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经之首,居然是一本算命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0:58 1

摘要:说起来,《易经》本经并不长,全文只有5000多字,还不到《论语》的一半、《春秋》的三分之一。但它的篇幅虽短,金句一点儿不少。

说到《易经》,不少读者都耳熟能详,同时却又云里雾里。

说起来,《易经》本经并不长,全文只有5000多字,还不到《论语》的一半、《春秋》的三分之一。但它的篇幅虽短,金句一点儿不少。


我们常说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穷则变、变则通”等等,咱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这些名句,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实都是从《易经》衍生出来的。

别看《易经》现在好似不如《论语》、不如《道德经》那么出名,人人都能来两句,那是人家在历史长河中隐藏了耀眼的锋芒。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里,《易经》可谓是江湖地位拉满、深藏功与名。

想当年,汉武帝大笔一挥,将《易经》奉为“群经之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自隋唐起,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无论考的是诗词歌赋、还是八股文章,《易经》都是必考篇目。

古代进京赶考,考公人的申论行测当中,必定有它。在唐朝的官场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要是不读《易经》,那就做不了王侯将相。”

宋明时期,活字印刷术出现并发展成熟,《易经》和它的相关著作也进一步地在知识分子当中流传。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苏东坡、欧阳修、王阳明,“程门立雪”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也都对《易经》深有研究。

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这《四库》有多全呢?

经史子集面面俱到,三万六千多册、八亿多字,全文的篇幅相当于5万部《论语》、一千两百五十部《三国演义》,就连这套书的目录,居然都有42万字之多——

这是古代内容最全、篇幅最宏大的百科全书,汇集了上下五千年各行各业各门各派的精华。

就是这样一部群英荟萃、大咖云集的百科全书,排在一开篇的,依然是《易经》的有关内容。《易经》“群经之首”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见。

那么,这样一部被封为“群经之首”的国学王牌,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有意思,《易经》这部书,聊的不是如何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巅峰,也不是如何拯救苍生、改变世界,而是教大家如何算卦,用八卦和六十四卦来预测吉凶祸福,通过卦象来阐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简单来说两个字:算命

难道群经之首,内核就真的只是一本算命的书?《易经》究竟是否有着这么神奇的功效咱不知道,不过许多大企业、大品牌的名称当中,确实都蕴含着“易经”的智慧。

比如日本曾经有一家小公司,创始人留洋归来后,想要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他的第一步,不是设计广告,不是分析市场,而是打开《易经》,然后给公司改了个名。

这一改可不要紧,公司从一个小药房起家,业绩节节高升、步步为营,一百五十多年来长盛不衰,成功跻身行业的领头羊。

公司的名字,取自《易经》当中讲“坤”卦的一句话:“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说到这里,相信你也已经猜出来了,这家逆袭的日本小企业,就是历来双11的爆款品牌:资生堂。

再比如我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您知道它的校训是什么吗?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取自《易传》,也就是《易经》的注解,讲的是乾、坤二卦,谈的是君子如何安身立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江湖上,关于《易经》的八卦传闻就更多了。无论是富豪圈、还是娱乐圈,处处都有它的粉丝。为什么能一夜暴富、为什么能一炮而红,也许不仅仅靠的是实力加运气,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也有《易经》的智慧,和由它发展出来的风水学说的加持。

八卦传言里明星的爆红、富豪的发家,和《易经》有没有关系?咱不知道,也不方便多说。不过“八卦”这个词本身,的确跟《易经》有关系。

在《易经》的世界当中,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推演出了阴阳转化的太极图,称为“两仪”。

从太极图当中,进一步地又得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规律,也就是风水当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四个方位统称为“四象”。


有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还不够,那东南和东北、西南和西北怎么办呢?那就进一步地再深入研究吧。

咱们的老祖宗通过进一步地推算,发现最少用八个卦象就能归纳概括出天地万物的规律,总结出宇宙运行的终极密码——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有读者要问了:这样一本算卦的书,在追求严谨的学术界,尤其是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看来,只怕是会被批评“不正经”、“封建迷信”吧?恰恰相反——咱们的孔圣人,可是《易经》的头号粉丝。

孔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翻译:我老了,但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研读《易经》,我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都把书翻烂了,还说要再给他几年时间读,这书只怕是天书了吧?

再后来,《易经》被列入了儒家的教科书清单,成为“四书五经”之一,两千年来儒生的必读书目。

这结果也正常,儒家祖师爷孔圣人疯狂阅读的一本书,那可不得成为后世无数弟子的必读书吗?导师的导师的导师读一辈子,门下三千弟子的三千万弟子,谁能不读?

在孔子那个年代,可没有纸质书,蔡伦的造纸术那得等到六百年以后了。当时的书,都是在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刻上去的,然后再把竹简用绳子固定,穿成一串一串——读个书得多不容易。

孔子,因为太喜欢读《易经》了,天天翻、年年翻,把绳子都翻烂了,烂了怎么办?一根根重新串起来继续翻,来来回回,断了再串,串了又断,等到彻底读完《易经》,这绳子那是断了整整三次。

于是就有了个成语,“韦编三绝”。

考古学家不断地挖呀挖呀挖,挖出了更多孔子喜欢《易经》的新证据。

比如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本《帛书易传》,里头就记载:孔子对《易》的喜爱,可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在家的时候,躺在床上看;出门的时候,揣在口袋里时不时掏出来看——和咱们今天追剧、刷短视频的状态一模一样,这是实打实的真爱。

这样一部神奇而有趣的大书,既有修身养性的大道理、也有经营人生的大智慧,还能帮人们预测吉凶祸福,谁能不爱呢?

如果你也对《易经》这本书感兴趣,同时又想深入浅出地读懂它,全面深刻地了解它的思想内涵,那你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推出的“慢读系列”之《慢读》。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资深撰稿人稻陌拾秋,由这位领读人来为你拆解这本书,由尹铮铮老师为你精彩播讲。

来源:路上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