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常有点儿宿命感,即关于什么缘分、先兆征兆之类的。好多的人情,比如两个素不相识者要共乘一辆车,本来不相识的两人要结婚生子,大部分人都称之为缘分。你有没有或者依然是相信称为宿命的东西呢?夏风袭来,凉意阵阵;今我来思,彧彧彬彬。
文丨曹旭
常常有点儿宿命感,即关于什么缘分、先兆征兆之类的。好多的人情,比如两个素不相识者要共乘一辆车,本来不相识的两人要结婚生子,大部分人都称之为缘分。你有没有或者依然是相信称为宿命的东西呢?夏风袭来,凉意阵阵;今我来思,彧彧彬彬。
芒种之际,我乘汉中至北京的2568次列车,去首都看我的胞弟。是一辆新型的空调列车,从许昌出发,到郑州就找到了座位,旁边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士,对面是一个妇女和八九岁的孩子。行至新乡,上来一男一女,好像是到河北办差的模样,那妇女对孩子母亲说,能让我坐一坐吗。小母亲作态不答,轮番几次之后,那个脸上长斑的大概是白癜风的男子说,你小孩儿又没票,让座怎么了。于是那小母亲嚷起来,说了好多的话。在吵嚷之中,我低着头看阿来的《尘埃落定》。
这个小母亲及儿子一直到终点下车。心想难道我就是这样要与一个不入耳目的人共度旅途吗?还有那些忽然上车的矛盾?这种迫不得已的无奈是一种什么的象征?那女人是个通州卖麻辣烫的小贩儿,是一个随便就可以把脚伸到我座位上休息的一类人。对此我感到做人的悲哀。而回许的时候,也同样有这类人的一个小伙儿,狭隘的自以为是的那种,也是在我的对面,在那个小社会里需要友善,也需要反对和斗争,我忍无可忍地拍了拍他,让他放下。
在我们的周围,不是有好多的事和人是我们心理上所不能接受的嘛?既然可以旅途中友好的交谈赢得彼此尊重,那么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作为来丰富人生。至于说,迫不得已的挨了恶邻,处了贱-货,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冷漠中看书、忍耐,一直到达终点,躲避一样的傲然中思考,读书,写作,好像委屈的人生。旅途毕竟是短暂的,人生总归有终点,无论是委曲求全还是反对及其斗争,一切无为有为之际,还会有什么烦恼呢?当然这是策略,也许还有更好的态度和方法吧。
二
从艺术史到现代经济述评,从文学现象到文艺评论,我在西三环科技读书城里转悠,忘记了哪里是哪里,会迷回原来的小摊儿,伸着头伏下眼,看着那让人无所适从的各类书籍。从图书城到翠微大厦下面一排的专卖店,在专卖店里为妻子换一件大号的衣服,再到图书城。我匆匆的在这条线上走了两个来回,售楼花儿的女孩子又给了两次什么什么庄园的广告。我找谁找不到,在这些场馆中无所适从。
几天之前,我从许昌坐上很慢的列车,到了渴望已久的北京,又从北京匆匆踏上归途。一路与河南专列上的老乡攀谈着时代的变化和家乡的风情,打发着饥渴的归心,却因有招聘的回话,来不及和家人多说,又从许昌连夜北上,在上午到达北京。像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好像自由的样子,却仍是寻找既在的航线来回飞行;也是一头野的驴子,感到了流浪的轻薄,无所适从地哽咽。跟着感觉走只能是一种感觉,那种瞬间之感被谁谁握住,反复地端详,动情的自言自语。我却要明白这种感觉仅仅是一种感觉,或者说它只能反衬出你寻找新路的镇定或慌乱,徘徊或果断。
寄居的是胞弟战友的一个地下室,在空军总医院内。坐在空荡的散发着腥味的地下室之中,看望着自己,再走出去,容忍着水管和厕所里面的腥秽,匆匆洗漱。我是顶着一场阵雨走上站台,坐上没几个乘客的121路公交来到这个地下室里,把潮湿的鞋垫儿袜子搭在椅背上,放在电风扇下吹风;煤气打开,烧半壶水,煮上一包方便面。我好像是一个没有家室的人,只有期待感觉的感觉与单身不同,其余就只有纯粹的单身。也只有单身时才想起孤独,只在孤独之中,才会直面这个繁华而混乱、荒谬而真实的人间。
类似于归隐而闭门不出和一事无成的安逸感,常常在内里破围而出,总想着俘获住闯荡的心,却被胞弟和我合力回击。那是一场机遇无垠的大震荡,一所囊括着整个国家的各个领域的实时记录、倾情报道的殿堂;我希望前去,能够入驻。尽管好像已穿透红尘的心明晰了一切,并协同着家乡的亲情、安稳日子的散漫劝说着我留在许昌,但这机际交错、美好殿堂的时光和华彩极具吸引力量。回顾故乡,我周围的繁杂人事,这吸引力更加亲切、镇定、坚强。如若我能够,我将立足首都,谋得发展,衣锦还乡。
我是一个不自量力的人,在最差的状态里,谋求闯荡。
三
繁忙导致错乱,所以在匆匆的工作和沉重的事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最为重要。睡眠不足导致糊涂,不易出门做事;心烦意乱,用情不专,导致散漫慌乱。北京的地下室内,前一天晚上休息不好,怕是两点多才迷迷糊糊地入眠,又次次在睡眠的交界处惊醒,不断地问自己身在何处,在睡眠的那边是我的家人和儿子吗?他们在睡觉吗?伴着这份淡淡的失落,终于入睡。
早晨六点多钟醒来,又反复几次,终在八点钟坚决地坐起来,今天要到科技图书馆附近的美地亚去,不必等到明天。于是步行,走了两站路,等到坐上一辆公交,却听到自己和那售票员说话,"到公主坟儿"?"到,一站路。"我木讷的递过去一枚硬币,瞅着窗外,用余光接住那嚷着说话的车票。眼睁睁看着车过了前往电视台的路口,在立交桥上没有丝毫犹豫的继续前奔,直到海军总部的东门,又过了一点儿才停了下来。实际上多少路程呢?那天晚上回空军医院地下室的时候,觉得这段路要短得多,最多有两站。我穿桥洞,爬慢坡,顾不得自责,顾不得追责,浑昏然爬坡。
无雨无风,到处都是墙壁,标志很少。我到处寻找,像一个异国的人到异邦的国王,我在那座美地亚的大楼里,在部门和部门之间打探,我寻找着“中国报道”组的办公室,我找刘先生。我终于坐在一位就是姓刘的副总面前,可惜他打开的电脑液晶屏遮住了彼此坐着的下颚,不能清醒的纵观和判断那终是虚妄的结局。当即只好欠一欠身,把座椅往右歪歪地移动,可以看到他。那个年轻的副总没有与我多言,只打了一个电话,便让我下楼去。我含着不能口头推荐的略微遗憾,下楼四处寻找着103办公室和一个叫做李登云的办公室主任。
我踏遍了右手的几个办公区,就在自己最早已见过的大办公室内找到了李登云。等填完了一张员工表格,才知道办公室主任是一个女士,是刘登云不是李。我说了再见转身出来时,见到的门楣上写着109的字样。我羞愧当初没找到李主任办公室时,应上楼寻问,我知道我很愚蠢。这个愚蠢一直到下午,把我辛苦打了一天的稿件,可笑地删去。我像呆子一样瞪着屏幕,只好出门,登上公交回到地下室里,用买了两来回的酒菜咀嚼着衰弱的味道,如果是文学作品,那应该是咀嚼着羞愧和吞咽着自己眼泪的味道。那么愚蠢;总有愚蠢的时候,直到我们宽恕自己,厚颜无耻地与自己和解。
四
回到街道上,有一个人下了公交车,掂着纸袋,匆忙地奔向空军总医院。在清晨,医院进进出出的行人里,那个戴着眼镜的人掂着纸袋儿,在车流人行中停停走走,跨过了马路,登上西去的公交,像流水中一朵浊浪消失在远远流去的河里。我跟随着他,看他买票坐下,把纸袋放在身子与车壁的间隙处,掏出一本大厚的书,趴上去认真地看着;随着车子的颠簸,他的身体像一件事物上下颠簸。间或他会去看窗外的景致,窗外的车流人流,高大的建筑和那北京著名的砖塔,是西安大雁塔造型的雷同的那种塔。"是定慧寺吗?"他问那个售票的小伙。“是”。
他便是下车稍微看看方位,迈步向东拐北走去。绕过站台后,进入没有军人门岗的大楼,到七号楼的门口,进去乘上电梯,说七楼。那个河北的女孩子当班,她微微的羞涩地笑着,不紧不慢的按键关门,离别时会说走好。他出电梯,开一扇门,再开一道门,几个人同住的三室一厅中,七八平米的小屋是胞弟刚到北京临时的住所。我见到他换了衣服,坐下来面对一台电脑。他一天的生活开始。
坐在s馆里的鲁迅,还有碑文可拓,在异乡和北寒之地的忧郁青年,感悟着那个时代的寒凉,我却能做些什么呢,我只能像一个父亲守望着儿子一样,看到我从这里奔往那里,在落寞的皇皇无望的定慧寺到空军医院,空军医院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定慧寺内无定慧,空军医院已空白。
五
一直没有电视台的回复,距离八一军节不远了,胞弟今晚的火车从青岛赶回,大概明天10点方达,我却只能带一些失落回到许昌了。这些失落是动心动性一时冲动所造成的。但我还是要等胞弟回来见一面的好,可以谈谈一年之后的目标,在这一年里该做些什么。就以一年为期来做准备吧。八一节还是胞弟自己来庆祝,也可以和同事们一道联谊畅谈,更好地做作他自己留在北京的工作。
这些事以及不断的电话铃声和某个客房里传出的一首又一首的歌声搅和着我,使我又一次追问自己要做的主要是什么。昨晚从那个小小的七楼的单间里走下来的时候,对面湘鄂情酒店门前的豪车已去了大半,从楼窗口堕落的劲舞的歌声,也随着那些车辆而远去了。还留下的?你们在酒店里做些什么?猛然回首,却发现在高楼的肩头,有一轮惨亮的圆月,在清白或淡蓝或血红的霓虹灯世界里,奇异地发光,发着清白的光却又和地上人间混为一谈。好像被人们忘了它的特别;即使自己,也只有那一眼了。我便坐上公交车离开了属于我的月亮,到那个宁静的寂寞的空军医院的地下,去同“老编辑”谈天,听李存宝讲《鲸殇》的故事。
回家乡时,我要做些什么呢?我带不走这个城市的繁华,那些车辆和镁灯光打扮的灿烂的群厦,还有这个城市腹地的政治家和知识精英们的思想。还是去买一本两本的书以供研读,当我问自己什么是自己的时候,从搅和的世界里,在灯火辉煌、明媚大气的公司集团的消息里回归。这是不属于我的城市,这个城市里面只有一个东西是明晃晃的,在我的眼前,只有它属于我,不灭的理想,忠贞的向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朦胧的迷茫的城市之旅,使农村的家乡更为静谧,使小城的黄昏更为迷人。再见了我的北京,再见了,我曾经可以驻足的城市,我终于要回到妻儿的身旁。
却也是要回到那群碌碌无为、庸庸尘尘的人中,回到笑脸堆砌、质朴而狡黠的人群里。我知道,也许此生也不能摆脱他们。因为我飞翔的力量一生也许不能积攒成行,尽管在我离开他们之际,可以忘却对他们的厌恶,不管到哪里,这种爱憎都会因人群的出没而有增无减。
我就是这个怕人的人。
六
是的,我在记录这些二十前年的文字之时,我是一个怕人的人。而修改这些经历和感触的现在,我依然是怕人的人,尽管,我已经可以和他们周旋,只不过披着衣饰的他们看到了我的狼皮。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