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千年非遗焕新彩 巧手织就幸福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1:55 1

摘要:初夏时节,宁县的各个手工香包作坊,五彩丝线在绣娘指尖翻飞,艾草与薰衣草的清香萦绕鼻尖。一枚枚造型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承载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曹康 郑倩红

初夏时节,宁县的各个手工香包作坊,五彩丝线在绣娘指尖翻飞,艾草与薰衣草的清香萦绕鼻尖。一枚枚造型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承载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日前,走进宁县惠湘灵韵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手工香包制作车间,绣娘们忙着赶制新品订单。穿针引线,填充定型,缝合装袋,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一个个精美的香包便制作完成。

“我们做的刺绣有小白菜、哪吒等各种图案,厂里有啥我们就做啥。在这里上班的都是村里人,有空就来厂里,还能带回家做,既不耽误农活,每月还能挣近2000元。”村民杨雪苹介绍。杨雪苹所说的厂子是位于宁县湘乐镇任劳村的惠湘灵韵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香包刺绣厂,公司主要生产香包、刺绣和各种手工艺品。

经过培训,杨雪苹不仅成长为香包厂技术骨干,还通过直播带货,每月售出香包500余件。同样作为技术骨干的任劳村村民石莲草,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笔收入:“农忙时忙地里的活,闲下来就赶制香包,月收入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

近年来,宁县惠湘灵韵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工坊+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就业,香包绣制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公司主营香包、刺绣、刺绣布鞋等,年产值约500万元,吸纳3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十几名轻度残疾人。”公司负责人王亚萍说。

宁县香包制作技艺传承千年,在当地民俗中,端午佩香囊、孩童戴生肖香包的传统代代延续,一针一线都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庆阳香包文化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及农文旅融合发展,宁县香包顺势而起。绣娘们以银针为笔、丝线为墨,不仅续写了文化传承的新篇章,更开辟出一条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文化节和端午节临近,公司产品进入销售旺季。订单明显增多,今年销量比往年增长约10%,绣娘收入也水涨船高。”王亚萍说。

来源:甘肃经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