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1940年《鲁南时报》在油篓村创刊(原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0:51 1

摘要:《鲁南时报》是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于1940年7月1日在费南县(今平邑县)天宝山区油篓村创刊。1941年春,因日军“扫荡”,环境恶化而休刊,同年11月在抱犊崮山区复刊。1947年2月,因国民党重点进攻而再次休刊,同年9月复刊。1948年2月15日终刊。前后共

《鲁南时报》是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于1940年7月1日在费南县(今平邑县)天宝山区油篓村创刊。1941年春,因日军“扫荡”,环境恶化而休刊,同年11月在抱犊崮山区复刊。1947年2月,因国民党重点进攻而再次休刊,同年9月复刊。1948年2月15日终刊。前后共出702期。其办报宗旨是:及时传播中共中央声音,鼓舞和指导鲁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初为8开4版,后为4开2版、4开4版,由油印、石印发展为铅印;刊期由周刊改为3日刊,发行量由几百份发展到1.2万份。报头为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题写,第一任社长由区党委宣传部长林乎加兼任,总编辑白刃。其办报宗旨是:及时传播中共中央声音,鼓舞和指导鲁南人民的革命斗争。

1941年11月,《鲁南时报》在抱犊崮山区复刊时是一张4开2版的油印小报,发行量不足100份,登载的多是国际国内的电讯,地方消息很少。当时出版条件极为艰苦,物资、人员严重缺乏。起初连油印机也是借用《大众日报》第三工作组的,纸张和油印器材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很难得到,该报时有份数减少或停期现象;人员更是奇缺,1943年初只有2名记者、2名编辑。

因战事频繁,《鲁南时报》随区党委机关经常转移,无固定社址。1942年初夏,日伪对鲁南地区进行新一轮“扫荡”,重点就是费南县的白彦山区。此时,《鲁南时报》报社恰巧活动在白彦山区一带。根据上级指示,报社的记者和印刷厂的工人,把石印机掩藏在预先挖好的地窖里,然后扛起枪和民兵们上山头巡逻。随着部队转移的编辑室到达离城后日伪据点不远的一个山口隐蔽时,天已经亮了。编辑室工作人员找了一块稍平坦的石块当桌子,把电台放在上面,架起天线来收报;编辑拿出电报稿开始整理,而后用携带方便的油印机印刷报纸。

1943年春,日伪军把鲁南山区抗日根据地分割成无数的小块,报社也分成三部分独立活动。根据战事的变化也时而合时而分,以应对日军的“扫荡”,还要尽快地编印报纸。起初在白彦以南方圆一二十里的山里,以后又转移到天宝山、四开山的外围。每个小组配有2支步枪,每人配发一二枚手榴弹。每逢进驻一个村庄时,都要事先察看地形,以应付突如其来的日伪军。

1943年8月13日,鲁南战时邮局和《鲁南时报》社驻在常庄附近,凌晨,得到鲁南军区通知,国民党九十二军将大规模进攻,要报社做好转移准备。中午时分,大雨倾盆,报社的工作人员正在工作,2公里以外的常庄方向响起了轻重机枪声。报社除留少数人到山上警戒外,其余人员向北转移。翻过村北小崮子后,遇到从松林溃逃的国民党军的射击。报社决定把人员分成两组:一组突过日伪碉堡封锁的平城公路向西转移,一组向天宝山区转移。第二天中午,同一版面的《鲁南时报》由两个组在两地同时出版。

1943年,面对国民党92军和大汉奸刘桂堂一万多人血洗费南山区的残酷战斗形势,《鲁南时报》也没有停止出版。鲁南保卫战胜利后,石印报马上出版,连续揭发了反动派军队勾结敌伪进攻抗日军民的罪恶。同年11月,盘踞鲁南十数年之久、对鲁南人民欠下累累血债的大汉奸、巨匪刘桂棠被击毙,人民群众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抬着“民众救星”的大幅横匾,慰问人民子弟兵。《鲁南时报》出刊“号外”,及时报道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

《鲁南时报》在费南期间,尽管在日伪顽的夹击之下不断转移,但仍能坚持及时出版发行。在“扫荡”与反“扫荡”的残酷斗争形势下,就是这一张粗陋的油印小报,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肩负起艰巨的任务,把胜利的消息、胜利的远景告诉鲁南人民和干部,号召他们克服困难,坚持斗争,极大地鼓舞了鲁南抗日民众,使鲁南军民增强了战胜日伪军的信心。

来源:蒙阴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