,菩萨似乎始终无视他的存在。寺中其他香客来来往往,他们的香火都燃烧正常,只有李佛缘的香总是莫名熄灭。
山中的夜晚格外寂静,只能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李佛缘躺在香客宿舍的简陋木床上,久久无法入眠。他想不通,为何自己如此诚心,菩萨却视而不见?难道是自己的罪孽太深,连菩萨都不愿垂怜?
正当他辗转反侧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寺中的一位年轻僧人站在门口,轻声问道:"施主夜不能寐,可是有心事?"
李佛缘坐起身来,苦笑道:"确实有些迷惑,不知为何我的香总是无故熄灭,菩萨似乎不愿接受我的祈求。"
年轻僧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确实奇怪,我在寺中多年,从未见过这种情况。或许施主身上有什么未了的因果,需要先行了断。我们寺中有位智远大师,修行六十载,精通佛法,也许能给施主一些指点。"
李佛缘如获至宝,连忙问道:"这位大师何时能见?"
"大师住在后山的茅屋中,平日很少与人接触。不过施主若是诚心求见,明日一早我可以带您前去。"年轻僧人温和地说。
第二天清晨,李佛缘早早起床,随年轻僧人穿过寺庙,来到后山。山路崎岖,两旁树木葱郁,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走了约莫一个时辰,他们来到一片竹林中,几间简陋的茅屋散落其间。
年轻僧人指着最深处的一间茅屋说:"智远大师就住在那里,我只能带您到这里,剩下的路需要施主自己走了。"
李佛缘诚恳地向年轻僧人道谢,然后独自朝茅屋走去。茅屋外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一扇朴素的木门,门上挂着一串风铃,随风发出清脆的声响。
李佛缘深吸一口气,轻轻叩门。
"请进。"一个苍老而平静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推开门,李佛缘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盘坐在蒲团上,面前点着一盏油灯。老僧眼睛微闭,似乎在冥想,但李佛缘能感觉到他的存在被察觉了。
"弟子李佛缘,拜见大师。"李佛缘恭敬地跪下行礼。
智远大师缓缓睁开眼睛,那双眼睛虽然布满血丝,却异常明亮,仿佛能洞察人心。他打量了李佛缘片刻,然后说道:"我已等你多时了。"
李佛缘愣住了:"大师已经知道我要来?"
智远大师微微一笑:"昨夜观星象,知有缘人将至。你的疑惑,我已知晓。"
李佛缘激动地将自己的遭遇和困惑一一道来,智远大师静静聆听,不时点头。当李佛缘说到自己的香火总是莫名熄灭时,智远大师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华盖命,前世债,今生还。"智远大师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你的香火之所以熄灭,是因为你与菩萨之间有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别的,正是你前世的因果业力。"
大师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李佛缘头上,他震惊地问道:"前世因果?弟子前世犯了什么过错?"
智远大师摇摇头:"这不是我能告诉你的,需要你自己去寻找答案。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指引。"
说着,智远大师从袖中取出一串佛珠,递给李佛缘:"持此佛珠,每日诵经念佛,同时在寺中行善积德。记住,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只有了却前世因果,你才能获得新生。"
李佛缘双手接过佛珠,感激涕零:"多谢大师指点,弟子必当照做。"
从那天起,李佛缘就住在了福缘寺,过起了清修的生活。每天清晨,他帮忙打扫寺院;白天,他为来寺庙的香客提供帮助,解答疑惑;晚上,他则诵经念佛,反思自己的过往。虽然生活简朴,但他内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平静。
然而,让他感到困惑的是,尽管他已经在寺中住了近三个月,每天虔诚祈祷,菩萨却似乎仍然不曾垂怜,他上的香依然会莫名熄灭。这让李佛缘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难道自己前世的罪孽真的深重到不可饶恕的地步?
正当他陷入迷茫之际,寺庙迎来了一次大型的施粥活动。城中的富商陈员外带着家人前来布施,为寺庙捐献了大量粮食和钱财,要求寺中僧人每日为附近的贫民施粥三百碗。
李佛缘主动请缨,参与到施粥活动中。他不仅帮忙熬粥,还负责分发,对每一位前来领粥的贫民都报以真诚的微笑和问候。那些贫民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孤苦无依的寡妇,还有衣不蔽体的孩童,每个人的眼中都盛满了对生活的渴望。
在施粥的过程中,李佛缘渐渐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过去的他虽然也行善布施,但多是为了名声和面子,而现在,他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这些人。每当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吃饱喝足,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他的心就会被一种温暖的感觉填满。
这种感觉让李佛缘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他曾经只关注财富和地位,把家人和亲情放在次要位置,而今天,当他失去了一切,才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一天晚上,李佛缘如往常一样在大殿前诵经,突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转头一看,是那位领他见智远大师的年轻僧人。
"施主这么晚还在诵经?"年轻僧人问道。
李佛缘苦笑:"我总觉得自己与菩萨之间有隔阂,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诚意不够。"
年轻僧人意味深长地说:"菩萨慈悲,但因果不容干预。也许施主需要的不是菩萨的垂怜,而是自己的领悟。"
李佛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更加努力地修行,不仅在寺庙中帮忙,还经常下山去村子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开始教村中的孩子们读书认字,帮助老人们修缮房屋,甚至为生病的村民煎药送医。
渐渐地,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位来自寺庙的好心人,许多人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李佛缘。而李佛缘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内心平静。
一天,寺庙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看起来像是一个乞丐。李佛缘正在寺庙门口扫地,见状立刻迎了上去。
"老人家,请进来休息吧,寺中有粥,您可以填饱肚子。"李佛缘热情地说道。
老者打量了李佛缘一番,突然问道:"你就是李佛缘?"
李佛缘惊讶:"老人家认识我?"
老者点点头:"我是特地来找你的。你可还记得,十年前在城中,你曾经拒绝救助一位重病的老人?"
李佛缘愣住了,思索片刻后,模糊的记忆渐渐浮现。十年前,他刚刚创业成功,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有一天,确实有一位老者在他店门前晕倒,当时他正忙着招待重要客户,便吩咐伙计将老者赶走,没有给予任何帮助。
"那位老者是我的兄长,他当日被赶走后,无人救助,最终不治身亡。"老者语气中带着些许伤感,但并无责备,"我不是来责怪你的,只是想告诉你,一切都有因果。我兄长临终前说,不怪你见死不救,但希望你能记住,人在世间,善恶终有报应。"
李佛缘听罢,羞愧难当,跪在老者面前:"请老人家原谅我当年的自私和无情,我愿意用余生来弥补这个过错。"
老者将李佛缘扶起:"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重要的是你现在已经改变。我兄长在天之灵,想必也会原谅你的。"
这次偶遇给李佛缘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从商之时,是否还有其他被他忽视或伤害的人?那些在他事业巅峰时奉承他的人,如今又在何方?
夜深人静,李佛缘独自在大殿前的石板上跪坐,思绪万千。自从来到寺庙,他已经过了近半年的清修生活,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心灵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过去那种富贵生活?
正当他沉思之际,一阵风吹过,大殿内的烛光忽明忽暗。李佛缘抬头,竟看到菩萨像前的那盏油灯突然亮了起来,光芒比往常更加明亮。这是自他来到寺庙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
李佛缘激动地上前跪拜,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智远大师的声音:"不是菩萨认可了你,而是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
李佛缘转身,看到智远大师缓步走来,手持拂尘,面带微笑。
"大师,您的意思是...?"李佛缘疑惑地问道。
智远大师坐在李佛缘对面,语重心长地说:"你来寺庙这半年,由最初的祈求保佑,到后来的利他行善,心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菩萨之所以没有立即显灵,是因为你的求愿初衷不够纯净。你一开始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来祈求菩萨,而今心境已转,不再只为自己考虑,油灯才会突然亮起。"
李佛缘若有所悟,对智远大师深深鞠躬:"多谢大师指点,弟子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
"明白什么道理?"智远大师问道。
"弟子明白了,真正的改变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我来寺庙寻求菩萨保佑,实际上是希望不劳而获,但菩萨的慈悲不是这样施予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性,才能真正获得救赎。"李佛缘诚恳地说。
智远大师欣慰地点点头:"说得不错,不过,你的因果业力还未完全消解,还需继续修行。"
从那天起,李佛缘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刻意祈求菩萨保佑,而是专注于当下,做好每一件事,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的香火虽然仍会时不时熄灭,但频率已经大大降低。
一天深夜,李佛缘在自己的小屋中打坐冥想,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他推门而出,看到寺庙的大殿方向火光冲天。
"着火了!快救火!"寺中僧人们大声呼喊着,奔向大殿。
李佛缘也立刻跟着跑去。火势已经很大,大殿的屋顶开始坍塌。智远大师站在殿外,神情焦急:"里面还有人吗?"
一位僧人惊呼:"小沙弥还在里面!"
不假思索,李佛缘冲入火海之中。大殿内浓烟滚滚,他用衣袖捂住口鼻,弯腰前行。终于,他看到小沙弥被一根倒塌的梁木压住,奄奄一息。
"坚持住,我来救你!"李佛缘用尽全力,将梁木抬起,把小沙弥拖了出来。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大门时,一根燃烧的横梁突然断裂,向他们砸来。千钧一发之际,李佛缘将小沙弥推出门外,自己却被横梁砸中,顿时失去了知觉...
李佛缘在生死边缘的这一刻,仿佛看到了一道明亮的光。在那光芒中,他隐约看见自己前世的罪行:为了利益,他曾见死不救,欺凌弱小,导致无数人痛苦绝望。这些亡灵环绕在他周围,无声地控诉着。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的祈祷始终无法达到菩萨之耳。
老僧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你前世为富不仁,见死不救八十一人,今生偿还因果,方可解脱。而今你已救一人,还差八十。你愿继续还债,还是就此放弃?"
当李佛缘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寺庙的医房内,身上包扎着厚厚的绷带,全身疼痛难忍。智远大师和其他僧人围在床边,神情关切。
"佛缘,你醒了!"智远大师松了一口气。
李佛缘虚弱地问:"小沙弥怎么样了?"
"多亏你及时相救,小沙弥只是受了轻伤,已经没事了。"年轻僧人回答道。
李佛缘松了一口气,闭上眼睛,脑海中闪现着昏迷时的景象。那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前世映像。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为何会遭遇如此多的不幸,为何菩萨一直无视他的祈求。
"大师,我在昏迷中看到了前世的一切。"李佛缘声音哽咽,"前世的我,竟如此冷血无情,导致八十一人丧命。难怪今生要受此报应!"
智远大师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你前世的确造下了重业,今生必须偿还。不过,你救了小沙弥一命,已经开始偿还前世的债务了。"
李佛缘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师,我愿意承担一切因果,偿还前世的罪孽。就算要我付出生命,我也在所不惜。"
智远大师欣慰地说:"善哉,善哉。既然你已明白因果,那么从今日起,你必须救八十人性命,方可消解前世罪业。"
李佛缘恭敬地接受了这个使命,决心用余生来救助他人,弥补前世的罪孽。
伤势痊愈后,李佛缘不再局限于寺庙中的生活,而是走出寺庙,行走于民间,寻找需要帮助的人。他将自己的故事讲给每一个遇到的人听,希望能够警醒世人,善恶有报,因果不爽。
李佛缘的救人之路并不平坦。他遇到过不理解,遇到过嘲笑,甚至遇到过恶意的中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一年后的一天,李佛缘途经一条小河,听到有人呼救。他迅速跑到河边,看到一个小女孩掉入河中,被急流冲走。李佛缘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奋力游向小女孩,最终将她成功救起。
当他把小女孩送回家时,女孩的父母感激涕零,要拿钱酬谢。李佛缘婉拒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不求回报,只希望你们以后也能伸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上演。李佛缘救过落水的孩童,救过被火困住的老人,也救过山难中的猎户。他的名声渐渐在周围村镇传开,人们称他为"活菩萨"。
三年过去了,李佛缘已经救了四十多人。期间,他也曾回到福缘寺,向智远大师汇报自己的进展。每次回寺,他都会发现自己上的香能够燃烧得更久一些,这让他感到欣慰,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四年的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地区。李佛缘听说山区的一个村子被大雪封山,村民们断粮断水,情况危急。他立刻组织了一支救援队,带着食物和药品,前往山区村庄。
山路陡峭,积雪深厚,行进异常艰难。李佛缘带领的队伍中,有人因为寒冷和疲惫想要放弃,但他以自己的坚持和鼓励,让大家坚持了下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被困的村庄。村民们看到救援队伍,喜极而泣。李佛缘立刻组织分发食物和药品,为生病的村民诊治。
在村庄停留的几天里,又一场暴风雪袭来。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暴风雪中分娩,情况危急。李佛缘虽然不通医术,但他曾经在城中见过医生接生,便按照记忆中的步骤,安排热水和干净的布,指导产妇如何呼吸,最终成功地帮助她产下一个健康的婴儿。
母子平安的消息传开后,村民们对李佛缘更加敬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到李佛缘面前,双手合十:"李先生,您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还帮助了新生命的到来。我们不知道如何感谢您。"
李佛缘微笑着摇摇头:"不必感谢我,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你们真的想感谢我,就请记住,人在世间,当行善积德,互帮互助,这样才能共渡难关。"
这次救援,李佛缘一次性救了近二十人,距离救八十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第六年的春天,李佛缘来到一座沿海的小城。这里风景优美,但渔民的生活却异常艰辛。每当风浪大作,出海的渔船总有损失,不少渔民葬身海底。
李佛缘在海边住了下来,专心研究海浪的规律和风向的变化。他发现,当地渔民缺乏预测风浪的方法,常常在危险的天气出海,这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
于是,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从书中学来的知识,编写了一本简单易懂的《风浪预测手册》,免费分发给当地的渔民。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简易的风向标,教渔民如何制作和使用。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却极为有效。渔民们按照手册上的指导,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风浪的变化,避开危险的出海时间。渐渐地,渔民的伤亡率大大降低,李佛缘也因此被当地人尊称为"海上救星"。
一位年长的渔民对李佛缘说:"李先生,您这本手册救了我们无数人的命。过去每年风季,我们村至少会有五六个人葬身海底,但自从有了您的指导,去年一个都没有!"
李佛缘欣慰地笑了:"能够帮到大家,是我的荣幸。生命宝贵,希望每一个出海的渔民都能平安归来。"
这一年,虽然李佛缘没有直接救人于危难,但他的防范措施却挽救了无数渔民的生命。智远大师在李佛缘返回寺庙汇报时说:"预防胜于救治,你的智慧救了更多人。"
到了第七年,李佛缘已经救了七十多人,距离八十人的目标只差几步。这时,他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周围数十个村镇,无数人慕名而来,寻求他的帮助。
一天,李佛缘收到消息,说是附近山区的一个村子发生了山体滑坡,多人被埋,急需救援。他立刻动身前往,带领一群自愿者开始救援行动。
现场一片狼藉,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哭喊声此起彼伏。李佛缘冷静地组织救援队伍,分配任务,细致搜索每一个可能有生还者的区域。
"这边!我听到有声音!"一位救援队员大声喊道。
李佛缘迅速赶过去,确实听到了微弱的呼救声。他带领几名壮年男子开始移除压在上面的石块和木梁。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挖出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孩子。
"谢谢,谢谢你们..."年轻母亲虚弱地说道,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
李佛缘安排人将他们送往安全地带,然后继续搜救。连续三天三夜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救出了十多名被埋的村民,但还有几人下落不明。
就在这时,山体再次出现松动迹象,随时可能再次滑坡。众人纷纷劝李佛缘撤离,但他坚持道:"还有人没找到,我不能放弃!"
最终,在山体即将再次滑坡的危急时刻,李佛缘发现了最后几名被埋的村民,他用尽全力将他们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却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淹没...
当李佛缘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福缘寺的禅房内。智远大师正坐在他床边,面带微笑。
"我...我还活着?"李佛缘惊讶地问道。
智远大师点点头:"是的,你被救出来了,虽然伤势严重,但性命无忧。你这次救了八个人,加上之前的,已经超过了八十一人,前世的因果已经了结。"
李佛缘流下热泪:"真的结束了吗?那些被我前世害死的人,真的可以得到安息了吗?"
智远大师慈祥地说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你前世造下罪孽,今生受报;今生行善积德,来世必有福报。那些因你而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因你的救赎而得到安宁。"
李佛缘闭上眼睛,心中无比平静。伤势痊愈后,他再次来到大殿前,向菩萨上香祈祷。这一次,香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燃烧得异常旺盛,香烟直冲云霄。
寺中僧人们惊呼:"菩萨显灵了!"
智远大师走到李佛缘身边:"不是菩萨显灵,而是你自己的心终于通达了。菩萨在你心中,当你明白了因果,放下了执着,自然能与菩萨心灵相通。"
李佛缘恍然大悟,深深地叩拜:"多谢大师多年来的指点。弟子愿意留在寺中,继续修行,救助更多的人。"
智远大师却微微摇头:"你的路不在寺庙,而是在红尘中。回到人间吧,用你的亲身经历去警醒世人,让更多人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
李佛缘接受了智远大师的建议,离开寺庙,重返人间。他不再追求富贵,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行走于各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几年后,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无数人因为听了他的故事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重视善恶因果。就连当年的那位陈员外,也被李佛缘的事迹所感动,变卖了家产的一半,用来救济贫困的人。
李佛缘的晚年平静而充实。七十岁那年,他回到了福缘寺,智远大师早已圆寂,但寺中的僧人们都知道他的故事。他在菩萨像前跪坐三天三夜,最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
据说,在李佛缘圆寂的那一刻,福缘寺的大殿内所有的油灯同时亮起,光芒比往常更加明亮,照亮了整个夜空。寺中的僧人们都说,这是菩萨在迎接一个了却尘缘的灵魂回家。
而在李佛缘死后,他的故事被更多的人传颂,成为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经典教育。人们常说:"欠债还钱,欠命还命,前世所欠,今生必还。行善积德,来世福报;作恶多端,必遭恶报。"
寺中的老僧们每当被问起,为何李佛缘最初在寺中祈祷,菩萨不显灵?总是这样回答:"不是菩萨无视他的祈求,而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因果。菩萨慈悲,但不会干预因果循环。唯有自己承担责任,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李佛缘的一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从华盖命的转折到老僧点破因果,从执迷不悟到幡然醒悟,从祈求菩萨到自我救赎,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前世债,今生还。
前世罪孽如影随形,命运多舛实非无端。李佛缘的故事告诉我们,菩萨不曾无视真心,只因因果自有循环。当他最终救赎八十一条性命,不仅偿还了前世债务,更唤醒了无数迷途之人。华盖命也好,厄运也罢,皆是前世所种之因,今生所结之果。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