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持续近两个月、消耗超过10亿美元的军事行动,最终以一纸“停火协议”草草收场。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6日宣布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胡塞方面则冷静回应:只要美军停止轰炸,我们就停止自卫。这场看似“外交斡旋”下的和平,其实是美国在红海上空遭遇现实重锤后的无奈认
文︱陆弃
一场持续近两个月、消耗超过10亿美元的军事行动,最终以一纸“停火协议”草草收场。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6日宣布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胡塞方面则冷静回应:只要美军停止轰炸,我们就停止自卫。这场看似“外交斡旋”下的和平,其实是美国在红海上空遭遇现实重锤后的无奈认输。《纽约时报》率先揭露白宫真正的停火原因:不是胜利者的大度,而是战场上的被动、失败与混乱。
从今年3月起,美军在红海与也门展开对胡塞武装的空袭行动,特朗普政府高调宣称“将迅速压制胡塞威胁”。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极其骨感。按照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提出的设想,这应是一场8到10个月的系统打击,摧毁胡塞的防空系统、武器库乃至领导核心。而特朗普为了选举“速效战果”,强行将其压缩为30天的“快打模式”,命令必须在一个月内见效。
但打了30天,美军却连最基本的空中优势都没拿到。胡塞武装不仅没被削弱,反而打出了“也门版刺猬战术”:不断击落美国无人机、袭扰航母战斗群、精准锁定美战机。仅在首月,胡塞就击落了7架MQ-9“死神”无人机,每架价值约3000万美元;同时,美军F-16和F-35在行动中也屡次“差点被击中”,这不是训练演习,而是真刀真枪下的赤裸对抗。
讽刺的是,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国海军也陷入狼狈境地。“哈里·杜鲁门”号航母上的两架F/A-18“超级大黄蜂”接连坠海,两名飞行员和一名甲板机组人员受伤。不仅如此,海军舰艇在红海屡遭胡塞火力骚扰,无论是舰载雷达拦截系统,还是空中支援编队,在面对胡塞土法炮制的战术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整个作战过程,美军在不断轰炸、胡塞在不断反击,甚至还腾出手来搬运武器、加固掩体。这场战斗在美方眼中,是“精准打击”“惩戒行动”;在胡塞眼中,却是一场活生生的“练兵”与“宣传胜利”。美国没能摧毁胡塞,反而在全球直播下暴露出自身军事部署的局限性与战略设计的轻率。甚至有美军高官私下抱怨:“我们打得比阿富汗还烂。”
这场所谓的“失败”,其实早有前兆。胡塞武装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游击队,而是已经吸收了多年伊朗支持和实战经验的准正规军。他们作战方式灵活、地下指挥系统完善、对高技术武器具备应对经验。相反,美国空袭依赖卫星情报与技术优势,在面对地形复杂、目标流动、战术灵活的敌人时,反倒像个“重装笨蛋”,每一发炸弹都烧钱如流水,但几乎难以命中要害。
《纽约时报》披露,白宫之所以突然“撤手”,是因为特朗普幕僚团开始担心:再拖下去,不但战果寥寥,还可能出现重大人员伤亡。而且,中东盟友对此次行动的“冷漠”也让美方颇感尴尬。沙特、阿联酋等传统“反胡塞”阵营并未全力支持美军作战,反而转向参与对话与调停。美国试图延续在中东的“武力主导权”,却发现:时代真的变了,红海已不是昔日美军航母“横着走”的地方。
此次“停火”背后,还牵扯出另一个看不见的主角,以色列。在特朗普政府此前的设想中,胡塞武装不仅是伊朗的代理人,更是“以色列敌人链条”的一环。但讽刺的是,此次美胡停火协议中,胡塞方面公开声明:我们不攻击美国船只,但并未承诺停止打击“对以色列有利”的航运目标。这等于直接将美国和以色列的利益分割开来。换句话说,胡塞默认:美国若收手,我们可以“暂时放过”;但以色列,仍是“战争对象”。
这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战略矛盾:美以之间在红海乃至整个中东战略上,正在逐渐脱节。美国需要收缩战线、整合成本;以色列则仍在不断扩张作战目标、推动区域紧张。这种错位,将导致中东新一轮的势力重组,也将加剧美以之间的战略分歧。胡塞并非唯一受益者,但却是目前最聪明的操盘者。
从阿富汗到也门,美国一次次以“反恐”“维稳”名义发起军事行动,但一次次收场于“烂尾”与“撤军”。曾经被包装为正义之师的美军,如今越来越像是一个“高科技烧钱机器”:炸一次,亏一次;打一仗,输信誉。胡塞这次打赢的,不只是战场,而是美国全球威慑力的又一次破防。
而对特朗普来说,这场“被动停火”远非好消息。他本想以“强硬”展现大选年总统的魄力,结果却演砸了战争版的“美国优先”。十亿美元换来一个“哑火协议”,无人机坠毁、战机沉海、士兵受伤,最后还得通过阿曼“中间人”乖乖递话求停火,这不是外交胜利,而是一场彻底的战略退却。
美军走了,胡塞却成了中东舆论场的“胜利者”;特朗普话说了一堆,结果成了火力失控的反面教材。这场打不赢、又打不起的战争,终于在现实面前熄火。只是,这次又是谁替美国埋单?是谁在为胡乱出兵的冲动买单?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