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的棉絮已经偃旗息鼓,武汉的樱花渐渐凋零,北京的玉兰也相继落下——随着五一假期结束,春天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北撤退。当通勤路上漫天飞舞的杨絮、柳絮消失不见,“过敏星人”正准备放下心理防备时,“过敏刺客”却以尘螨、霉菌、紫外线等形式继续侵扰我们的生活。免疫系统的叛
《过敏星人生存宝典》
作者:孙宝清团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19日,北京,红领巾公园,工作人员对路侧的桧柏洒水喷淋,以减少花粉飘散量。(图/视觉中国)
花粉之外,尘螨、宠物皮屑、霉菌孢子……更多过敏原也在无情伏击着过敏患者。比如尘螨,它潜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早起抖动衣服和被褥时,尘螨被抖进鼻腔;使用空调或暖气时,灰尘和霉菌也会进入鼻腔;如果宠物的唾液白天在床上积累,晚上人们入睡时更会加重过敏症状。过敏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突破了地域、季节和阶层的限制,让“过敏星人”苦不堪言。抗过敏战斗打响,我们应该如何与过敏共存?如果说过敏是一场意外,那么过敏经济的崛起则是一种必然。过敏星人的鼻子里嗅到了过敏原,而商家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人体免疫系统的一次“误判”,正化身成为城市中产钱包收割机:从几十块的防花粉口罩、几百块的过敏原检测到上万元的生物制剂,这场人类与自身抗体的持久战,正以“消费升级”之名掏空我们的钱包。以过敏检测为例,浩欧博首次覆盖报告显示,我国过敏检测市场从2017年的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3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5%。除螨仪同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除螨仪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随着居民对室内除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15-2022年我国除螨仪销量由62.7万台增长至666.5万台,除螨仪市场规模由2.8亿元增长至28亿元。使用除螨仪清洁床上用品。(图/图虫创意)
购买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各种品牌、各种功率的除螨仪,只为扫除肉眼看不见的尘螨,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中产的刚需。然而根据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节目组测评,一些号称除螨率95%以上甚至高达99.9%的除螨仪品牌,实际除螨率只有54.3%。抗过敏药物的市场同样广袤。比如粉尘螨滴剂5号(畅迪)售价225元/盒,又比如目前国内唯一一款获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特效针”奥马珠单抗(茁乐),单针价格更是超过千元。直到2023年1月,它被正式纳入中国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负担才开始减轻。房地产商也从中嗅到了商机。为了减少居民对于空气质量和家人健康的担忧,很多房企开始在住宅中配置新风系统和除霾滤网,将医疗级净化标准引入住宅。通过扩展呼吸的纯净度,此类住宅抬高了自己的售价。高价的“医疗级”住宅,成了城市中产又一自我PUA的源头。儿童过敏消费市场更是成为“过敏焦虑”的重灾区。《儿童过敏基因检测白皮书2019》显示,新生儿过敏市场年消费规模超过200亿,儿童过敏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500亿。由此推算,中国家庭为过敏儿童的平均支出应在千元人民币以上。戴着口罩的过敏儿童。(图/李珠莹 摄)
除了过敏检测、抗过敏药物,更隐秘的成本隐藏在日常防控中。儿童脱敏食品、补剂、口罩……商家想尽办法搜刮父母的钱包,“氪金式育儿”的水位再次抬升。中国消费者正在用真金白银为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买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种过敏反应都成为了碎钞机运转的咔嚓声。当过敏从健康问题升级为经济问题,有人跪求免疫系统回归正常,有人开始学习与过敏体面共存。定期清洁家中环境,减少尘螨;定期给宠物梳毛和洗澡;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这些只是远离过敏原的第一步。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帮助免疫系统正常运转,能增强免疫力。让孩子定期去农场或大自然环境,多接触并逐渐适应各种微生物,也有助于儿童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统。来源:新周刊