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一群退役军人脱下军装、换上“农装”,以军人的坚毅扎根基层,成为乡村发展的领路人。他们曾守卫家国,如今肩扛乡村振兴重任,把军人的果敢与担当融入田间地头,在产业开拓中当先锋,在富民强村中作表率,让“迷彩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 实习记者 刘伟
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一群退役军人脱下军装、换上“农装”,以军人的坚毅扎根基层,成为乡村发展的领路人。他们曾守卫家国,如今肩扛乡村振兴重任,把军人的果敢与担当融入田间地头,在产业开拓中当先锋,在富民强村中作表率,让“迷彩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即日起,本报推出“兵支书来了”系列报道,聚焦这群“兵支书”,走进他们解甲归田后的奋斗现场,聆听他们用热血与汗水书写的乡村故事,看他们如何以忠诚为笔、实干为墨,在广袤农村续写“退伍不褪色”的使命答卷,让军人本色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闪耀光芒,共同见证“兵支书”们的初心与担当。
李对明(左一)与澄城县农技中心人员查看玉米播种情况
昔日,他是军营里百步穿杨的特等射手,获得三次嘉奖;今朝,他是乡土间躬身耕耘的“领头雁”,用二十余载春秋将贫瘠村庄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从“橄榄绿”到“乡土黄”,“兵支书”李对明以军人的果敢担当,在澄城县冯原镇吉安城村的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
退伍返乡启新程 誓把穷乡变富壤
1988年,李对明脱下军装回到澄城县冯原镇吉安城村担任村干部。看着家乡道路泥泞、产业荒芜,村民守着几亩薄田,人均年纯收入仅1100元的落后模样,李对明暗自发誓:“军营里能打胜仗,回村也要干出个模样!”
1998年,刚上任村党总支书记,李对明就带着村干部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在田间地头的板凳会上,他攥着村民的手说:“咱们要修路、通水、改产业,日子准能红火起来!”
2017年至2019年,李对明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三年间,新打深水井12眼,实施节水灌溉1900亩,铺设灌溉管道覆盖3600亩,使全村90%的土地实现有效灌溉,彻底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农作物灌溉难的问题。同时,开展田间道路硬化、灌溉管道铺设,建设高位水池和水塔共计11座,为全村生活用水水塔安装消毒设施,使村民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村民纷纷夸赞:“李书记比亲儿子还贴心!”
产业攻坚谋发展 激活乡村“致富密码”
面对产业单一的困境,李对明展现出军人敢打硬仗的魄力。他带着村民代表跑遍周边县市考察,最终敲定发展苹果、生猪产业。他和村干部大力招商引资,最终引进6家企业落户吉安城村,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据了解,2017年,建设的两个扶贫产业园区,吸纳了脱贫户57户;2018年,有100户脱贫户入股光伏扶贫项目,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分红20年,大大激活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建设省级苹果示范园时,技术难题成了拦路虎。李对明二话不说,驱车几百公里请来专家。那段时间,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技术要点,还当起“义务讲解员”,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施肥。如今,千亩示范园硕果累累,优质苹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除此之外,村里还建设了5个百亩苹果县级示范园,年产量达200万斤;引进发展了优质桃园460亩,每亩年产量达4000斤;大力动员村民发展生猪养殖业,先后建成千头养猪厂和养猪专业组,成为全县万头生猪示范村。截至2024年年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跃升至18600元,吉安城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文化铸魂守乡愁 古村焕发新活力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们手里丢了。”李对明望着村里斑驳的古建筑,眼里满是心疼。他带着村民四处搜集资料,跑文物部门申请保护,历经数次沟通协调,2019年,吉安城村老城终于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
在文化传承上,李对明同样干劲十足。为编撰村志,他组织40余人走访村里的老人,挖掘尘封的故事。有人劝他:“费这劲干啥,又不挣钱。”他却坚定地说:“这是咱村的根,再难也要留住。”
2020年8月21日,村史馆建成当天,村民抚摸着展柜里的老物件,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的吉安城村,既有现代化的产业,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真正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二十余载风雨兼程,李对明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毅与担当。他用热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让吉安城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穷乡僻壤”到“幸福家园”,这位“兵支书”用行动证明:脱下军装,褪不去的是为民初心;告别军营,忘不了的是使命担当。他是扎根乡土的实干家,更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明灯。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