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东芝的半导体、索尼的影像设备、丰田的汽车技术,是亚洲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展时,打出的口号还是“向日企学习”。而现在,风向彻底变了。
“日本科技不再值得仰望,中国AI反成日本教材。”
如果这句话在10年前说出来,几乎没有人会信。但今天,它正在现实中上演。
曾几何时,东芝的半导体、索尼的影像设备、丰田的汽车技术,是亚洲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展时,打出的口号还是“向日企学习”。而现在,风向彻底变了。
在制造业、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三大前沿赛道,中国企业不仅完成追赶,更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对日本企业的“技术反超”。AI赛道上甚至发生了历史性的一幕——日本AI公司用中国模型做基础开发,这种“被模仿”的角色,曾经是日本科技最擅长的扮演者。
风水轮流转。今天,中企正在扮演20年前日本的角色。
在过去几十年,高端数控机床是中国制造业的“卡脖子”设备。90%以上的高精度机床依赖德国和日本进口。
但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国产数控机床的突破令人大跌眼镜——部分国产型号定位精度已达0.003mm,稳定性和耐用性也大幅提升。这一精度水平,已直逼国际一线品牌。
更重要的是,国产设备的系统控制、软件自研程度也在显著提升,摆脱对Fanuc(发那科)、Mitsubishi(三菱)等日系系统的高度依赖。这意味着: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在于核心技术的全球领先。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200万辆,而日本还不到10万辆。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对比,更是产业逻辑的颠覆:
中国主导的磷酸铁锂电池方案,比日本强调的氢燃料电池更具现实推广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成为全球电池标准的主导方,欧美多个品牌直接采购中国产电池;丰田、日产等日系巨头正在调整新能源战略,明确表示“要学习中国经验”。最让人震撼的反转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
根据2025年初《日经新闻》发布的AI模型权威排行榜,在全球113个顶级大模型评比中:
阿里通义·千问3系列排名全球第6;是排名最高的开源大模型,技术性能全面超越其他国家的开源模型;多家日本新兴AI企业,如ABEJA、Lightblue、Axcxept,已经开始以千问为基础模型进行二次开发。例如,日本本土最被看好的推理模型ABEJA-Qwen2.5-32B,就是基于千问进行优化后的成果。这不仅在日本国内引起技术圈轰动,也在整个东亚AI圈产生示范效应。
更重要的是,不止开发端认可,日本AI开发者社区也广泛使用通义千问小参数版本(如4B、7B模型)进行定制训练,有程序员仅用15万日元训练出商业可用的轻量模型,评价为“性能稳定,堪比闭源模型”。
曾经是索尼、NEC引领AI电子前沿的日本,如今在大模型基础设施领域对中国产品依赖不断加深。这是典型的技术范式转移。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产品能力的提升,更体现在:
生态影响力:开源模型被国际开发者广泛使用;技术自主权:摆脱对日德系统控制逻辑依赖;标准制定力:在新能源、AI领域定义赛道规则。过去,日本是亚洲技术出口的核心国家,如今,中国企业开始在技术上进行“反向输出”,甚至成为日本企业主动学习的对象。
这不是偶然,是长期投入、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中日之间的技术博弈仍将持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仰望日企的“后进生”了。
每一次点击“关注”,都是对创作者最温暖的鼓励。如果你愿意让这样的文字继续出现在你的主页,不妨留下一个印记。未来,我会用十倍用心的内容,陪你走过财经领域的每一程。#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