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金利来集团(00533.HK)私有化计划因未通过香港高等法院会议批准而宣告失败,意味着由曾智明家族主导的退市方案没有通过。
5月12日,金利来集团(00533.HK)私有化计划因未通过香港高等法院会议批准而宣告失败,意味着由曾智明家族主导的退市方案没有通过。
尽管此前股东大会已通过相关议案,但根据港交所规则,法院会议需获得至少75%的投票支持且反对票不超过10%。
然而最终投票结果显示,仅有55.33%的股东支持(约9974万股),反对票占比高达44.66%(约8051万股),远超10%的上限。
受此消息影响,金利来股票于5月12日复牌后一度暴跌40%,收盘跌33.56%,股价仅为0.99港元,市值也缩水到9.64亿港元,全天交易2265.9万港元,正在走向仙股级别。
01 大股东曾氏家族
谈金利来离不开其创始人曾宪梓,他1934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农家庭,幼年丧父,依靠助学金完成学业,1961年中山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省农科院工作。
1963年,为了处理父亲的遗产,曾宪梓辞去了广东省农科院的工作后,经香港到泰国,侨居了5年,向叔父学习领带制作技术。
1968年,他从泰国回到香港 。后与夫人黄丽群女士一道,靠一把剪刀,艰苦创业,创立了享誉世界的“金利来”品牌,享有“领带大王”之美誉。
1971年,金利来抓住中国乒乓球队访港表演赛的机遇,斥资包下电视转播广告,推出“金利来,男人的世界”经典广告语,使品牌知名度暴涨。同时引入法国面料和欧洲设计,严格把控工艺,每条领带需经7道人工质检,褶皱误差不超过0.5毫米,进一步巩固了高端市场地位。
1984年,金利来以“正装生活方式”概念打入内地,迅速成为商务男士的首选品牌。其“领带+衬衫+西装”的套装捆绑销售模式,使利润率不断提升。
1990年成立金利来(中国)有限公司,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当时亚洲市盈率最高的服装企业之一。
上市后,金利来涉足房地产、香水等非核心业务,导致品牌价值稀释,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个过程中,金利来也曾尝试数字化与年轻化转型,但成效不明显。
2018年,金利来正式迎来二代掌舵人时代,由创始人曾宪梓之子曾智明接棒,出任集团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完成代际传承。
02 私有化的背后
2024年12月,新掌门人曾智明代表家族提出金利来的私有化计划,拟以每股1.5232港元的价格收购剩余31.25%的流通股(约3.04亿股),总代价约4.64亿港元。
这一价格较停牌前市价溢价24.85%,但较每股净资产(4.47港元)折让65.95%。
公司解释称,拟私有化退市的主因是上市公司对融资已无实质帮助——过去20年未进行股权融资,且每年需承担1200万港元的合规成本。私有化后,管理层希望摆脱资本市场短期压力,专注长期转型。
主打中年商务男装的金利来,全国近3500家门店,近年来产品设计更新缓慢,依赖特许经营导致库存积压、数据反馈滞后,线上布局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在“Z世代”市场中认知度低,被海澜之家、优衣库等品牌挤压。
公司近年来业绩承压,最近一个年度2024年全年营收12.19亿港元,同比下跌8%;净利润9309.7万港元,同比减少19.86%。核心业务男装收入萎缩,线上渠道拓展乏力,叠加消费降级与房地产投资业务疲软,公司增长动能不足。
这次私有化失败的关键在于小股东的集体反对。富达投资作为主要非关联股东(持股5.99%),认为收购价严重低估公司资产价值(现金储备10.7亿港元,物业资产34亿港元),且退市后缺乏流动性退出途径。
此外,金利来近年分红总额达5.8亿港元(为IPO融资额的5.7倍),部分长期股东更倾向于维持现状。
03 醉翁之意不在酒?
金利来寻求退市失败,暴露出资本市场中大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作为曾氏家族,由于公司股票长期交投清淡,日均成交量占比不足0.02%,大股东家族在二级市场交易难度有点大。
在中小股东看来,作为曾经的明星企业,目前公司账面现金依然充裕且能覆盖负债,每年分红稳定,后续公司战略调整有想象空间,目前这个方案不公平。
而且公司股价2012年就突破1.52港元的私有化报价水平,只是近7年来没有大幅上涨过,若选择私有化方案退出,中小股东可能面临实质性亏损。
曾氏家族推动私有化退市,表面是要谋求战略自主权,摆脱上市公司监管约束和费用包袱,转为家族灵活经营模式。但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不得而知。这也许是很多中小投资者看不懂和有疑问的地方,也是他们这次投反对票的原因所在。
暴跌之后是双输还是价值回归,考验着曾氏家族,也考验着中小股东。让我们继续关注金利来的转型之路。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